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的国际地位和发展差距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首次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日益扩大。
但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身份尚无改变,资源、能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凸显,追赶发达国家先进水平任重而道远。
在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时期,我国政府采取了积极应对措施,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010年GDP总量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增强,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但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身份尚无改变,人均国民总收入和消费水平较低,经济结构不甚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
资源短缺、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的瓶颈制约日益凸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追赶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的道路还很漫长。
一、经济总量指标位居世界前列,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日益扩大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为适应人口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GDP总量、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货物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外汇储备等经济指标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对国际经济的影响明显增强,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经济发展加快,是中国国情的必然要求;经济总量规模扩大,国际地位提高,是中国经济崛起的必经过程。
1. GDP总量居世界第二位。
近两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美国、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经济陷入严重衰退之中,而中国在内需推动下,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GDP总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日渐缩小。
2009年,我国GDP总量为4.98万亿美元,占世界的比重为8.6%,相当于美国的35%,日本的98%;2010年为5.83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2. 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稳居世界前列。
我国粗钢、煤、水泥、化肥、棉布等初级工业品产量以及电视机、电冰箱、电话、新闻纸、服装和鞋类、玩具等制造品产量多年来稳居世界第一位;发电量仅次于美国,汽车产量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
据世界银行统计,2009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超过14%,相当于美国的108%,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制造国,作为世界工业加工基地和制造中心的地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巩固。
我国谷物、肉类、花生、茶叶、水果、籽棉、油菜籽等农产品产量多年来稳居世界第一位,实现了粮食和食品自给自足、供需基本平衡的良好局面,充分保证满足居民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
3. 货物进出口贸易居世界第二位,在国际贸易市场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逐渐增加。
2009年,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占世界的8.8%,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10.6%)。
其中,货物出口总额占世界的9.6%,首次取代德国,跃居世界第一位;货物进口总额占世界的8%,居第二位,仅次于美国(12.7%)。
分产品看,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品出口国。
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08年我国制造品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12.7%,居第一位。
其中,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的26%和33%;电子数据处理和办公设备出口占32%;电子数据处理和办公设备出口占32%;办公和电信设备出口占24%;铁钢出口占12%。
我国制造品进口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也较高,对燃料、矿石和电子配器件的需求量大,直接拉动了巴西、澳大利亚等资源型国家和周边制造品加工国家的经济发展。
其中,集成电路和电子元器件进口占世界进口总额的30%,居第一位;燃料和矿石产品进口占世界的 6.8%,居第三位,仅次于美国(13%)和德国(8%)。
通信设备进口居世界第三位,电子数据处理和办公设备、电信设备、机械和交通设备进口居世界第二位。
我国大量进口原材料和电子配器件,大量出口加工制造品,在国际产业分工链上处于较低端的位置。
分国别看,我国已成为美、日、欧经济体的主要贸易伙伴国。
据伙伴国官方统计,我国是美国第一大进口国和第三大出口国,在其进口和出口总额中的占比分别为19%和6.6%;是日本第一大出口国和进口国,在其出口和进口总额中的占比分别为35%和近50%;是欧盟第一大进口国和第二大出口国,在其进口和出口总额中的占比分别为18%和7.5%。
近年来,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往来日趋密切,进出口贸易比重不断提高。
4. 利用外资总额居世界第二位。
我国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以及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前景,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外商直接投资国。
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的背景下,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的比重为8.5%。
5. 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成为国际资本市场不可忽视的力量。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截至2010年7月底,我国外汇储备占世界总额的43.5%,居世界首位。
从2008年9月开始至今,中国一直是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国,2010年8月份占外国持有美国国债总额的20%。
6. 对世界经济复苏的推动作用增强,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作出显著贡献。
我国不仅在国际贸易市场和资本市场发挥重大作用,而且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测算,在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1.7%中,中国的增量贡献达到35.4%;2009年世界经济下降1.9%,因中国的拉动,世界经济降幅缩小了0.8个百分点,大大解缓了世界经济衰退的深度。
在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中国对世界经济复苏的推动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二、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身份尚未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人均GDP已跨越3000美元大关,经济结构不断向着更加合理的方向调整,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条件不断改善,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和消费水平排在世界百位之后,经济结构不合理,公共教育和医疗服务投入不足,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整体科技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
1. 人均GDP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且地区差别较大,贫困人口较多。
据世界银行统计,2009年我国人均GDP为3744美元,居世界第106位,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4%,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10%,属于中等偏下收入国家。
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在31个省区市中,有10个地区人均GDP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其中上海、北京、天津高于世界8594美元的平均水平,接近于高收入国家12196美元的平均水平;有21个地区人均GDP处在下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之中,其中云南、甘肃、贵州不到2000美元。
城乡收入差距大,农村贫困人口规模大。
按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标准统计,目前我国贫困人口有1.5亿人之多。
2. 经济结构不甚合理。
在需求结构上,经济发展以投资和出口拉动主,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较弱,消费水平相对较低,表现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处于高速发展和追赶阶段的明显特征。
2009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为35.6%,低于世界60%的平均水平;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GDP比重为42%,远远高于世界20%的平均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需求较大;国内市场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释放,经济发展对海外市场的依赖较大,对外贸易占GDP 比重较高。
在生产结构上,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比重大,第三产业发展薄弱。
2009年,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6.8%,高于世界28%的平均水平,而第三产业占比为42.6%,低于世界69%的平均水平。
这反映了我国经济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含量相对较低,在国际产业分工链上处于低端位置。
在进出口结构上,加工贸易、资源性和高耗能产品出口所占比重较高,尽管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所占份额较大,但从中所得的收益相对较小,而且是以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污染环境为代价。
在城乡结构上,具有明显的二元特征,城市化率相对较低,城乡之间收入水平、生活环境、基础设施差距较大。
农村居民安全饮用水和卫生设施均不如城镇居民,生活条件相对较差。
2009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为46.6%,低于世界50%的平均水平。
庞大的农村人口规模给经济发展形成较大的就业压力。
3.公共教育和医疗服务投入相对不足。
2008年,我国公共教育支出占GDP 比重为3.48%,计划到2012年达到4%,低于高收入国家5.4%和世界4.6%的平均水平;义务教育年限为9年,而德国为13年,美国、英国为12年,日本为11年。
我国公共医疗卫生支出占GDP比重为1.9%,低于高收入国家7%和世界5.7%的平均水平。
居民个人用于教育和医疗服务的支出负担相对较重,居民预防性储蓄居高不下,抑制了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4. 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
2009年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包括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社会保险支出和其他)占GDP比重约为6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OECD 国家平均为20.6%。
其中,在德国和法国,政府用于失业救济和养老等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高达26%;美国、英国、日本在15%~20%之间。
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基本相吻合,反映了居民生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相对较差。
5.整体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
2009年我国研发经费占GDP比重为1.7%,而据世界银行统计,2007年高收入国家平均为2.47%,世界平均为2.21%。
2007年,我国每百万人口中研发人数为1071人,而日本为5573人,美国为4663人,德国为3453人。
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我国整体科技实力不如发达国家,科技基础相对薄弱。
三、经济发展受资源、能源和环境因素制约日益凸显我国地域辽阔,主要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
一次能源生产量居世界第一位,耕地总面积和煤炭可开采总储量居世界第三位,森林总面积和淡水资源总量居第五位。
但是,与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需要相比,自然资源十分匮乏,以消耗资源和能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资源、能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和矛盾日益突出。
从有关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公布的统计数据看,目前我国资源和能源消耗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居世界首位。
一些国际组织和国家政府,一方面要求中国在推动外需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为借口,要求中国承担与发展中国家地位不相称的国际义务。
一些国际势力企图利用各种手段来遏制和打压我国经济发展,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明显增大。
1. 人均资源、能源拥有量较少,供应严重不足。
我国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面积、占世界不到7%的淡水资源,要养活占世界20%的人口,人均资源、能源拥有量在世界的排位比较靠后,大部分人均指标在百位之后。
其中,人均耕地面积居世界第127位,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淡水资源居世界第103位,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能源消费量居世界第68位,只相当于美国的19%,澳大利亚的25%,日本和韩国的36%和32%。
我国农业生产压力大,资源和能源短缺问题较为严重。
2.资源和能源总量消耗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