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茶学概论》的学习试述对茶的认识
——从经济学的角度姓名:吴炳育班级2013级法学3班学号:P130310501
【题目】明清时期的对外茶叶贸易
【摘要】著于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的王褒《童约》中,有“武阳买茶”的记载。
可见我国国内的茶叶贸易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
我国茶叶远在公园5世纪的时候就开始输往亚洲各国,17世纪时开始输往欧洲,因此我国茶叶的对外贸易也已经有了1500多年的历史了。
公元1000年左右,茶叶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产业之一。
茶叶贸易始自唐朝,宋朝渐成制度,明清继之并有所发展,同时,明清时期的茶叶贸易从侧面反应出这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令世人感叹。
【关键词】明清时期茶叶茶叶贸易鸦片战争前后
中国茶叶的对外贸易历史颇为久远,有1500余年历史,历史上将其大体分为四个贸易时期:一公元475到1644年,是以物易茶为主要特征的出口外销,即来用物置换茶叶。
中国茶叶最早输出在公元473到476年间,由土耳其商人来我国西北边境以物易茶,被认为是最早记录。
二唐代,公元714年我国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以后中国茶叶通过海、陆“丝绸之路”输往西亚和中东地区,东方输往朝鲜、日本。
三明清时期,也就是我们今天着重讨论的时期,是中国古典茶叶向近代多种茶类发展的开始时期,为清初以来大规模地开展茶叶国际贸易提供了商品基础。
郑和七次组率船队,出使南亚、西亚和东非三十余国。
同时,波斯商人、西欧人东来航海探险旅行,及传教士的中西交往,把中国茶叶文化传往西方,为以后的中国茶叶大量输入欧洲作了准备。
今天我们着重讨论明清时期的茶叶贸易的影响,茶叶贸易始自唐朝,宋朝渐成制度,明清继之并有所发展。
明初,对周边邻国采取友好政策,建立邦交,互派使节,尤其与东南亚各国关系最密切。
明政府为管理对外贸易,在宁波、泉州、广州设立市舶司。
当时东南亚各国输华商品多为奢侈品和药品如犀角、象牙、玳瑁、玛瑙、香料等,然而中国输出的商品主要是茶叶、瓷器、丝绸等,其中以茶叶最为受到西方欢迎。
明成祖为宣扬国威和发展对外贸易,特派郑和下西洋,八年间先后七次,到达的地方遍及东南亚、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更远至非洲东海岸。
郑和的船队,满载瓷器、茶叶、丝绸、
金银等中国特产,用以换回亚、非各国的奇珍异宝。
郑和七次下西洋,将中国的茶叶作为礼物馈赠给各国首领,使茶叶能够在亚、非诸国得到广泛的认识,使茶叶受到广大好评。
从此开始了中国茶叶的世界之旅。
清康熙二十八年,中俄签定尼布楚条约,中国茶叶开始作为商品进入沙俄,雍正五年中俄签定恰克图界约,确定恰克图为中、俄互市地点。
中国茶叶通过舟船、马驮等方式,经由福建、江西、湖北、河南、山西到河北张家口再以驼队经由内蒙、外蒙到恰克图交易运往莫斯科。
中俄茶叶之路兴起,清干隆、嘉庆、道光年间,中俄茶叶贸易繁盛,茶叶之路上的驼队,驼铃之声数里可闻。
这是继丝路之后,代之兴起的国际茶叶商路,是中国茶叶经由陆路走向东欧之路,与以往的水路截然不同,陆路与水路的齐头并进让中国茶叶更是名扬远方。
提到陆路在这其中不得不提,明清乃至民初纵横中国西南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和西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是连接滇、川、藏,以马帮运输茶、盐及土特产的古商道,是中国西南对外经济贸易和文明传播中起过重要作用的古驿道,对茶叶的向外传播亦有着重要地位。
明代恢复了元代废止的茶马政策,而且变本加厉,把这项政策作为统治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重要手段。
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这样写道:“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
”“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
”足见当时茶马交易市场的兴旺与繁荣。
至清代,茶马治边政策有所松弛,私茶商人较多,在茶马交易中则费茶多而获马少。
清朝雍正十三年,官营茶马交易制度终止。
可以说茶马古道在明清时期的茶叶贸易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仅是东欧,16世纪初,葡萄牙的殖民势力也从非洲延伸到亚洲,1553年葡萄牙人获得澳门的居住权,随后荷、英、法等势力纷也纷来到中国,这些殖民者以探险家、传教士名义、进入中国内地,对中国茶叶产生浓厚兴趣,学习饮茶,记录茶事见闻。
1596年荷兰人在爪哇建立了东方产品转运中心,1602年成立荷属东印度公司,并于1610年首先将绿茶运到西欧。
饮茶习俗遂由荷兰传至法国、德国及英国,中国茶叶引起西欧各国的瞩目。
受之影响,十六世纪末茶叶逐渐在西欧风靡,可以说西方的饮茶习俗发源于中国明清时期。
英国东印度公司,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它是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时期建立的一家贸易公司。
于1600年12月31日成立,它主要是为了控制印度使其在英国的控制下。
虽然其设立在印度但是它与清朝时期的茶叶贸易有着密切联系。
清康熙二十三年,清政府开放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开放港口对外贸易。
1689年英属东印度公司首次由厦门直接运送茶叶至英国,开始了中英的茶叶直接贸易。
由于清朝时期中国本土的茶叶十分廉价,东
印度公司廉价的茶叶打压了英国本土茶叶的销售,导致很多走私的和本地种植茶叶的商人无法生存。
导致隔海相望的美国,其茶叶价格被它操纵,北美生产的茶叶开始滞销。
于是就发生了1773年12月16日举世闻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
明清时期不仅茶叶贸易兴起,茶叶的制作工艺以及冲泡技艺也闻名中外。
明太祖废团茶兴散茶,散茶壶泡法或撮泡法的沏饮方式在十五、十六世纪兴起并流传,为明清以来中国饮茶方式的主流。
十七、十八世纪传入日本,形成沏泡法的煎茶道;十八、十九世纪传入朝鲜,经由草衣禅师等的倡导,韩国茶礼以沏泡法再度兴盛。
明清时期大量的传教士、商人将所学习的茶叶制作工艺和茶叶冲泡技巧带回西方,掀起了一股茶饮的热潮。
明清时期茶叶对外贸易的发展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以来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有学者称,鸦片战争爆发的真正根源,其实是茶叶。
这场战争应叫“中英茶叶战争”。
这场战争不始于1840年,而始于中国明末清初的茶叶对外贸易的开始,尤其是茶叶远传西欧之后,前后延续了近大半个世纪。
1840年至1842年的“鸦片战争”,不过是这场经济战的短暂军事形态罢了。
前面说过茶叶西传,始自荷兰殖民者。
他们把茶叶运到欧洲,传到了法国(1638年)、英国(1645年)、德国(1650年)等国,很快风靡欧洲。
茶叶最后落地生根,身价百增。
而当时中国的茶叶占世界市场的90%,最重要的是老天和英国人开了这样一个天大的玩笑,在英国这样一个无茶不欢,嗜茶如命的国度却因为其纬度之高,气候寒冷生长不出茶叶,只能依靠大量的进口,而其中最大的供应商便是中国。
而清政府恰恰掌握了这一点,以茶制夷的思想,是中原王朝自唐宋以来的一贯思想,只是在明代被发挥到极致,清代不过承袭了这一治国思想。
乾隆曾经三次对俄罗斯实行贸易制裁,采取外禁皮毛输入,内禁茶叶输出,使得俄罗斯至少损失了500万卢布。
以茶制夷的共识,是建立在很广泛的基础上,“在中国人心目中一直存在这样一种看法,认为茶叶和大黄对于西方都是必需的东西,而只有中国可以供给茶和大部分的大黄。
”这是对当时一种情景最精辟的概括。
从1867年到1894年,即便英国人大量输入鸦片,中国茶叶的出口额也能与进口额平衡。
茶叶价格完全由中国决定,在这繁华的背后注定孕育着一场灾难。
好景不长,随着英国人开始在印度进行茶树种植试验的成功,茶叶不再是中国独有之物,无形的茶叶长城也便顷刻间轰然倒塌。
随后日本茶在国际市场抬头,并返销中国的时候,中国丧失了贸易以及茶叶的话语权,彻底沦为看客,影响至今。
夜郎自大的清政府由于自己愚蠢的抉择最终把自己送上了任人宰割的路途。
可以说晚清的衰落根本不在于外国政府的炮轰
枪击,而是由于自己的闭关锁国和以天朝上国自称,导致的茶叶文明的衰落,最终亲手葬送了曾经的辉煌盛世。
明清时期茶叶的对外贸易随着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而随之消失殆尽,之前的贸易盛世付之一炬,当我们现在在回顾这段历史时不禁为之感叹,让人神伤。
但是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的茶叶也曾发挥过颠覆世界的决定性作用。
我们作为茶的受益人应该继续弘扬中国茶道,带领中国茶叶的味觉与精神走出国门,让更多的世人了解与品尝。
【参考文献】
《茶叶的贸易历史》作者/苏向东
《全球第一家"大而不能倒"机构:东印度公司》文/华尔街见闻作者/林健健
《鸦片战争背后的茶叶战争》文/法治周末作者/杨志
《茶叶石油WTO--贸易改变世界》海南出版社作者/(美)威廉·伯恩斯坦译者/李晖《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及其效应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作者/许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