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生活,趣味识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把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放在首要地位。
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还要求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这些能力的实现是以识字为基础的,加强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是低年级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
我校在实际教学中,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提高学生识字兴趣,达到识字教学目的。
一、通过字句联系,对学生进行识字教学
字词是构成一句话的最小单位,很多字的意思只有在句子中才能体现,所以脱离句子进行识字教学只能让学生简单的会认,达不到理解的目的,为此在每节课前老师都要求学生把本节课的生字圈起来,在读课文时特别注意圈中字的读音,能把本课的生字在哪一句话中迅速找出来,达到读句子想到生字,读生字时想到句子。
当遇到学生不认识某个字时,老师不是说出这个字的读音,而向他提醒这句话,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想到这个字的读音。
这种字句联系识字方法加深了学生对字形的记忆,又加强了学生对字意的初步了解。
二、对形近字区分释义,进行识字教学
由于汉字的笔画特点,决定了有许多写法相近的字,对于这一类字,学生很容易弄错。
在教学中尽量让这些字同时出现,在比较中识字。
如在一年级上册最早出现的形近字“人”、“入”和“八”,学生们对这三个字总是区分不清。
引导学生理解“人”字像两个人在互
相靠着,咱们人类在生活上就要互相依靠、互相帮助。
“入”就像两条腿在进门,前腿已经迈进去了,后腿还在门外。
“八”就像阿凡提的两撇胡子,始终不能长到一起。
在区分“日”和“目”时,引导学生明白古人把太阳称为日,眼睛称为目,天空只有一个太阳,所以“日”里面只有一横。
而人有两只眼睛,所以“目”里面有两横。
随着学生积累的生字增多,形近字也越来越多,鼓励学生自己动脑,编一些简单的儿歌,如在学习“间”、“问”启发学生自编儿歌,学生基本上能编出:日字进门有时“间”,口字进门有学“问”,再发动学生找出形近字“闫”、“闰”、“闪”“闭”,编儿歌三字进门是姓“闫”,王字进门要“闰”年,人字进门金光“闪”,人才进门要关“闭。
三、从认识身边的字做起。
首先认识本班学生的名字,把学生按座位分成六组,每组成员轮流当组长,每人一星期,职责是收发作业本,通过收发作业本,认识本组成员的姓名,等本组成员轮流完后,相邻的两组交叉当组长。
再轮流当一大组的组长、全班的学习委员。
本班同学名字都认识的学生要给予奖励,冠以“识字大王”的头衔。
一学期末本班学生的名字基本上认识了。
其次,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宣传文字,教室内外的名言警句,老师领着学生诵读认字。
天天读看,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字的形象就会牢记心头。
四、趣味性识字
方法一:瞧一瞧,摸一摸,做一做。
字的特点是音形义结合紧密。
在教学生字过程中,注意联系实际,进行趣味教学。
例如“笔”字通过观察毛笔,就得出:一根竹子下面扎了毛,就是“笔”。
例如学习“头”字,可让学生摸摸自己的脑袋。
学习“口”字,可以让学生摸摸自己的嘴巴。
学习“飞”字,可让学生做一做飞的动作,学习“看”字,让学生做一做手遮在眉毛上向远处看的动作。
方法二:编趣味字谜
猜谜语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在识字教学中进行猜字谜、编字谜,不仅调动了学生识字的兴趣,而且巩固了生字。
一开始老师先示范出字谜。
例如:一扇小窗细又长,两只眼睛明又亮(目);一张大嘴四方方,里面空空无家当(口);什么弯弯像小船(月)?什么清清哗哗流(水)?等等,当学生从中发现了乐趣时,教师就趁势发动学生开动脑筋自编谜语。
教师经常在课堂上渗透这种做法后,学生就会自己去发现,自己去编字谜。
字谜编得好者,可获得“编谜大王”。
于是,一个个精彩的字谜如雨后春笋般地浮现出来:上小下大(尖);两人土上蹲(坐);一人门里躲(闪);翻过两座山就有路(出);一个人姓王(全)一个人姓王兜里装了两块糖(金),王白两人坐在石头上(碧),有些字谜可能不够准确,但却体现了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识字兴趣。
五、通过诵读古诗、三字经、千字文,对学生进行识字教学
充分利用教室后墙的学习园地,园地里的古诗,一星期背一首,
长期积累学生在学生字时会想到这个字在哪首诗中见过。
通过每天晨读诵读三字经、千字文有些生字早已牢记心中。
六、制作生活识字本,进行识字教学
一年级每个语文园地后都有个展示台,让学生搜集商品包装盒,把上面的字剪下来,贴在大美术本上,一星期贴一张,一单元学完,利用一节课让学生展示各自的积累,相互交流,相互认字。
鼓励学生上街认店铺招牌或广告上的字。
只要留心观察,生活中处处都有识字的环境。
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身边的识字环境,培养良好的识字氛围,能让枯燥无味的识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阿左旗八校
20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