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国有企业改制中的问题及相关对策建议

浅谈国有企业改制中的问题及相关对策建议

浅谈国有企业改制中的问题及相关对策建议国企改制,就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一项综合性的改革工程,是从战略上、整体上盘活国有企业的重大举措,也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竞争的需要。

但是,一些地方在国企改制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还相当严重,引发了一系列争论和思考。

在国企改制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国有资产流失,国企改制中职工安置问题,债转股中产权不清等。

一、国有企业资产流失(这也是国企改制中出现较大争议的主要原因)(一)国有资产流失的式主要形式1.低估贱卖。

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在进行改制的过程中,存在着低估国有资产价值,即国有资产评估失真问题,问题较为普遍,甚至有些地方和企业存在无偿转让和使用国有资产的情况。

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主要表现为:(1)对国有资产低价交易、折股或任意将国有股转为法人股甚至个人股;将国有资产高值低估,低价转让,流入个人腰包。

(2)在改制过程中缺乏对国有无形资产的折股保护意识。

从目前评估的要素上看,显然国家的有关文件已将“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商誉”等无形资产列入评估,但一些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对国有无形资产只是简单地估算一个极小数额或干脆不评估,有意无意吞噬国有资产。

缺乏无形资产保护意识,是国有资产流失的一个重要渠道。

同时,由于改革制度尚不健全,对那些与财产权益密切相关的权利如许可证、专营证以及与以后的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如销售渠道、采购网络等等没有相关规定,其流失额更是惊人。

(3)在中外合资和中外合作过程中,一些地方和企业只顾眼前利益,对国有资产不进行评估或低估,从而使国有资产在合资或合作企业中所占比例下降,国家权益受损。

2.转移藏匿。

一些企业借改制之机,钻法律和政策的空子,利用权力化公为私,大肆鲸吞国有资产。

(1)财会凭证不严,审计工作徒有虚名。

在国企改制过程中,对企业的资产进行评估以确定其数额是必经程序。

在这一过程中藏匿、鲸吞国有资产最常见的有一下几种:一是将原本有效债权作为呆帐、坏帐核销;二是通过涂改帐册、发票改变成本和指出搞虚亏实盈;三是加快固定资产的“报废”以达到隐匿资产的目的,而审计工作的走过场,使国有资产的保障失去了最后一道防线。

(2)将国有资产按比例送给个人。

在国企改制中,一些地方和企业的某些人为保护一己之私,将公有资产无偿量化给个人,致使国有资产流失。

这是很荒唐甚至是违法的事情。

国有资产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属于全民所有,是全体中国人民的财产,全体中国人民是其合法合理的所有者,是由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而在未经其所有人许可甚至所有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其财产无偿转让给某些个人,显然是有违市场经济规则的,属于违法行为。

(3)利用破产转移国有资产。

一些地方和企业的领导人员为逃避国家债务,采取不正当手段,如不实申报资产,制作虚假账目,制造各种假象和社会舆论欺骗蒙蔽审计机关,以此达到假破产真赖帐的目的。

(二)针对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主要措施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相当严重,令人痛心,有些激起热烈讨论甚至引发民愤,对此有关机关也采取了相当有效的切实措施,防止和减少国有资产流失。

主要措施有:1.严格依法照章行使,规范改制企业。

为防止和减少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相继出台了《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法规,在清产核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交易管理、定价等各个环节都提出了明确措施。

这对国有企业改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具有重要的知道意义。

在贯彻执行中各级政府必须严格操作、照章办事,做到有章可循、层层监督、责任到人。

切实做好监督、制约工作。

2.严把资产的清产评估工环节,从源头上防范国有资产流失。

资产的清产评估是改制企业的重要一环,抓住这一环节,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是企业的自查申报制,要求就改制企业的资产、债权债务情况进行详细核算,做到帐物相符、情况属实。

二是把好资产的评估关。

重要的是要选择资信良好的评估单位,对评估单位的选择要防止个人说了算和相互串通虚假评估。

其次,评估要将无形资产,尽可能的纳入评估范围。

三是把好资产的审计关。

要聘请资信良好的审计事物所对改制企业进行专项审计。

并且,要保留上级公司或政府相关部门对其所有资产的不定期抽查审计权。

3.构筑国有资产评估的立体防线。

国企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的预防问题不仅仅是固有企业这一个领域的事情,它涉及到企业、政府、司法部门以及社会各领域的通力合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为全面防止和减少国有资产流失,要构筑国有资产立体防线,共同防范。

一是政府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制定完整的“国有企业改制工作条例”,设立企业改制专门服务咨询机构,利用其信息和技术上的优势,建立企业改制工作预警系统。

二是改制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加强管理。

三是司法机关及时配合,司法机关要加强对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渠道的研究,主动发现,及早预防,并规范对企业改制案件的部门管辖,齐心合力,共同防范,以减少、杜绝国有资产流失。

二、国有企业职工安置问题(这是人们所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在国企改制过程中,由于大量的国有国控企业转型为私有制或者股份制,原国有企业职工的去向问题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这也是相当重要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会引起社会动荡,影响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因此,如何安置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就成为国企改制中的重要一环。

(一)国企改制中出现下岗职工的原因分析:1.不考虑市场因素,企业重复建设,盲目建设较多,造成国有企业招用了很多职工,而产品却没有市场,经营难以为继。

2.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就业、低工资制度造成国有企业人员过多。

3.国有企业肩负着稳定社会、增加就业的重任,每年都要不同程度地为国家安置一部分人员就业,使国有企业老的富余人员又不断涌现。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国有企业在改制过程中,进行结构调整,把富余人员减下来才能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对下岗职工分流的相关对策。

1.转变下岗人员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不能认识转岗分流政策,认识不到国企人事制度改革、人员分流是必然趋势,并对此存在比较严重的抵触心态,甚至存在悲观、消极、不平等的不良情绪,阻碍了转岗分流工作的顺利进行。

因此首先要促进下岗职工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主动适应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

可以考虑将下岗人员分为老、中、青三个不同年龄层次,并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心里特征做好说服教育工作,对于年龄较大的下岗人员,由于他们普遍担心退岗后生活保障问题,而且在心情工作几十年后突然面临退岗,心里落差较大,确实无法安排的,应着力解决好这一部分人员退岗后的基本生活保障,而对于中、青年下岗人员,则应首先在思想上帮助其转变择业观、就业观,树立自强、自立、自信的观念,丢掉“铁饭碗”思想,开拓就业视野,鼓励其到社会上从事第三产业,不要把视野仅局限于国有企事业单位。

2.在企业内部实行竞争上岗制度。

竞争上岗制度的实施,在分流了下岗人员的同时也提高了在职职工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不论是在岗人员还是对转岗人员,都带来了一定压力,职工工作态度明显改善。

促进了劳动力资源合理利用和优化组合,提升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3.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之所以担心下岗职工问题处理不好会引发社会动荡关键原因在于社会保障面过于狭窄,集体企业、合资、独资企业、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大多没有养老、事业、工伤、医疗保险待遇。

因此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下岗职工解决后顾之忧,才能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债转股中的问题债转股问题在80年代末期就有人从银行资产多元化的角度提起过,政府将债转股问题付诸实践,是期望借鉴美国处理银行业不良资产的经验,通过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借助债转股的方式,解决我国金融业存在的大量不良资产问题,化解金融风险,同时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企业三年解困的进程。

1.实际操作中,债转股存在的问题。

(1)债转股过程中出现的道德风险问题。

债转股被作为实现国有企业三年脱困改革目标的措施提出后,被企业普遍视为一种优惠政策,部分原本不亏损的企业为争取能够进入债转股行列,通过帐务处理而成为亏损企业,出现了国有企业存在“三本帐”现象;许多原来积极还本付息的企业后悔,能够支付的利息现在也拖欠不付了,加剧了企业逃税和悬空银行债务的投机行为,使本已不良的信用关系进一步受到破坏。

(2)债转股过程中出现的股权债权双损失问题。

债转股将债权转为股权后,债权人失去了对不良贷款本息的追索权,股权人则背上了企业亏损风险及企业不道德经营行为风险,可能遭受由于企业亏损不支付红利造成的收益损失以及企业破产造成的股本金损失。

企业在无盈利状态下无须对股权人支付红利而必须对债权人支付利息,而且在国有产权不明、国有股东权益压力软弱、监督不力的情况下,债转股使企业可将债权压力及偿债风险转移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在企业投资预期收益良好且缺少资金的情况下,企业愿意背负付息还本的负担借贷投资,但在企业投资失败陷入严重亏损困境之后,债权转股权则给企业带来减轻利息负担,推卸投资损失的好处。

在国有企业产权改革难度较大因而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对国有企业来说,模糊的国有股权压力比国有银行债权压力弱得多。

企业无论盈亏都必须按贷款利率对银行付息,而且企业拖欠贷款本息会受到银行不再对其贷款的惩罚。

然而,企业对股东只有在有盈利时才可能分红,在国有股权对企业控制软弱的情况下,企业经营者可有意减少盈利或维持亏损甚至假造亏损而对股权人根本不分红,或者不作利润再投资,致使国有资本权益得不到应有的增大。

债转股有可能使企业在免除债务负担之后获得无偿享用股权资本金的好处。

使国有资产的债权权益和股权权益双双落空。

(3)实际操作面临许多困难。

首先是符合经贸委提出的符合债转股条件的企业很少;其次是企业在债转股认识上有误解,将债转股视为对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优惠政策,甚至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部分能付息的企业不再付息,对银行产生了很不利的影响;再次是企业多头开户,债务由多家银行贷款构成,而各银行债转股的标准存在较大差别,债转股协调难度很大;最后是大型企业之间的相互担保,使债转股的实际操作复杂化。

2.建议采取的措施。

(1)针对道德风险发生之源,建立一套约束企业、银行和地方政府的机制。

目前看来,有三项工作必不可少:其一,银行必须获得对债转股企业的监督和管理权。

但考虑到我国的具体国情,企业可能不愿意让渡监管;作为国有性质的银行也没有能力监管企业,因此,比较现实的办法是稀释对企业的监管权。

其二,严格掌握债转股目标企业的选择范围,规范选择标准。

债转股目标企业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未来的经营风险和债转股方案的成败。

其三,必须让企业、地方政府明确自己的责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