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谱条件的选择
柱温升高,分离度下降,色谱峰变窄变高。柱温↑,被测
组分的挥发度↑,即被测组分在气相中的浓度↑,k↓,tR↓,低
沸点组份峰易产生重叠。
柱温↓,分离度↑,分析时间↑。对于难分离物质对,降低 柱温虽然可在一定程度内使分离得到改善,但是不可能使之 完全分离,这是由于两组分的相对保留值增大的同时,两组 分的峰宽也在增加,当后者的增加速度大于前者时,两峰的 交叠更为严重。
④醇、胺、水等强极性和能形成氢键的化合物的分离, 通常选择极性或氢键性的固定液。
⑤组成复杂、较难分离的试样,比(涂渍量)的选择
配比:固定液在担体上的涂渍量,一般指的是固定液
与担体的百分比,配比通常在5%~25%之间。
配比越低,担体上形成的液膜越薄,传质阻力越小,柱
L1
求出L2
5. 固定相的选择
气-液色谱,应根据“相似相溶”的原则
①分离非极性组分时,通常选用非极性固定相。各组分 按沸点顺序出峰,低沸点组分先出峰。
② 分离极性组分时,一般选用极性固定液。各组分按极 性大小顺序流出色谱柱,极性小的先出峰。
③分离非极性和极性的(或易被极化的)混合物,一般 选用极性固定液。此时,非极性组分先出峰,极性的(或易 被极化的)组分后出峰。
第三章 色谱条件的选择
choice of chromatographic operating condition
❖一、分离度的最佳化 ❖二、色谱柱参数选择 ❖三、操作参数的选择
理想的色谱条件: 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高的分离度,同时还要具
有适当的柱容量。 色谱条件特点:
分离度、分析时间和柱容量三者之间相互制约。 色谱条件的选择依据:
柱长的选用原则是在能满足分离目的的前提下,尽 可能选用较短的柱,有利于缩短分析时间。 填充色谱柱的柱长通常为1-3米。 可根据要求的分离度通过计算确定合适的柱长或实 验确定。
柱长选择方法:先在一个已知长度L1的柱子上初步实 验测得一个R1值,然后根据要求的分离度R2利用下式:
L2
R22 R12
一般要比色谱柱内径大15-20倍以上,否则影响柱效。
柱效:直管>U形管>螺旋管
3、柱内径选择: 内径粗,固定相填充不均匀,A项大,峰扩展严重,
柱效低;柱内径细,峰尖,柱效高; 但柱内径太细会造成填充困难。 一般填充柱内径为:2-6mm,大多3-4mm。
4、柱长选择:
增加柱长对提高分离度有利(分离度R 2正比于柱长L) 但组分的保留时间tR↑,且柱阻力↑,不便操作。
配比 3%
7、载体(担体)的选择
1)粒度:粒度dp大
涡流扩散项A大,传质阻力项 Cg也大,柱效低; 粒度dp小
柱内阻力大, tR↑;
2)筛分范围: 筛分范围窄,载体粒度均匀,容易装填均匀,小,柱效高; 要求担体筛分范围20目。 粒度范围:60-80目(0.28-0.18mm)100目
三、操作参数的选择
理论塔板数如何增加,都不能实现理想分离。
反之,如果两个相邻峰的r21足够大,如r21=2时,即使
峰扩展很严重,分离也能轻而易举地实现。
因此,当r21较小时,增大r21是改善分离度的最有效的
手段。
思考题:如何提高r21? 在GC中, r21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固定相的性质和柱温。
3、理论塔板数n有效对分离度R的影响 n有效增加,R提高,但分析时间延长。 n有效与固定相的性质、柱长及流动相的流速有关。
在色谱流出曲线上, 两峰间距离决定于相应两组分在两相间的 (1)保留值 (2)分配系数 (3)扩散速度 (4)传质速率
()
在气-液色谱分析中, 正确的说法是
()
(1)柱温只影响组分的气化与冷凝; (2)柱温只影响动力学因素
(3)柱温只影响热力学因素; (4)柱温影响动力学因素和热力学因素
在采用低固定液含量柱, 高载气线速下进行快速色谱分析时, 选用哪一 种气体作载气,可以改善气相传质阻力?为什么?
1. 载气种类的选择
载气种类的选择应考虑三个方面:载气对柱效的影响、检 测器要求及载气性质。 载气摩尔质量大,可抑制试样的纵向扩散,提高柱效。载 气流速较大时,传质阻力项起主要作用,采用较小摩尔质量 的载气(如H2,He),可减小传质阻力,提高柱效。 热导检测器需要使用热导系数较大的氢气有利于提高检测 灵敏度。在氢焰检测器中,氮气仍是首选目标。 在载气选择时,还应综合考虑载气的安全性、经济性及来 源是否广泛等因素。
不锈钢柱:坚固耐用、耐高温、耐压,便于同仪器连接;
但化学性质不够稳定,内表面不够光滑,可能与活泼样品 发生作用。
玻璃柱:化学性质稳定,内表面光滑,耐腐蚀,没有 催化效应,适用于分析酸类、含卤和腐蚀性化合物;
但易碎,安装和使用时均需小心。
聚四氟乙烯柱:耐腐蚀,易弯成任一形状,结实;
但不耐高温。
2、柱型及其选择: 填充柱有直管、U形管和螺旋管。 短柱一般用U形管;长管一般用螺旋管,但螺管直径
2. 载气流速的选择
由图可见存在最佳流速(uopt)。实际流速通常稍大于
最佳流速,以缩短分析时间。
H A B Cu u
dH du
-
B u2
C
0
uopt
B C
若忽略A项,则Hmin=2BC
3.柱温的确定
首先应使柱温控制在固定液的最高使用温度(超过该温 度固定液易流失)和最低使用温度(低于此温度固定液以固 体形式存在)范围之内。
分离参数选择一般规则: 首先调整容量因子k值至2-5,复杂混合物为1-10;
其次确定n有效值,即选择合适的固定相和载气流速;
最后再通过r21调整R。
二、色谱柱参数的选择
1、柱材质及其选择: 常见填充柱材质有:不锈钢、玻璃和聚四氟乙烯。
选择依据:样品性质(化学活性、腐蚀性等)、操作条 件(柱温、柱压);
一般而言,首先要保证分离度和速度,其次是柱容量。
色谱条件选择方法: 理论估计和实验比较相结合。综合考虑确定。
一、分离度最佳化:使R在1.0~1.25范围内
依据:
R= n理
4
r21 -1 k r21 1+k
1、容量因子k对分离度R的影响:
时,k1增+k大k,趋1+近k 于k 1增,加其,对则分R离增度加影,响但变当小k增,大因到此一容定量程因度子 没必要太大。另一方面,且k增大时,保留时间增长,谱带
效越高,分析速度也越快。
配比较低时,固定相的负载量低,允许的进样量较小。
分析工作中通常倾向于使用较低的配比。
固定液选择要考虑担体表面积和样品沸点,一般
低沸点或气体 样品
配比15%~25%
沸点100C-200C 样品 配比 10%~15%
沸点200C-300C样品 配比5%~10%
沸点 300C样品
液体试样采用色谱微量进样器进样,规格有1μL, 5μL,10μL等。
进样量应控制在柱容量允许范围及检测器线性检测 范围之内。进样要求动作快、时间短。
气体试样应采气体进样阀进样。
在气相色谱分析中, 相邻两组分的分离度与下列哪些参数无关?
(
)
(1)塔板高度(2)塔板数 (3)固定相量(4)检测器灵敏度
50C-100C,即约200C ; 样品沸点300C-450C ,柱温取平均沸点温度以下
150C-200C,即约250C ;
程序升温
4.气化温度的选择
色谱仪进样口下端有一气化器,液体试样进样后, 在此瞬间气化;
气化温度一般较柱温高30-70°C 防止气化温度太高造成试样分解。
5.进样方式和进样量的选择
柱温一般选择在接近或略低于组分平均沸点时的温度。
组分复杂,沸程宽的试样,采用程序升温。
柱温选择一般原则: 1)根据检测器性质选择:色谱柱与检测器处于同一个腔 体中时,T,TCD热丝电阻R,检测器灵敏度S ,因此, 使用TCD时柱温应低些。 2)根据固定液配比选择: T,有利于传质,固定液配比 可大些,反之亦然。 3)根据载气流速选择: T,纵向扩散加剧,应增大载气 流速,以抑制纵向扩散。 4)根据样品沸点选择: 样品沸点100C-200C ,柱温取平均沸点温度,150 C ; 样品沸点200C-300C ,柱温取平均沸点温度以下
一气相色谱柱的操作条件如下:
载气流速 FC (25℃) 40.0 mL/min
柱温
122℃
进口压力 pi
143988Pa
出口压力 p0
102658Pa
保留时间 t (min) 空气 0.24 苯 1.41 甲苯 2.67
乙苯 4.18 异丙苯 5.34
固定液体积 Vs(122℃) 14.1 mL
试计算: (1) 每一种物质的校正保留体积 VR';
加宽,色谱峰检测难度加大。
结论:一般k=1-10即可,最佳值为2-5。
容量因子调节:
k
组分在固定相中的质量 组分在流动相中的质量
ms mM
容量因子与固定相的性质、厚度及柱温有关。
选择与样品之间作用力大的固定相,k大;
固定液液膜增厚, k增大;
温度降低, k增大;
2、相对保留值r21对分离度R的影响
r21增大,R提高,
r21从1.001
增大了300倍。
1.500,r21r21-1
从10-3
0.333,
思考题: 对于一个分析任务r21越大越好吗?
r21趋近于1时,需要的理论塔板数很大,而r21稍微增
n 大, 有效即可大幅度下降,即柱效提高。
一般当r21<1.1时,首要问题是设法增加r21,否则不管
(2) 每一种物质的分配系数 K;
(3) 每一对相邻组分的相对保留值2,1; (4) 如果这些组分都能完全分开,柱的有效理论塔板数至少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