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 寻根文学
除“吃”之外,王一生有一大嗜好,即下棋。 与“吃饭”相对,下棋是一种精神存在方式。
拿到饭后,马上就开始吃,吃得很快,喉节
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常常突然停下 来,很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 水油花儿用整个儿食指抹进嘴里。若饭粒儿 落在衣服上,就马上一按,拈进嘴里。若一 个没按住,饭粒儿由衣服上掉下地,他也立 刻双脚不再移动,转了上身找。
一个封闭的生活世界鸡头寨和一个白 痴丙崽的形象,象征了传统文化的痼 疾。
丙崽形象的象征意义:
小说试图承继鲁迅开创的批判国民性的传统,
以现代文明去映照民族的精神病根。
⑴他一生只会两个简单音节,高兴时逢人不
管男女老幼一律叫“爸爸”,反映了古老民
族二元对立的思想方式。
丙崽形象的象征意义:
⑵他那声口状貌、言动举止的迟钝愚顽,痴呆无 知,正是民族文化不开化的象征;
寻根作家对文化意识的重视和追求,标志着
文学创作界文化意识的觉醒,中国当代文学 从此改变了单一的政治视野,生成了更为开 阔的文化视野;另外寻根小说中的浪漫倾向 及其对现代主义的多种表现手法的探索,打 破了小说创作单一的现实主义格局,并在语 言文体、隐喻象征、叙述方式、作品结构等 方面都有所创新,表现出了文学的自觉。
王安忆《小鲍庄》-对儒家文化的思考
小说中捞渣这一形象有着巨大的象征
意义,他的身上集中了我们民族全部 的美德,传统自然也包含着“仁义” 这一道德准则,而他的死亡正是我们 民族文化中“仁义”观念走向消亡的 象征.
二、寻根的主张和理论
寻根文学的倡导者韩少功说:“寻根文学是一个 先有旗号,后有创作,先有理论,后有实践的 ‘有意为之’的文艺流派。这在现当代文学史上 倒是罕有先例。” 1、文学的根在于民族的文化。 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一文中说:“文学有 根,文学之根应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里,根不茂 则叶难盛”。
寻根小说
思潮四:寻根文学
一
、文化寻根思潮的形成
寻根文学是指80年代中期出现在当代文坛 上的以“文化寻根”为思想艺术追求的文 学现象和文学种类。
提出:1984年12月,一些青年作家和评论 家在杭州举办座谈会,主要主张:
一 、文化寻根思潮形成的历史背景
85年,韩少功、阿城、郑义、李杭育等青年作家发 表文章,正式提出“文化寻根”的口号,意欲对民 族文化精神返本求源,挖掘民族性格中的民族文化 素质。韩少功〈文学的根〉(1985.4〈作家〉)寻 根文学的宣言。 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 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 郑万隆《我的根》
2、文化寻根思潮出现的原因
( 1 )内在原因:它是反思文学的进一步
深化,是一种对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 反思,同时也是对改革文学的反拨和超越。
2、文化寻根思潮出现的原因
( 2 )外在原因: 80 年代西方文化艺术思
潮大量涌入,导致了中西方文化的大碰撞、 大融汇,思想艺术界再次掀起了文化大讨 论的热潮。
旷达淡泊的艺术人格,郑万隆对那些山野汉 子们粗犷强悍、质朴自然的感性力量的张扬, 韩少功对原始古老的初民心态的冷峻审视及 作品的神秘瑰丽,贾平凹的朴拙凝重,郑义 的深沉悲壮.
四、寻根文学的意义
寻根小说的创作从思想 延续的角度看,它既是 “反思”在新的历史阶 段的再次呈现和发展, 更是超脱相对具体和粘 着的时代背景,在更为 广大的空间和更为长久 的时间之流中探寻我们 民族生存命运的文化奥 秘。
阿城的人物形象
阿城的人物没有悲剧人物要求的奋进、
追求、坚韧意志、强者气质,以及奋力 抗争命运,知其不可为而为的品格 。他 们悠闲、淡泊、宁静、平和,随遇而安, 顺其自然,
《棋王》
《棋王》讲述的是知识青年王一生的故事。
故事的内容十分简单,就是下棋和吃饭。王 一生的“吃”,蕴含着一种人生态度,即中 国普通老百姓对生计的基本追求。
2、文学之根虽在文化,但却并不等同于 全部的民族传统文化。
李杭育在《理一理我们的“根”》中说:“中国 的文化形态以儒家为本。儒家的哲学浅薄、平庸, 却非常实用。”
3、对民族文化应该作出新的判断和认
识
寻根文学试图通过对民族本土文化沉积的
发掘,“寻找东方文化的思维和审美优 势”,建立一种富于民族特色的文学品格。
寻根小说也有其自
身的局限性,它对 于“根”的理解是 静止的、非历史的, 最终一些作家一味 沉迷于古、俗、粗、 野之中,难以寻找 到真正有生命力的 文化之根。
五、寻根文学的旗手
1983年以前为第一
阶段:《西望茅草 地》。 1985年后为第二阶 段:《爸爸爸》
《爸爸爸》-对国民性的批判
这部小说是民族文化的寓言,它通过
1、词典体小说
马 桥土语——乡土词典 2、小说突出的是马 桥的民间语言,文 本中的语词解释构 成有趣的故事。
3、运用小说的方式撰写了马桥的语
言,也撰写了马桥人的世界、马桥人 的心灵。
阿城《棋王》-道家文化的颂扬
阿城(1949- )原名钟阿城。“文 化寻根派”中主张延续民族文化传统 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家。 《棋王》引起广泛关注,被誉为“寻 根文学”扛鼎之作,获 1983 - 1984 年 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5 年 他又相继发表了《树王》、《孩子王》 《遍地风流》
艺术特色
A、叙述方式的特别:日常化的平和叙说
B、语言文字的特别:简洁练达、生动传神
的语言文字。 王蒙 “口语化而不流俗,古典美而不迂腐, 民族化而不过‘土’,嘎嘣利落但仍然细密 有致,刻画入微却又惜墨如金。”
王安忆《小鲍庄》-对儒家文化的思考
《小鲍庄》通过对一个 小小村落几个家庭和十 多个人物的生存、命运 与心理状态的立体描绘, 剖析了我们民族世代相 袭的以“仁义”为核心 的文化心理结构,揭示 了“仁义”文化走向衰 落的历史命运。
4、传统审美意识的复苏
寻根作家大都是基于艺术视野的开拓,审美
意识的更新的愿望和要求,进而提倡文化寻 根的。在审美意识上,寻根作家对民族艺术 精神的认同,对传统的审美经验的重视,复 活了我们民族的审美意识,给新时期文学灌 注进我们民族所特有美学气韵和情致。
阿城的“三王”系列小说,表现出平淡冲和、
(3)直接原因:拉美文学的崛起提供了一个 辉煌的例子。
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
义以现实生活为基础, 融夸张、变形、怪诞等 艺术手段于一体,成为 民族精神与外来现代文 明巧妙结合的典范。
三、寻根的主要内容
1、对特定地域民俗风
情的描写。汪曾祺的小说;
邓友梅《那五》《烟壶》 冯骥才 《神鞭》
2、深挖传统文化的病根,批判国民劣根 性
寻根作家对民族文化传 统的开掘,是以现代意 识对传统文化加以新的 选择和重构的。 把笔伸向民族文化心理 的深层,从人们的现实 心态中,发掘出历史的 沉淀物,探索并解剖批 判中国文化的劣根性。
3、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择
作家们在对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糟粕进行否定的同时, 也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择。 在寻根文学中,被认为最能显示传统文化精神的是 阿城的小说。他以《棋王》、《树王》、《孩子王》 奠定了他在寻根文学中的坚实地位,以他对中国传 统文化之精华的道家文化的追寻成为最有特色的寻 根小说代表人物。
⑶富有象征意义的结尾表明,丙崽这个怪物是与 社会历史母体有着巨大而深刻的联系的,他不仅 活得很顽强,而且还将继续下去。
⑷丙崽象征了人类顽固、丑恶,又充满神秘色彩 的生命本性,
1、、背景模糊,充
满神秘、荒诞的气 息。 叙事 文体
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
主要代表作有: 贾平凹的“商州文化系列”:《鸡窝洼人家》《腊 月· 正月》等; 李杭育的“葛川江文化系列”:《最后一个渔老儿》 《沙灶遗风》等; 韩少功的“湘楚文化系列”:《爸爸爸》《女女女》 等; 阿城的“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 王安忆的《小鲍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