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阳光下的影子(赵)
实验应该怎么做呢?
书本翻到26页,先看一下“观察阳光下的影 子这一部分”,时间两分钟
我的实验结果:
北
西
东
南
下午14:00 下午16:00 下午17:00
记录在表格上
时间 7:00 8:00 10:00 11:30 13:00 14:00 16:00 17:00
影长 17.5cm 9.5cm 5.5cm
4cm 2cm 5cm 8cm 15cm
从表格中你可以得出什么 结论,影子的长度和太阳的位 置有什么关系呢?
1.早上太阳刚从东边升起来, 斜射角度大,影子又细又长
2.中午太阳在正中间,影子 又短又粗
3.傍晚太阳在西边,斜射角 度很大,影子又细又短
光源: 能够自己发光 ,而且正在发光 物体: 不透明或半透明 屏幕: 不透明,最好是白色
上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影子产生的三个条件?
光源 遮挡物 屏 (并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从不同的位置照射物体得到的影子不一样,斜射 的角度越大,影子越(长)
3.从物体不同的侧面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2.2阳光下的影子影子 光源是什么?遮挡物是什么? 屏是什么?
光源: 太阳(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
从清晨到黄昏,太阳在空中的位置不断 的变化,阳光下的影子是不是也在不断的变 化呢?
1.影子的位置有没有变化? 2.影子的粗细有没有变化? 3.影子的长短有没有变化?
预测一下:
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的规律是:
1.早上的时候影子在(西)边,影子(长 ),(细 )。 2.中午的时候影子在(正中),影子(短),(粗)。 3.傍晚的时候影子在(东)边,影子(长 ),(细 )。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 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 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 规律来测定时间 ,日晷就是很好的例子。
下节课四人小组准备
• 一个手电筒 • 一张美术纸 • 一把剪刀 • 四个大小一样的铁夹子
物体必须在光源和屏幕之间。
日晷通常由铜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这种利用太阳光的
投影来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 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
日晷有哪些缺陷呢?
• 只能粗略地表示时间,不能准确到分钟有 秒钟;
• 在没有太阳的阴天和晚上没有办法计时 • 体型较大,搬运比较麻烦
知识点: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 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