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柳永词两首(整理)
清秀; 重湖叠瓛清嘉——概括湖山之美; 三秋桂子——承“叠瓛”说,着重写山; 十里荷花——承“重湖”之说, ——西湖最具特色最有名的景观。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借代 “弄”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潇洒欢快之情陡增;
“泛”说明人们是在湖中吹笛演唱,笛声歌声似 乎随着湖水荡漾开来,轻盈愉悦之貌全出。
云 树 绕 堤 沙 , 怒 涛 卷 霜 雪 , 天 堑 无 涯 。
烟 柳 画 桥 , 风 帘 翠 幕 , 参 差 十 万 人 家 。
东 南 形 胜 , 三 吴 都 会 , 钱 塘 自 古 繁 华 。
柳 永
望 海 潮
正音
都门(dū) 凝噎(yē) 暮霭(ǎi) 参差(cēn cī) 绕堤沙(dī)天堑 (qiàn) 罗绮(qǐ) 羌管(qiāng) 钓叟莲娃(sǒu)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
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 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第三境也。” ____王国维《人间词话》
古人常用“春草”、“残阳”等意象来表 达伤感、惆怅的心情,例如: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淮南 小山《招隐士》 )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古道”( 《饮马长 城窟行》 )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 幕遮》 )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天净沙》 )
唐宋词发展四个时期
时期 唐、五代 北宋初 主要风格 代表作家
温庭筠、韦庄、李煜、 婉约艳丽 晏殊
北宋中叶到 柳永、苏轼、秦观、 婉约、豪放 南渡 李清照 南宋前期 南宋后期 壮怀高唱 哀感低吟 辛弃疾、陆游 姜夔
仕途不顺 飘零沦落 自由张狂
柳永
(约980--约1053年),
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 [qí ]卿,福建崇安人。流落于汴京、 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 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最 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 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 元年(1034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 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柳郎中。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 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
壮阔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镜头移近,来街市上走走看看。珠玉宝石 遍陈于市,家家户户绫罗盈柜,人们的衣饰更 是鲜丽豪华,竞相斗艳。 “列”、“盈”、“竞”把经济繁荣、生活 富庶奢华落到了实处。
人文景观
静态
路桥华美 居室华丽 人口众多 云树:绕 怒涛:卷 天堑:无涯 豪奢
华美
形胜 繁华
自然景观 (钱塘潮)
•一幅太平盛世下的百姓安乐图。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 乘醉:乘酒兴;
千骑拥高牙 ——扈从之多,兵马拥戴——威望之高。 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喝酒、听歌、吟诗;——踌躇满志的娱 乐生活。 写钱塘长官高雅的休闲生活。
人美
形胜:地理形势优越。 都会:人物会集的地方。 天堑:天然壕沟,这里指钱塘江。 叠巘:重叠的山峰。 高牙:高举的牙旗。 参差:形容楼阁、房屋高低不同。 怒涛:汹涌的浪涛。 珠玑:泛指大小不同的各种珠宝。 千骑:千名骑兵。 异日:他日。 云树:茂密如云的大树。
霜雪:像霜雪一样的浪 花。 盈:充满。 三秋:秋季。 图:画图。 凤池:凤凰池。对中书 省的美称,呆滞朝廷。
无言谁会凭阑意
(没有谁会注意他依靠栏杆之态,默默无言) ——孤独和无奈。
上片写凭栏远眺时,触景生情,引起对所爱的无限思念.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图:企图、追求; 对酒当歌:语出曹操《短歌行》。 当:与“对”意同。借放声高歌来抒写愁情; 强:勉强。 强乐:强颜欢笑。 还,又; 无味:索然寡味; 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语本《古诗》: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老百姓:详和快乐 ”弄“:潇洒欢快 “泛”:轻盈愉悦 “嬉嬉”:怡然快乐 达官贵人:与民同乐
“拥”:气派威风
“听”:品酒赏乐 “吟”:吟诗作画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嬉嬉钓叟莲娃 。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好景:指钱塘的美好景观 代指其政绩成就
图将:画下来;将:助词,无实义; 凤池:凤凰池,对中书省的美称。 归去凤池夸 ——言外之意是说到朝廷去请功受赏,还隐含着“你 就要提升到朝廷去当大官”的意思。
词的起源
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 代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
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
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
子词”、“歌词”等。
词牌和标题
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
称,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
的集中体现。
词的分类
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 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落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等。(词的段落叫:阕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和婉约派(豪放 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 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等)。
下片写欲醉无味。
无法消愁 执著追求
词眼:写春愁,抒发刻骨相思相恋之情。 境界:为爱情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这是一首表现刻骨相思相恋的情歌.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 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 —风细细、草色、烟光、残照;
——春草如烟,夕阳辉映,如烟似雾; ——春愁黯然而生,春愁——相思。 伫倚危楼时所望所感
想借醉酒狂歌来排解相思的痛苦—
—借酒消愁愁更愁,无论怎样勉强 作乐还是乐不起来——春愁无限 (给人留下极其鲜明的印象。)
痛苦难熬——是否后悔?
——对他(她)的爱付出再多也是
值得。情愿为了这样的爱而消瘦。 为这样的爱而颜容憔悴。 • 写在登高远望的情景下的联想, 进一步写春愁的无法排解,并表达了 对爱情的矢志执著和坚贞不移。
柳耆卿与孙相何为布衣交。孙知杭州,门禁甚 严。耆卿欲见之而不得,作《望海潮》词往见名妓 楚楚曰:“欲见孙相,恨无门路。若因府会,愿借 朱唇歌于孙相公之前。若问谁为此词,但说柳七。” 中秋府会,楚楚宛转歌之,孙即日迎耆卿预坐。
下片
自然景观 (西湖) 精神生活 繁华 民拥官 政绩卓著 重湖: 叠巘: 十里荷花 三秋桂子 清嘉
赏析:“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依消得人憔悴。”
源自《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柳句与原句在内容上有什么异同? 同:都表达了相思之苦,写相思使人消瘦。 异:原句写恩爱夫妻间相思,柳句写情人 间相思;原句只写想瘦了人,柳句则说想 瘦了也不后悔。 如果原句中的“伊人”不指人,联系生活 你认为可以指什么呢?这句话又有什么新 的理解? 事业、爱情、理想、目标、追求、学问…… (梦寐以求的事或物)
金主怦然心动,为什么?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起笔便大开大阔,直起直落。 “东南”,就方向言; “三吴”,就地点言; 空间浩瀚、面积广大, “自古”突出了杭州历史悠久,繁华富庶。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参差”形容楼阁高下不齐
“十万”指人口众多,未必是确数。
远望去,垂柳含烟,薄雾如纱, 虹桥似画,真是画中才有的好景致 啊。这一处人烟阜盛,各式建筑, 各抱地势,鳞次栉比,檐牙错落; 走近了看,微风过处,千门万户帘 幕轻摆,显得怡然安详,真是一派 “都会”景象。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尽显古树成行, 长堤迤逦之态(美)
状狂涛汹涌, 波浪滔滔之势(雄伟)
《望海潮》这一词牌名是柳永创制的, 大概取意于杭州是观潮胜地。
钱塘江畔的杭州自古 就是著名的大都市,风 景秀丽,人文荟萃,经 济繁荣,生活富足。在 这首词里,柳永以生动 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 富丽非凡。
“孙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潮》 词赠之云· · · · · · 此词流播,金主亮闻 之,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 起投鞭渡江之志。”
“闺语”——李清照 似曾相识燕归来 “情长”——柳永 问君能有几多愁, “别恨”——晏殊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愁宗”——李煜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 伊消得人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 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 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望海潮
柳永
异 日 图 将 好 景 , 归 去 凤 池 夸 。
千 骑 拥 高 牙 。 乘 醉 听 箫 鼓 , 吟 赏 烟 霞 。
羌 管 弄 晴 , 菱 歌 泛 夜 , 嬉 嬉 钓 叟 莲 娃 。
重 湖 叠 巘 清 嘉 , 有 三 秋 桂 子 , 十 里 荷 花
市 列 珠 玑 , 户 盈 罗 绮 , 竞 豪 奢 。
形胜 繁华
晴:羌管 夜:菱歌 叟:钓 娃:莲
嬉嬉
随从多 乐逍遥:喝酒听歌 吟诗赏景
将升官
思考:
1、本词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钱塘”的繁华? 2、结合词的内容,说说开头“东南形胜,三 吴都会,钱塘自古繁花”三句在诗歌中的作 用。 3、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 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4、有评论家说“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 两句写得高度凝练。试简要分析。 5、“羌管弄晴,菱歌泛夜”采用了什么修辞 手法?两句意思是什么?“嬉嬉钓叟莲娃” 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
《蝶恋花》这首词主要 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1、这首词运用了情景交融、用典直抒胸臆的表现手 法。 2、上阙情景交融,写登楼伫望情景,草色、烟光、 残阳,多层次地描摹出低缓哀愁的春愁之景,将春景 和春愁极其自然地融为一体,表达了孤单凄凉,对所 爱的无限思念的情感。 3、下阙用典直抒胸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依消 得人憔悴”句源自《古诗十九首 》不仅直接表达了 对爱情的坚贞执著,矢志不移,而且表达了对理想事 业的执著追求和坚定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