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老子的生命观
• 第九讲:老子的生命观 • 如何敬畏生命,如何珍爱生命,
如何善待生命,如何提高生命的 质量,老子为我们做出了富有启 示的论述。
• 《道德经》第五十章云: • 出生入死。
• 生之徒,十有三;
• 死之徒,十有三; • 人之生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 • 入军不被甲兵。 •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
• 关于生死的思考
• 老子对于生与死过程的思考自始至终 都表现出了一种“自然而然”的智慧。
• 儒家一向秉持一个“乐生哀死”的传
统,对于生,则是欣喜与珍惜的。
• 四、身心超越的生命境界观 • 中国人讲“天人合一”,讲从自然之
道来领悟人生真谛。
• 儒家从“天行健”领悟人生应该“自 强不息”。 • 道家推崇 “道法自然”。
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 和。”
• 就生命本身而言,生命成长的历程包含
着四个发展阶段: •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 故道生之,德蓄之,长之育之,亭之毒
之,养之覆之。 •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
玄德。(五十一章)
• 从生命的现象来考察,《道德 经》第十章中说:
•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
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 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 《道德经》第十章中说: •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 意即:清除尘垢,保持心灵的 清明。
•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中说: •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 寿。
• (二)重生 • 道家极其重视个体的生命 • 价值,此集中反映在老子 • 的“重身惜生”的思想中。
• 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是儒家的一贯主张。 • 儒家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
毁伤。(孝经)”
• 在义利的取舍上,儒家强调: •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君子义以为上。”
• “仁”是儒家人生价值观的重要表 现,是儒者为之奋斗终生的目标,
是高于生命的信念。
•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 身以成仁”。
• “无为”不仅是“无欲”,还要“不争”。 • 人生于世,到底是争,还是不争,这是一个
态度问题,也是一个境界问题。
• “复归于婴儿”的境界真正是人生的最高境
界。
• 红尘中的“小术”不值得追求,它会让我们沉 迷于功名利禄,从而使我们丧失自己的本性。 • 由此,我们应追求超越红尘的东西。 • 那超越红尘的是什么呢?就是道!
•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 《道德经》第五十五章中说: •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 儒家将生命的本源归结于“天 命”,孔子说:
•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 焉,天何言哉?(《论语〃阳 货》
• 孔子将敬畏天命视为君子的美 德,不语怪、力、乱、神。 • 宁可谈生,不去谈死;宁可事
人,不去事鬼。
• 西方现代科学对生命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识,习
其生命价值之所在。
• 老子所谓“贵德”,乃是立足在揭示 宇宙基本原理和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展
开论述的。
• (一)贵德 • “遵道”乃是“贵德”之理论根据。 • “道”为形而上,“德”为形而下。 • 《道德经》五十一章说“是以万物莫不遵道
而贵德。”
• 着眼点在于“德”,其为道之化身,乃是 “道”的具体表现。
• 《道德经》三十八章云:“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 这里指出何谓“上德”?
• “上德”即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之
意也。
• 《道德经》第五十九章中说: “重积德则无不克”。 • 意即:很好的修养自己的品德
就能无往而不胜。
• 《道德经》第五十四章提出:
•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 不辍。
惯成自然,问题在物质及其变化
之中去寻找根源。
• 西方科学生命学除了唯物这一派外,还
有唯心一派,认为生命是上帝创造的。 • 人体生命由物质肉体和灵魂活力组成。
• 人类个体生命的最后归宿是到上帝那儿
去接受“末日审判”。
•
二、生命的内涵:
• 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九章中,提出
了“长生久视”的理念。
• 揭示了生命的展开过程是可以延伸的。 • 成为老子“生命观”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 老子对生命还有进一步的观点,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说:
•
死而不亡者寿。
•
自然生命、社会生命、超越生命三者 构成了生命的全部内涵。
• 其中:
• 自然生命代表着生命的原初形态 • 社会生命代表着生命的现实过程
• 超越生命代表着生命的理想归宿
• 三、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 老子是从贵德、重生两个维度来探究
• “道法自然”,言道常无为,顺自然
以动。 •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
三十七章)
• 清静无为老子道家思想的核心主张。
• 老子的“无为”,就是要我们从道的 规律性出发,做事应遵循道,道又法
自然,无为即顺其自然。
• “无为而治”即是化有形为无形,化 有为为无为,此乃人生的最高境界。
• 要“无为”,首先要做到“无欲” 。
• 兵无所容其刃。
•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 本章旨在说明养生太过,反而戕害生命。
• 善于养生的人,根本没有“养生”的意 思,平时了解安危的情形,顺应自然而
行。
• 所以兕虎虽凶,不能害他;兵刃虽利, 不能伤他。
• 一、生命的起源 • 从生命的起源来考察,《道德经》 第四十二章中说: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 重身、贵身、爱身、惜身是老子对待 个体生命的基本态度和一贯主张。
• 他说:
•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 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 (四十四章)
• 又说:
•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 (十三章)
• 老子对个体生命的重视还体现在其“惜生”的思想
• 人只有在追求道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成为自己。
中:
• 老子一贯珍生惜命,反对战争 。
• 老子认为生的状态就是柔弱,主张“守柔”,力图
通过守柔而守生。
• 老子认为,治人事天,莫若吝。
• 老子反对人为的“求生”、“厚生”、“益生”、
“贪生”。老子的“惜生”思想与其“重身”思想
是一致的,体现了对个体生命的重视。
• 儒家追求的是精神的不朽,舍生取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