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七
【教学目标】
1.能交流、总结做课堂笔记的方法。
2.能认识、理解、运用跟戏曲有关的词语。
3.能找出说明书的不妥之处,修改说明书。
4.能积累与艺术有关的成语。
【重点难点】
重点:
1.能交流、总结做课堂笔记的方法。
2.能找出说明书的不妥之处,修改说明书。
3.能积累与艺术有关的成语。
难点:
1.能找出说明书的不妥之处,修改说明书。
2.能积累与艺术有关的成语。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学生回顾自己做课堂笔记的实践
师:我们上课时,经常会做课堂笔记。
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学生自由发言交流)
讨论:课堂笔记要记下哪些内容?怎样记录?
2.交流、总结做课堂笔记的方法
出示教材中展示的例子,学生总结归纳。
(1)明确课堂笔记的记录内容
学生读泡泡内容,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总结记录内容。
出示:课堂上老师讲的重要内容。
课程中产生了疑问,需要继续思考,或者需要查资料的地方。
听课过程中产生的想法。
(2)交流:做课堂笔记有哪些方法?
学生展示自己的笔记,交流、总结方法。
出示:符号法:圈点、划线、标符号。
用自己熟悉的各种符号线条代表不同的意思,进行圈画。
如“|”或“||”表示段落层次,用“·”表示重点词语,“Δ”表示遗留问题,用“”表示精彩的句子,用“”表示重点句子等。
批注法:对字词的预习,可以直接批注在字词的上面,也可以集中批注在书页上下的空白地带。
在重点句旁边,批注自己的赏析或理解。
写意法:概括文章段落大意或中心意思的词句可以记在课题旁边或段末篇尾。
图解法:以思维网络图的形式,将文章的结构层次、主旨中心、赏析理解等以图示的方法进行展现。
二、词句段运用。
1.积累、运用与戏曲有关的词语。
出示:亮相行当压轴捧场行头
跑龙套唱白脸花架子对台戏打圆场
粉墨登场字正腔圆曲终人散有板有眼科班出身学生读词语,读准字音。
借助工具书等资料,理解词义。
讨论交流:这些词语分别是什么意思?一般用在哪里?
汇报总结。
出示:亮相:是一种戏曲上的表演动作。
主要角色上场时、下场前,或者是一段舞蹈动作完毕后的一个短促停顿。
集中而突出地显示出人物的精神状态,采用一种雕塑的姿势,这就称其为“亮相”。
现在比喻公开露面或表演,或者公开说出自己的观点,表示态度。
行当:戏曲演员专业分工的类别,根据角色类型来。
现在也指行业,百工技艺所做的职业。
压轴:原本是戏曲名词,指一场演出的倒数第二个剧目。
现也指一场演出排在最后的较精彩的节目。
捧场:原指特意到剧场去赞赏戏曲演员表演,今泛指特意到场对别人的某种活动表示支持,或对别人的某种活动说赞扬的话。
行头:戏曲演员演出时用的服装,包括盔头、靠把、衣服、靴子等,现也泛指服装(含诙谐意)。
跑龙套:原指戏曲中拿着旗子做兵卒的角色,后比喻在人手下做无关紧要的事,或专做跑腿、服务性工作;或起次要作用,充当配角。
唱白脸:在传统戏曲中勾画白色脸谱扮演反面角色,比喻在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中充当严厉或令人讨厌的角色(跟“唱红脸”相对)。
花架子:戏台上花哨而不实用的武术动作。
古戏舞台上演武将的角色中专门有一个行当叫“”,是“”的一种,观众所欣赏的重点之一就是他的(也称“架式”),即看他像不像武将。
除了戏台之外,现实生活中所说的花架子,比喻外表好看但缺少实用价值的东西。
也指形式主义的做法。
对台戏:旧时两个戏班子,为争夺观众压倒对方,在同一场合、同一时间演出同一出戏。
现比喻采取与对方相对的行动,以反对或搞垮对方。
打圆场:原指戏曲演员为表演剧中地点的转换,在舞台上按环行路线绕行,现在多指调解纠纷,缓和僵局。
粉墨登场:原指演员化妆上台演戏。
今多比喻坏人经过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
字正腔圆:(说或唱)字音准确,腔调圆润(多用于戏曲或曲艺)。
曲终人散:乐曲终了,听众散去,比喻事情结束,人们各自离去。
有板有眼:板眼是伴奏和唱腔的节奏快慢和强弱的指挥。
如一板三眼,也有一板一眼。
现在一般比喻做事情有条理或指说话的样子、语气有模有样。
科班出身:科班本意是指旧时学、演结合的戏剧班子,是成为演员(旧称戏子)的必须也是唯一途径。
后来科班就引申为正规的教育的统称,科班出身比喻具有受过正规教育或训练的资格。
交流:从中选一两个说句子,同学间互相交流。
2.修改说明书。
学生阅读说明书。
小组讨论、交流,发现问题。
思考:说明书给我们介绍了四种材料,你认为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
明确:半个兵乓球的获得、瓶盖大小、铅丝长短、粗细没有交代清楚
根据说明书实际演练操作,对照教材中的图片,发现问题。
学生思考、交流:如果让你按照说明书中的步骤进行制作,你会遇到哪些问题?
明确:如何钻小洞?钻多大的小洞?
铅丝的另一头是从里面还是外面插进乒乓球的小洞里?
看图交流:图中所做的小台灯是哪一处做错了?
学生圈画句子,联系生活经验,讨论修改。
交流修改。
出示范例:
材料:小钢锯、乒乓球、一个直径约5厘米的瓶盖、针锥、一段长约15厘米的铅丝、一块橡皮泥
做法:1.用钢锯将乒乓球锯成两半。
2.在半个乒乓球的中间用针推钻个小洞,洞口大小与铅丝
粗细相当,做灯罩。
3.在瓶盖中间也钻个小洞,从洞中穿进铅丝,铅丝头上弯
一点,勾住盖底。
在靠近洞的盖面和盖底处用橡皮泥把铅
丝粘牢。
4.把铅丝的另一头从半个乒乓球的外面插入乒乓球的小
洞里。
再用橡皮泥把洞的里外粘牢。
5.在乒乓球内、铅丝的头上用红橡皮泥做一个小灯泡。
拓展: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根据步骤画上图示,使说明书更清楚。
三、日积月累。
1.学生自由读成语,读准字音。
点名读,相机正音。
分组读,思考发现。
交流:这些成语有什么特点?
小结:都是与艺术有关的成语。
2.运用积累。
说说自己的理解,选一个最喜欢的成语说一句话。
学生积累,说说还知道哪些这样的成语。
出示:绕梁三日袅袅不绝清耳悦心鸾吟凤唱
翾风回雪挥洒自如鬼斧神工活灵活现
神来之笔龙飞凤舞妙手丹青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