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脓性球菌

化脓性球菌

1)根据溶血现象分类 溶血现象
1~2mm
名称
类别 甲型溶血性 链球菌
致病性 多为条件致病菌
草绿色溶血 溶血
完全溶血
2~4mm
溶血
乙型溶血性 链球菌
丙型链球菌
致病力强
不溶血
无致病性
α溶血
β溶血
(狭窄草绿色溶血环 ) (宽大透明溶血环)
草绿色链球菌
溶血性链球菌
不溶血链球菌
多为条件致病菌
致病力强
无致病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鉴别要点:
I. II. 金黄色色素 溶血
III. 凝固酶阳性
IV. 耐热核酸酶阳性
V.
分解甘露醇
VI. SPA
防治原则
注意 消毒隔离
防止 医源性感染

抗生素 药敏试验
防止 食物中毒

防止 耐药性产生
注意 个人卫生
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us, CNS

外毒素,抗原性好,脱毒可制成类毒素 损伤细胞膜:RBC、WBC、 platelet、肝细胞等
与组织坏死、脓肿形成有关
(2)杀白细胞素(leukocidin)

细胞毒素----破坏白细胞 攻击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抵抗宿主吞噬细胞,增强细菌侵袭力
(3) 肠毒素(enterotoxin)

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三、免疫性

人体有一定天然免疫力 皮肤损伤、免疫功能低下时引起 感染后能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不强
四、微生物学检查
标本
脓汁,血液,剩余食物,呕吐物等
直接涂片镜检 分离培养
G+葡萄球菌 生长现象 致病性鉴定 色素,溶血 凝固酶 发酵甘露醇 耐热核酸酶
药敏实验
动物实验:对食物中毒患者
表皮剥脱毒素
肠毒素
go
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TSST-1)
侵袭性酶-----血浆凝固酶

使加入抗凝剂的血浆发生凝固的酶
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

致病机理:导致细菌周围血浆凝固
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 保护病菌不受血清中杀菌物质的破坏 使感染局限化和形成血栓
毒素-----(1)葡萄球菌溶素(αβγδ):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
第三节 肺炎链球菌
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常寄居于正常人 的鼻咽腔中,形成带菌状态,在机体抵抗 力下降时引起疾病。 主要引起大叶性肺炎,约占细菌性肺 炎的80%。
一、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呈矛尖状,多成双排列,G+ 球菌, 有荚膜,无芽孢及鞭毛
培养特性等
营养要求较高:常用血培养基,菌落与甲链相似,
能自溶,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脐状”菌落 液体培养基中先混浊后澄清
中毒性疾病 超敏反应性疾 病(Ⅱ+Ⅲ型)
急性肾小球肾炎
丹毒:急性皮肤及皮下网状淋巴管炎 典型损害为鲜红、触痛、灼热的硬肿性红斑
猩红热—-杨梅舌
猩红热 (scarlet fever)
化脓性链球菌经咽喉粘膜侵入机体,增殖并产生致热外毒素 引起高热、全身红疹等症状,病后获得较强的免疫力。
三、免疫性

病菌扩散
病菌扩散
感染特点:病灶易扩散、脓液稀薄
所致疾病:90%由A群引起,感染源:病人和带菌者
经飞沫、皮肤伤口传播
A群链球菌 化脓性感染 (侵袭性疾病)
局部皮肤皮下组织感染:
淋巴管炎,丹毒,蜂窝组织炎
其他感染:扁桃体炎、咽炎、中耳炎等 猩红热:飞沫传播,小儿急性传染病 链球菌毒素休克综合征 风湿热:关节炎和心肌炎为主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形态:球菌 排列:葡萄串状
特殊结构:无
染色性:G+
青霉素作用下
L型
葡萄球菌
2、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

需氧或兼性厌氧 易培养:普通平板、血平板 最适pH为7.4,最适温度37℃

培养基上的特点
普通琼脂平板:金黄色、白色、柠檬色 血琼脂平板:金葡菌菌落周围有透明溶血环(β溶血) 耐盐性强,10-15%NaCl
征(TSS)
(6) 其他:耐热核酸酶、透明质酸酶等
(二)所致疾病
感染类型 侵袭性
所致疾病
局部感染 (疖、痈、毛囊炎、蜂窝
组织炎、伤口化脓) 脏器感染:心内膜炎、脑膜炎
全身感染:败血症、脓毒血症 毒素性 肠毒素----食物中毒 表皮剥脱毒素---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TSST-1---毒性休克综合征
毛囊炎
syndrome,SSSS):多见新生儿、幼儿、免疫功
能低下者 表现为弥漫性红斑和水疱形成,继以表皮上层 大片脱落,受损部位的炎症反应轻微

(5) 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

引起机体发热,增加对内毒素的敏感性


增强毛细血管通透性,引起微循环紊乱导致休克
可引起多个器官系统的功能紊乱或毒性休克综合
G+有荚膜的双球菌 分离培养: 与甲链鉴别 胆汁溶菌试验 Optochin敏感试验
动物试验
四、防治原则
预防 治疗
多价肺炎球菌荚膜多糖菌苗
抗生素:药敏试验
第四节
奈瑟菌属
生化反应:
胆汁溶菌(+)------胆汁激活自溶酶,
鉴别甲链与肺炎链
胆汁溶菌试验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物质 所致疾病 荚膜、肺炎链球菌溶素、脂磷壁酸等 大叶性肺炎
引起急性或慢性支气管炎、 副鼻窦炎、 中耳炎和儿童化脓性脑膜炎
免疫性
较牢固的荚膜多糖 型特异性免疫
三、微生物检查法
直接涂片镜检:

又称红疹毒素、猩红热毒素


引起猩红热(scarlet 抗原性强(超抗原)
致热
fever) 可产生抗毒素
携带溶原性噬菌体的A群链球菌产生
引发中毒性休克样综合征(低血压、器官损伤)
侵袭性酶类
透明质酸酶(扩散因子): 分解细胞间质的透明质酸→细菌组织中扩散 链激酶(SK) 溶解血块或阻止血浆凝固 链道酶(SD) 链球菌DNA酶,溶解浓稠脓汁

约50% 临床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产生 引起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 耐热,抗胃肠液中蛋白酶 作用机制:刺激呕吐中枢导致以呕吐为主要症 状的食物中毒

还具有超抗原(superantigen)作用
(4)(表皮)剥脱毒素

水解表皮颗粒层细胞间的桥粒
引起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结果:1:40,
>400单位
意义:辅助诊断急性风湿热,风湿活动期或
肾小球肾炎
五、防治原则

注意预防:消毒空气、器械等 积极治疗儿童链球菌感染

抗生素首选青霉素:用长效青霉素预防感染,
可减少肾小球肾炎及风湿热的发生。
其他链球菌
1、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α溶血),条件致病, 寄居于鼻咽、口腔、肠道、生殖道等。 1)龋齿:常由变异链球菌引起。 2)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2、B族链球菌 寄居于妇女阴道和直肠、鼻咽部,可引起皮肤感染、 心内膜炎、产后感染、新生儿败血症和脑膜炎。 3、D族链球菌(条件致病菌) 包括牛链球菌和马链球菌。寄居在皮肤和粘膜,偶 尔引起泌尿道感染、腹部化脓性感染、败血症和心内膜 炎。
色素
金黄色 脂溶性色素
β溶血 血平板上 完全透明溶血环
生化反应

触酶(+),区别链球菌属
2H2O2 触酶 2H2O+O2

多数菌分解葡萄糖、麦芽糖和蔗糖,
产酸不产气
致病菌

致病菌分解甘露醇
( -)
(+)
甘露醇发酵试验
3. 抗原结构: 葡萄球菌A蛋白、荚膜多糖、
磷壁酸等
1)葡萄球菌A蛋白 (SPA)
葡萄球菌分类
按照色素不同
表皮葡萄球菌 (白色)
腐生葡萄球菌 (柠檬色)
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
三种葡萄球菌的主要性状
性状 菌落色素 血浆凝固酶 甘露醇 金黄色葡萄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 金黄色 白色 腐生葡萄球菌 白色或柠檬色 -
+ +
β溶血
溶血性
SPA 耐热核酸酶
-
-
致病性
+ + 强


5、抵抗力

存在部位:90%金葡菌细胞壁表面 化学成分:蛋白质 作用:SPA可与IgG的Fc段非特异性结 合,IgG的Fab段仍可与相应抗原 结合(体外)。
葡萄球菌

SPA
医学上的意义:
I. SPA与IgG的复合物具有抗吞噬等作用 II. SPA 协同凝集试验
SPA的应用:协同凝集试验
Fab段 SPA与IgG分子 的Fc段结合
2)根据抗原构造分类
多糖抗原,分为A、B、C、D…… 20个群 对人致病的90%属A群 多数呈现乙型溶血
5. 抵抗力

不强, 60℃可杀死链球菌

对一般消毒剂敏感
对青霉素、红霉素、磺胺等敏感,对青霉 素极少有耐药菌株产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物质:
(A群)
粘附素
M蛋白
脂磷壁酸、F蛋白
CNS 已成为医源性感染的常见重要病原菌,耐药菌株 日益增多;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寄居部位改变时,CNS 可引起多种感染,各类感染中仅次于大肠埃希菌,居第2 位,造成诊治困难,引起临床微生物学工作者关注。 CNS除表皮葡萄球菌和腐生葡萄球菌外,还包括溶血葡 萄球菌、人葡萄球菌、头葡萄球菌等30多种。

抵抗力强(无芽胞中最强) 耐干燥 (2-3月) 耐热 (60℃1h、80℃ 30min) 耐盐 (10-15% NaCl) 抗生素敏感 (易形成耐药): 耐甲氧西林菌株(MRSA)--------院内感染最常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