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1、试评述中国儒家管理思想儒家思想为代表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和管理文化的内核,归纳起来包括以下方面:(1)民本思想。
强调管理活动要“以民为本”,重视人的因素,提倡“德治”和“仁政”(2)中庸。
是孔子和儒家管理思想的基础,本意是讲对事不偏不倚、折中和调和。
中庸思想体现了孔子认识事物的三分法,即“过”、“中”与“不及”。
孔子主张要把握住“过”和“不及”两个极端,而用中庸去引导人们。
中庸思想启发大家去认识在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一个“度”的问题,如用财有度,用人有度,赏罚有度,批评有度,处理人际关系有度等。
(3)人和。
孔子和儒家主张“礼之用,和为贵”。
“人和”在现代管理中,可以理解为企业成员之间通过彼此理解和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心协力,完成组织目标。
从广义的观点看,还包括企业和外部环境之间、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和平衡。
(4)义利观。
孔子所强调的“义”是指礼仪道德。
“利”是指利益(即功利)。
孔子在《里仁》一文中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里的君子可以理解为管理者,他们的价值取向应是先义后利,先人后己;而对被管理者的价值取向应是先利,亦所谓“先富之,后教之”。
从现代的观点看,“利”和“义”也是矛盾的统一体,彼此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企业经营和激励中的义利观也是辩证的统一。
对人的管理既要重视物质利益,又要重视精神因素。
尤其是领导层,重义轻利、先义后利的的提法实质上是对西方国家早期功利主义的批判和否定。
(5)教育观。
强调“为政在人”,管理者要十分注意选才和育才;提倡“学而优则仕”,即学习要达到一定的“度”,才能成为人才,才能有可能为事业作出贡献;主张“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倡导“因材施教”。
2、试评述中国道家的管理思想(1)无为而治的管理原则。
老子把“道”作为宇宙本源,认为万物都由“道”派生出来。
“自然而为”成为老子的宇宙法则。
自然界是“无为”的,“道法自然”也是“无为”的,人循道也要无为。
于是,“无为”就成为老子及其道家管理的最高原则。
(2)以弱胜强的管理策略,《老子》的“以弱胜强”思想包括以下内容:①“哀者胜”—以弱胜强的前提条件。
实际上是一个战争性质的问题,“哀者”显然是正义的一方。
因为只有进行正义战争的一方,才能有内部的同仇敌忾和外部的得道多助。
②“以正治国”—以弱胜强的基础。
要想在战争中取胜,首先要做好内部工作来加强自己的实力,诸如将帅及各级军事干部的选拨、培养、考察,兵士的征集、编组、训练,武器和其他军事物资的准备以及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的改善等。
③善下的用人思想。
老子说:“知人者智。
”这就是说,认识人才,发现人才,才称得上有智慧。
领导者还要做到“常善救人”,这样才“故无弃人”。
这就是说,要做到人尽其才,才能做到不遗弃人才。
善下的用人思想,提倡“知人者智”、“善用人者为之下”,以及“常善救人,故无弃人”,这对于现代管理中如何识别人才、使用人才有启示作用。
3、试评述中国墨家的管理思想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家的管理思想是针对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站在劝说当权者治国的立场、阐述有关管理问题的,有丰富的内容和值得借鉴之处。
(1)管理目标—民富治国。
墨子认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目标是政治清明,法纪井然,国富民强,民富国治。
他借鉴历史的经验,把富国和消除民困的“三患”即“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以,劳者不得息”作为努力的目标。
(2)人际关系—兼相爱,交相利。
墨子认为,统治者维护封建等级制,损民以自立,以至全社会都处于“交相别”的对立中。
所谓“兼相爱”,即是长幼贵贱皆爱;所谓“交相利”,就是利人才能利己,利己也是为了利人。
只有这样才能万民和,国家富,百姓暖衣温饱无忧虑的理想目标便可到达了。
(3)用人之道—尚贤。
墨子主张用人唯贤,“不辨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这是“为政之本”。
用贤前要先根据人才能力的大小授官,贤人一旦录用,就要使他们有职有权,“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在墨子的思想中,官无常贵,不存在终身制。
墨子的尚贤思想,如果补上人才的培养一环,则将是先秦时期最系统的人才管理思想。
(4)行政管理—尚同。
尚同是与尚贤相辅而行的行政管理原则。
墨子认为,政令不一,只能导致社会纷乱。
尚同与尚贤一样,是“为政之本”。
墨子的尚同思想是高度的集权主义,实施自上而下的控制与有效管理。
它要求一切统一于上级,从组织系统的领导关系到思想意识,都要绝对地统一于上级,服从于上级,绝对不许反其道而行之。
(5)消费原则—节用。
墨子是主张节俭的最突出的代表,其基本观点是:其一,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理需要为标准;其二,以限制上层统治者的奢侈浪费为目标;其三,节俭的目的不是为了用于积累和扩大再生产,而而是为了保证劳动者的基本生理需要和维护小生产者的简单再生产;其四,提出“其生财迷,其用之节”这样一个解决经济问题的基本原则,认为“生财”和“用财”这两个方面的情况及其关系,决定着一个国家的贫富;其五,认为只有满足人们生理必需的消费品才能算是财富,奢侈品是被排挤在他的财富观念之外的;其六,认为节用是富国富民的主要手段,而生产只是次要手段,节用可使财富成倍增长;其七,指出统治者的不节用,是造成“国家必贫,人民必寡”的重要原因,也是统治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的主要原因。
可见,墨子的消费观实质是小生产者的消费观。
4、试评述中国法家的管理思想法家是战国时期形成的一个重要学派,它是代表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一个政治派别。
在历史上先秦法家对封建地主阶级经济生产关系的产生、国家的统一以及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建立起过重要的积极作用。
主要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韩非等。
(1)以法治国的行政管理思想。
法家以治国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严刑厚赏,意思一是强调刑法,二是注重赏罚。
需要指出的是,法家的“法治”观念和国家主义是密切相关的。
法家强调富国,却又主张“民弱”、“民愚”、“民贫”、“民怯”等。
他们认为民弱则国强,“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所以,法家以法治国的目的,是要到达“富国强兵”,而不是“富民”。
他们主张“国强民弱”,主主要是从施展法禁的角度讲的。
(2)“富国以农”的经济管理思想。
法家是极端的重农主义者,他们把农业看作是富国的唯一途径,甚至看作是国民经济的唯一部门,这种思想在现在看来过于偏激和片面。
法家的重农不仅有理论体系,而且它还以基本国策的形式表现出来,成为法家学派“富国之学”的核心。
此外,法家学派还有些很好的经济管理思想。
如如商鞅提出的“无宿治”思想,即办事不拖拉积压、兢兢业业;商鞅还提出“国富而贫治”的思想,即富国要当贫国来治理;还有“国贵少变”,即治理国家要注意相对稳定和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切不可朝令夕改。
(3)用人唯贤的人事管理思想。
法家提倡用人唯贤的人事管理思想,他们主张利用人们趋利避害的天性实行赏罚制度,反对单凭个人喜怒好恶用人的人事管理原则。
法家还主张对全国人才进行管理。
韩非人为,真正精明的管理者并不在于他个人的才智要比一般人高明多少,而在于善于集中众人的智慧,充分发挥众人的聪明才智。
英明的领导者无须事必躬亲,他应该什么也不干而居于最高领导地位,监督部下忠诚勤恳地为他工作。
5、试评述中国商家的管理思想商家,亦称“治生之学”,是先秦时期一个颇有特色的管理思想流派。
由于中国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家思想的精髓也被后代的研究者长期忽视了。
直到近代,当新式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在中国出现后,才有人对古代商家的思想发生兴趣。
商家的学派宗师和代表认为主要有子贡、陶朱公、白圭等,这些代表人物是中国传统商业经营管理思想的奠基者。
(1)重视市场预测的思想。
商家提出了一些关于市场预测的基本观点,诸如要根据市场形势的变化,预测市场行家,在市场预测的基础上及时决策和行动等。
白圭认为,商业经营不但要善于“乐观事变”,而且要“趋势若猛兽,鸷鸟之发”。
也就是说,不但要预测市场变化,而且在看准行情之后,要能够及时决策,迅速行动,就像猛兽扑食、雄鹰搏兔一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先于竞争者进行抢购或抛售,这样才能立于常胜不败之地。
(2)重视商业经营策略的思想。
在商品的定价方面,先秦的商家认为:第一要掌握价格变化规律,上下波动是物价运动的基本形式;第二要贯彻薄利多销原则。
在商品购销方面,白圭确定商品购销的基本方针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予。
”“人取我与”是以“人弃我取”为前提的,两者在具体经营过程是连续运用而又不可分割的。
在商品质量购销方面,陶朱公在具体商品的经营上,提出要注意商品的质量,即所谓“务完物”,就是贮藏货物务必保持完好。
同时,又指出“腐败而食之货勿留”,容易腐败的食物不可久留。
所以,贱取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取容易腐败的食物来囤积。
(3)重视商业经营者素质的思想。
先秦商家都重视商人的素质。
司马迁把陶朱公的经营之道归结为善于“责任而任时”。
“任时”、“趋时”,都要由人来实现。
“择人”比“任时”对商业经营的成败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6、试评述中国的《孙子兵法》与儒家思想同样具有深远影响的是公元前五世纪的中国著名军事家孙武和他所著的《孙子兵法》。
在这部为世人称颂的兵书中,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和系统的管理思想,不仅受到中国,也受到世界军事家和企业家的重视。
《孙子兵法》共有兵法13篇,语言简练,内容博精深。
例如,在《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中,孙武指出决定事物成败和战争胜负的“五事”(五个因素),即所谓“道”、“天”、“地”、“将”、“法”。
这里所说的“道”是指道义,即只有顺道,才能做到上下同心同德。
“天”是指天时,“地”是指地利,即企业面临的内外环境。
“将”是指人才,“法”是指组织与管理。
台湾企业家陈茂榜先生将孙子兵法的“五事”理解为企业管理的五大原则,即:道—经营目标,天—机会,地—市场,将—人才,法—组织与编制。
正是由于“五事并重”,使其成了“生意兴隆通四海”著名经营者。
在人才素质方面,《孙子兵法》提出了领导者应具备“五德”,即“智、信、仁、勇、严”。
在经营谋略方面,《孙子兵法》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兵不厌诈”、“攻其不备出其不意”、“避实就虚”、“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兵贵胜,不贵久”、“有备无患”、“不可取于鬼神,必取于人”等许多著名论断,这可以说是给后人,特别是给军事家、企业家们留下的极其宝贵的财富。
7、泰勒创建的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科学管理的贡献与局限是什么?(1)泰勒的科学管理有三个基本的出发点:一是谋求最高的工作效率,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二是谋求取得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三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实行重大“精神变革”。
在工作中要互相协作,共同努力。
1911年泰勒根据这三个出发点,在试验的基础上,出版了著名《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主要内容有:①操作方法标准化,即动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