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谈对国企改制的认识

谈谈对国企改制的认识

透过《国企备忘录》认识我国国企以及国企改制
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一直是坚持渐进式的发展道路,经历了漫长的成长和探索阶段。

形成时期(1949-1952)
最初国有企业的来源主要有四个途径:一是为了支援战争和保障供给,各抗日根据地创办的一些公营企业;二是没收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并通过民主改革使之转变为国有企业;三是没收敌伪工业,主要是帝国主义在中国创办的企业,伪满和汪伪政权的企业;四是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将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为国有企业。

成长时期(1953-1957)
在“一五”计划期间,国有经济的总投资为612亿元,建立起一大批工业化所需而在我国基础又十分薄弱的基础工业,形成一批国家建设投资的国有工业企业。

彷徨时期(1958—1965)
从1957年底开始,我国开始对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调整企业的隶属关系,将中央各部管理的企业大部分下放到地方,虽然是将权利下方,但国有企业仍受行政管理,不可能解决企业企业
活力的问题,反而还造成了企业归属关系的混乱,到1960年初,大多数下放到地方管理的企业又重新收归中央管理,国有企业改革以失败告终。

停滞时期(1966——1978)
1970年,国有企业开始了第二次改革,此次改革扩大了第一次国有企业改革的范围,中央开始彻底的下放所属工业企事业单位,扩大地方的计划权,地方以计划权为核心的管理权的不断扩大。

第二次国企改革重蹈了第一次国企改革的覆辙,酿成了当时被称为“三突破”的大混乱。

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看,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都会发挥不同的作用,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

㈠消灭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制度,奠定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有民族企业12.3万家,职工164万人,民族商业资本13万家,从业人员99万人,在全国工业生产总产值中,民族工业约占45%。

而代表官僚买办资本的”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财富约为200亿美元,其控制的银行为2448家,占全国3489家银行总数的三分之二;其掌握的工业资本也占全国的三分之二;在工业交通的固定资产总额中,则占80%,官僚买办家族控制工业掌握了全国钢铁的90%,电力的67%,布机的60%以上,还垄断了全
国的铁路和航空。

㈡构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整体系和主要物质基础
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没有外资企业,也只有很少的私营企业。

从1949年到1978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和推动力量是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

㈢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起点和重要推动力量
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在农村是从1978年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在城市则是从1978年的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的。

全球经济快速增长的现在,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与国际化,对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多的挑战。

传统的国有企业不再适应经济的发展,迫切的要求改革。

所谓国有企业改制,是将国有企业的资产量化为股份并改变原有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过程。

公司制改造是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向。

其目的就是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将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造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现代性企业。

其改制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模式之一:
国有企业改制为国有独资股份公司:符合《公司法》的有关规定的,可以由国有企业单独组建国有独资的股份有限公司。

模式之二:
国有企业新建、扩建时,积极吸收国家以外的其他方面的股份投资,将各方投资形成的资产折算成股份,从而组建股份制公司。

模式之三:
需要新增投资的企业,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并将原国有资产和认股形成的资产分别折算为股份,建立股份制公司。

模式之四:
完全依赖国家贷款投资建立的国有企业,负债率比较高,可以通过将国有企业债务转换成股份制公司股权的方法,从而建立股份制公司;或者通过发行股份募集社会资金入股,从而改变国家持有的股份比例过高的资本结构,组建股份制公司。

不论是哪种模式,国有企业的改革也同样经历了相当长的阶段并且还要继续经历下去。

放权让利,两权分离(1979-1992)
1979年年初,国家在北京、天津、上海选择了8家企业作为扩大自主经营权的试点,拉开了放权让利的序幕,极大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

到1980年,试点企业已经扩大到6000多个。

1983年实施“利改税”政策,明确了国家和企业之间收入与权力的分配。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3-2002)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国有企业改革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开始走向以制度创新为主。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要把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
加强管理结合起来,抓大放小,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制度。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2003至今)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的要求,推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提出,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经过三十多年的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懈努力,我们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就。

国有企业的数量减少了但是控制力逐步增强,竞争力也不断提升;国有经济的布局不断优化,结构调整不断完善;一大批的国有中小企业也陆续放开搞活,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吸引外资和民营资本,实行产权多元化,盘活了大量的地方国有中小企业的资产,也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公司和大企业集团。

例如,1997-2008年,我国进入世界500强的内地企业从3家上升到26家,除联想集团为民营企业外,其余的全部都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虽然经过逐步改革我们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国有企业改制仍存着很多问题
历史遗留问题
主要是国有经济的分布仍然过宽,相当数量的国有资本并不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积累了
一批资不抵债、扭亏无望、丧失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一些大企业业务庞杂主业不突出、辅业包袱重等等。

国有垄断行业亟待改革
我国垄断行业中的主要大型骨干企业几乎都是国有企业,国有垄断企业具有独特的优势,凭借着垄断地位可以获得特殊的资源、特有的政策、特别的利益,但垄断行业的低效率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尽管我国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等垄断行业的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行业垄断局面有所改变,但总体上看,垄断问题尚未需哦那个根本上解决,垄断行业的改革已成为今后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

国有企业的财政补贴政策须待改革
对国有企业的财政补贴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国有企业提高效率的动力,而忽视从压缩企业的成本费用、提高企业运行效率等方面节约成本。

国有企业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多年来,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围绕着经济体制而进行的,并没有突破国家与企业利益关系调整的局限。

此外,国有企业需要扮演非经营性组织角色,将本应用于先打企业建设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应付各种开会、检查、评奖等政治和社会活动,分散了企业建设的重心和资源。

通过上面的介绍以及对《国企备忘录》的学习,面对新时期新问题,我们要保持对国有企业改革的信心。

这是一场远未完成的
国之改革,并且他应该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远非短时间能够完成的,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不懈的努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