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渭城曲》由王维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渭城曲》是一首送别的名曲。
原是唐代诗人王维在送别友人去边疆时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古曲。
赴安西必经阳关,即今甘肃敦煌。
诗的首二句点明送别的时令、地点、景物;三、四句写惜别。
前两句为送别创造一个愁郁的环境气氛,后两句再写频频劝酒,依依离情。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极负盛名的送别诗。
它曾被谱入乐曲,称为《渭城曲》、《阳关曲》或《阳关三叠》,从盛唐时期开始广为流传。
【原文】《渭城曲》作者: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解】1、渭城:就是咸阳,现今陕西省西安市。
2、浥:湿润。
3、客舍:旅馆。
4、柳色:柳象征离别。
5、阳关:古关名,在甘肃省敦煌西南,由于在玉门关以南,故称阳关,是出塞必经之地。
【韵译】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
【评析】此诗后来被编入乐府,广为传诵,成为饯别的名曲。
或名《阳关曲》,或名《阳关三叠》。
白居易《对酒五首》之一有“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的句子,且注明“第四声即‘劝君更尽一杯酒’”。
王维的这首诗之所以另有一题为《阳关三叠》,是因为咏唱时,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都再唱。
然而,有人认为仅有末句重叠三唱。
按白居易所说的“第四声”,则应是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重叠。
不然“劝君”一句不可能为“第四声”。
由于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在唐代便被谱成了《阳关三叠》,后来又被编入乐府,成为饯别的名曲,历代广为流传。
安西,是唐代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
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
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为送别创造了一个愁郁的氛围。
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
这一切,都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
“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
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送别的时候,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
“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客舍,原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
选取这两件事物,是作者有意关合送别。
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
而此刻,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
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常会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
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
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
“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
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
”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
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
主人的这句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写惜别,是一个整体。
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
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
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
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
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会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
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
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他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
“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不仅仅只是属于行者的。
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不知从何说起。
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
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
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诗的前二句,作者运用了起兴的手法,这是自《诗经;小雅;采薇》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以来,文学作品表现惜别之情时常用的意象。
后两句将深切的惜别、关切、担忧等复杂的感情寄寓在“劝酒”这一举动之中。
“西出阳关无故人”,一言朋友所去之地陌生,二言那里人迹稀少;三言朋友自此一别,则知己难求。
如此,则对友情的珍惜,对离别的无奈,对朋友的关切,尽蕴于杯中了。
所谓“惜别意悠长不露”,情真意切而不说破。
明代李东阳在《麓堂诗话》中说:“作诗不可以意徇辞,而须以辞达意。
辞能达意,可歌可咏,则可以传。
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
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
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
必如是方可谓之达耳。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创作背景】这首《渭城曲》是王维晚年之作,其创作年代在“安史之乱”以后。
当时的社会,各种民族冲突加剧,唐王朝不断受到了来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扰。
据《资治通鉴》756年(至德元年)七月载:“征河西、安西兵赴行。
”757年(至德二年)二月载:“上至凤翔旬日,陇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会。
”故当知“安史之乱”暴发后,兵力大量外调,而此诗约作于作者送友人即将奔赴安西之时,与此同期的诗作尚有《送张判关赴河西》、《送刘司直赴安西》等。
当王维送别友人临近分别时,也考虑到了战争将对他们未来所产生的影响。
【作者介绍】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出身世代官僚地主之家。
其母崔氏奉佛三十余载。
佛经《维摩诘经》,是智者维摩诘居士与弟子讲学之书。
王维的名和字取于此。
王维后半生之避世与佛教有关。
《新唐书》本传说王维早慧,"九岁知属辞,与弟缙齐名,资孝友。
"年十六、七,即往长安、洛阳游历,谋取仕进。
此期间写了一些游侠诗。
开元七年(719)七月,他赴京兆府试,中解头。
他是一位文艺全才,诗、文、书、画都很著名,又精通音乐,善弹琴、琵琶。
开元九年(721)中进士,任太乐丞等官,后弃官隐居。
开元十七年(729),在长安从大荐福寺道光禅师学顿教。
开元十九年,王维的妻子病故。
他从此不再续娶,一直孤居三十年。
开元二十三年(735)被宰相张九龄擢为右拾遗。
二十五年(737)为监察御史,春天奉使出塞,并留在凉州河西节度幕兼为判官近一年,写了一些有名的边塞诗。
天宝元年(742),王维转左补阙。
以后,又屡迁侍御史、库部员外郎、库部郎中等职。
但是,目睹朝政的黑暗腐败,他深深感到过去的开明政治已经消失。
于是采取一种半官半隐的生活方式,得过且过。
他经营了蓝田辋川别墅,修习佛、道,此时期他的许多诗文都濡染释、道色彩。
他的思想儒、释、道杂糅,表现为人生态度,就是无可无不可,但求适意。
他的"中隐"方式使他获得了一种平和宁静的心境,又使他得以从官场脱身,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从而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
【英汉对照】渭城曲王维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A SONG AT WEICHENGWang WeiA morning-rain has settled the dust in Weicheng; Willows are green again in the tavern dooryard.... Wait till we empty one more cup --West of Yang Gate there'll be no ol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