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现场答案采样①态度谦恭。
面对别人的赞扬,坚称自己是个普通工作者。
②专注事业。
一生对自己的事业坚持不懈,痴心不改。
③著作等身。
组织编纂《儒藏》,发表了《郭象与魏晋玄学》等著作。
失误分析忽视题干的限制要求,没有完全扣住“操守”,误将“著作等身”这一本属于汤一介学术成就的信息也归入其中,而将“文化责任感”这一真正属于“操守”的部分忽略了,造成关键点的缺失。
扣掉2分,最后得分4分。
正确答案①谦虚的态度:面对外界的褒扬,汤一介称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哲学工作者;②执着于事业:汤一介虽然一生历尽磨难,但对自己专注的事业始终痴心不改;③具有强烈的文化责任感:汤一介在世界面前批评美国学者的“文化冲突论”,强调“和而不同”的中国文化理念,弘扬文化共存思想。
2、现场答案采样合理。
①这样写使得人物形象鲜明。
汤一介喜欢孩子,能说明其和善。
②人物形象更加真实。
写他“性格内向”,更接近真实。
③突出人物形象。
不仅写了汤一介的事业,也关注其生活,让读者感觉更为真实。
失误分析没有从内容、态度、结构等方面去探究,仅仅从突出人物形象这一个角度探究,表面上分三点回答,其实本质还是一点。
扣掉6分,最后得分2分。
正确答案合理①丰富了文章内容,大文化操守也表现在汤一介在生活中富有童心、天真率直,与前文写夫妻二人在黑暗的岁月中相濡以沫的温情和乐观的精神相照应;②突出了人物形象,这段内容也是对汤一介形象的丰富,不仅写他的事业,也关注其生活,从而更加让人觉得亲切;③结构安排上将大梦想和小生活相互对比映衬,给文章结构带来了一种跌宕起伏的效果,更引人入胜。
(言之成理即可)
3、解析A项,“史学家们低估了中国战场的作用”错误,文中说的是“在西方的二战研究中,中国战场的作用是被低估的”。
B项,“在中国反法西斯格局中重新评价中国的抗战”错误,应该是“在全球反法西斯格局中重新评价中国的抗战”。
E项,说法错误,记者的提问十分注重相关的背景介绍,比如第一个问题,先表述米特的观点,然后询问西方对中国在二战中的作用的看法,目的很明确,没有让对方猜测问题。
答案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B、E不给分
4、解析回答问题应注意题干的提示“冷战”,可以从“冷战”给中西方交流带来的阻隔的角度筛选相关信息,可以发现,因为“冷战”,西方国家的研究者很少涉及对中国抗战的研究,同时中西方在中国抗战研究上没有更多的交流,也没有任何的合作等。
答案①西方研究回顾二战期间的中国历史没有很大热忱。
②西方学者来中国学习、搜集中国抗战史料的困难比较大。
③相当长一段时间中,西方学者没有与中国学者合作研究中国抗战的可能性。
5、解析回答问题,注重把握访谈中有关“卢沟桥事变”的所有内容,从这些内容中把握为何米特认为这是二战的起点问题。
比如“卢沟桥事变”是整个二战中最早发生的战争,如果中国不抵抗的话,那么日本人就会占领整个亚洲;同时,中国的抗战不是独立于二战的,即中国的抗战是二战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卢沟桥事变”就是二战的开始。
答案①“卢沟桥事变”中,中国军队奋起抗击,阻止了日本人的全面侵略;如果“卢沟桥事变”中,中国没有抵抗而被全面侵略,随后整个亚洲就会被占领。
②中国的抗战是二战的一部分,如果把中国的抗战放到整个二战中看,“卢沟桥事变”是二战的开始。
6、解析回答问题,注重把握题干的具体要求。
题干提出两个方面的内容:①中国在抗战中的贡献,②抗战对中国的作用。
回答问题,注重把握米特的回答内容:米特的第一个观点是中国抗战在二战中起到重要作用,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牵制了大量的日本军队,中国最大的贡献就是坚持不懈地抗击日本侵略者;米特的第二个观点是中国的抗战构成了中国目前的社会以及奠定了共产党的领导,刺激了中国在更多领域的现代化,让中国的政府和民众联系更加紧密。
答案①中国抗战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坚持不懈独立抵抗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
从“卢沟桥事变”开始,中国军民浴血奋战,坚决抗日,把大量日本军队牵制在中国战场,粉碎了日本占领整个亚洲的企图。
②中国抗战锻造出了一个现代的中国,这是因为长期的抗战刺激了中国在更多领域的现代化,比如科技的发展等,这对中国后来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③抗日战争重构中国的社会与政治状况。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起点,增强了“国家统一”的意识,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础。
④抗日战争过程促使政府和民众之间的联系变得紧密。
经过二战的洗礼,中国人对“国家”的概念加强,民族感情
被激发。
7、答案 B
易错分析出错原因有二:第一,不明白成语真正的含义;第二,不能正确解读句意,看不出成语已含的意思在句中又进行了部分阐述。
解析一文不名:一个钱也没有。
句①使用正确。
炙手可热: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含贬义。
不能作“热门”解。
句②望文生义。
席不暇暖:座位还没有坐热就走了,形容很忙。
句③不合语境。
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等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句④使用正确。
改弦更张:改换、调整乐器上的弦,使声音和谐。
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计划、方法。
句⑤不合语境。
目光如豆:眼光像火炬那样亮,形容见识远大。
句⑥使用正确。
易错分析出错原因有二:第一,记不准多义成语的多层含义,顾此失彼;第二,不能正确解读句意,用定势思维相当然地做题。
8、答案D,
解析A项,“秀色可餐”既可形容女子姿容非常美丽,也可形容景物非常优美。
此处取后一个义项,使用正确。
B项,“灯红酒绿”既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也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
此处取后一个义项,使用正确。
C项,“捉襟见肘”既可形容衣服破烂,也可比喻顾此失彼,应付不过来。
此处取后一个义项,使用正确。
D项,“吉光片羽”比喻残存的珍贵的文物。
此处望文生义。
9、答案D,
易错分析出错原因有二:第一,忽视“一对多”或“多对一”的搭配情况;第二,忽视两面词与上下文之间的照应。
解析
10、答案:C
易错分析出错原因有二:第一,忽视关联词语的搭配;第二,忽视关联词语的位置。
解析A项,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不管”应改为“尽管”;B项,关联词语位臵不当,前后分句的主语一致,“一方面”调至“这些作品”之后;D项,关联词语位臵不当,前后分句主语不同,应把“一个省的文化系统”调至“如果”之后。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名句默写练习要求考生能通过古代名句名篇的记忆,了解名篇抒发的思想情感,同时能够准确表述。
因此正确书写是对学生的首要要求,本题中涉及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语境是学生回答问题时要特别注意的。
答案(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峰峦如聚波涛如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