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心血管病合理用药系列问答(1-10)
心血管病合理用药系列问答(1-10)
药物治疗:阿司匹林100 mg,Qd;替米沙
坦 80 mg , Qd ;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噻) 12.5 mg,Qd;尼群地平10 mg, Tid; 2 周 后 、 1 年 至 今 平 稳 在 130-120/80-70 mmHg 。 配 合 生 活 方 式 改 善 , 血 糖 5.9 mmol/L,尿蛋白(-),且已戒烟,限酒。
(1)调药前处方,针对性不强、药效不
稳、未能全面达标,对预防心脑血管病发生 /发展证据较少、效益较低。 (2)使血压接近达标(150/60 mmHg ),尤 其对高龄老年、低压较低、且中危患者,故 血压也基本达标。但高危病人无禁忌时尽量 使老年人血压<140/90 mmHg,中青年 <130/80mmHg.
3:如何选择合适的 药物种类及品种的思路?
1 )在准确诊断、充分评估病情及其 危险性的基础上,
掌握药物的疗效循证证据、药代学、 药效学以及安全性特点。 常需≥2种合适药物合用。
2)配伍原则为: 疗效叠加、协同或互补; 不良反应互相抵消; 防治结合、全面达标; 少花钱多办事,提高效价比; 少担风险多获效益,理想的效险比。
(2)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
多发生于老年人,反映了动脉硬化、血管 缺乏弹性的特点, 即收缩压增高明显、而舒张压过低、脉压 加大。 因此,某些患者肱动脉的袖带血压不能准 确反映出中心动脉压, 即收缩压高估,舒张压往往低估。
(3)心脑肾重要器官的有效供血, 需平均中心动脉压60-70mmHg以上, 若BP140/50mmHg时,其平均动脉压为 72 mmHg,可满足心脑肾有效供血。
5)正确测量与评估血压的变化。
2:高血压合理选药的 基本原则?
(1)落实指南,把握方向,具体 病人具体分析:
全面评估病情及危险因素、用药等, 科学决策、制定合理用药方案, 长期坚持之。
(2)治疗程度与病情轻重相匹配:
越危险越应强化降血压, 如合并冠心病等危症:<130/80 mm Hg 若 >160/100 mmHg , ≥ 2 药小剂量合用, 尽快达标,摸索维持方案。
(b)ACEI优先适应证:
心力衰竭、左室肥厚、 左室功能异常、心肌梗死后、 糖尿病肾病、非糖尿病肾病、 颈动脉粥样硬化、蛋白尿/微量蛋白尿、 心房颤动和代谢综合征等。
(c)ARB优先适应证:
老年、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脑卒中、 冠心病和心衰,房颤,代谢综合征。
(d)利尿剂是最佳配角,可增加3050%的降压幅度,还能加快达标。
(6)长期应用安全性较好的药物。 (7)提高用药效率, 应该一药多效、合理配伍, 使疗效协同、副作用互相抵消或减少。
7:收缩期血压升高 为主的患者 选药时注意什么?
(1)目前指南上所推荐的五大类降压 药,都可以既降收缩压、又降舒张压,
但有些侧重。其中的钙拮抗剂(CCB) 和噻嗪类利尿剂,对单纯性收缩期高血 压效果更好些。
冠心病等危症包括:
(1)有临床表现的各种动脉粥样硬化 : 缺血 性脑卒中、周围动脉疾病、腹主动脉瘤和 症状性颈动脉病(如TIA)等。 (2)糖尿病。 (3)有多种危险因素其发生主要冠脉事件的 危险与冠心病相当,或心梗或死亡的10年 危险>20%。
举例:
一男性,45岁,高血压5年,最高180/120 mmHg,忽高忽低160-150/100-90 mmHg;心超示左室肥厚: IVS及PW均13 mm, 空腹血糖6.7 mmol/L,尿蛋白 (+),吸烟20年,30支/日,大量饮酒。 诊断:高血压3级、极高危。
(e)Beta阻滞剂 单独降压幅度较小,最适合用于: 高血压合并心衰、心梗、 冠心病心绞痛、心肌病、 以及各种心跳快的情况等。
(3)掌握各种疾病的个性化特点:
即用于优先(强)适应证。 熟知降压疗效依赖于: 降压幅度、基线血压、 危险程度、并发症及合并症, 降压对象等。
5:高危人群: 冠心病及其等危证 选药的针对性如何把握?
心血管病合理用药系列问答 (1-10)
顼志敏 Xu Zhimin 中国医学科学院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1 :高血压合理选药的前提 有哪些要点值得注意?
1)明确诊断
科学评估:病情危险、
效/险和效/价比值,
指南指导+病人的意向性,
制定与施行合理的临床决策。
2)危险性分层 综合评估上述信息后,
高、中、低危险性分层, 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3)调脂降压要联动,
因该患者为中危高龄病人,故用既有证据、 又较安全的血脂康调脂,使LDL-C温和达 标(<3.1 mmol/L),同时使TG 和HDLC 达标。
(4)合用阿司匹林协同预防心脑血管病的 发生/发展。 (5)中低危患者,降压、调脂治疗达标较 宽松,尤其高龄病人还应注意长期用药的 安全性。 同时兼顾效益与风险,选择合适的药品与 合适的剂量。
6 )有认为,单用 ACEII/ARB 不如复 降片效好,原因是不合用利尿剂等所 致。
最 好 自 己 配 制 最 适 合 具 体病 情 的 以 ACEI/ARB 为基础的合理的新的复方。
7)新降压药ACEI/ARB或长效CCB, 半衰期较长,
避免刚用几天疗效尚未展现前,就 草率换药; 避免不合理配伍。
(6)合理配伍,
取长补短,正作用协同相加,副作用 相互抵消。
(7) 同时全面控制心脑血管病的 多重危险因素。
(8)牢记高血压治疗的4个目标:
(a)血压水平平稳达标; (b)高效保护心脑肾重要靶器官; (c)最高目标在于多快好省地防治心脑 血管病的发生或发展,延年益寿; (d)减少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
更好的、价廉的药,为何不优化应用?
(5)合用阿司匹林
协同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 中国高血压患者合并血脂异常相当于中 危病人,即相当于3个危险因素。 应该重视血压与血脂同时达标治疗。
(6)值得强调, 降压达标( <130/80mmHg )同时,应 使血脂、血糖、体重、生活方式等也达 到理想水平。
8:舒张期血压升高为 主的患者选药时注意 什么?
( 1 )所推荐的五大类降压药,都可 以既降收缩压、又降舒张压。
其中 RAS 系统拮抗剂 ARB/ACEI ,对 以舒张期高血压为主者效果更好些。
(2)以舒张期高血压为主患者
中青年多见,反映了动脉血管痉挛、血管 阻力增高的特点,收缩压增高不显、舒张 压过高、脉压缩小。 患者交感神经和RAS系统的活性亢进所致, 故选择以RAS系统拮抗剂为主,合用小剂 量利尿剂效果更佳。 若心率过快、且有强适应证,合用Beta阻 滞剂。仍未达标,可合用CCB。
思路分析:
(1)因该患者为心血管病极高危病人,
故应用证据多、耐受性好的替米沙坦,最长 效的ARB、维持24小时, 又减轻左室肥厚、保护心、肾功能 和减少蛋白尿,经肾排代谢1%-2%, 还激活PPARγ(30%), 改善糖、脂代谢及心梗 二级预防 。
(2)加小剂量氢氯噻嗪协同替米沙坦,
对血糖、血脂影响小。 硝苯地平与利尿剂合用不作推荐,不如 ACEI/ARB合用利尿剂。 前者更加激活交感神经和/或RAS系统;而后 者优势互补、使神经内
包括:他汀类、贝特类、普利类、洛尔
类、地平类、沙坦类等。
药物的种类效应、个药效应。 选择合适的药物及用法。
4)注意将指南与经验相结合。
要达标, 多尽早用≥2种降压药; 选RAS拮抗剂(ACEI /ARB)和/或钙拮 抗剂(CCB)作为主药, 利尿剂和/或β阻滞剂作为辅药, 顽固性高血压可试用更多药物合用。
可先缓慢减量配角药(利尿剂)。 保留证据较好的降压主药。
9:降血压如何 少担风险多获效益?
( 1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疾 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尤其在中国一个高 血压等于3个其他危险因素, 若高血压控制不好可能使心脑血管病的发 生/死亡事件增加5-7倍。 只要高质量、高效率控制血压,就能使心 脑血管病的事件减少30-50%, 可见血压平稳、持续达标能够显著降低疾 病的这个最大风险。
(2)掌握各类、个药的个性化特点:
•选择合适的药物:品种、剂量、用法、 时程、配伍,等。 •兼顾其降压作用(85-90%)和降压外 作用(15-10%), 须知降压是硬道理,降压外作用依赖 降压作用。具体特点:
(a)长效钙通道阻滞剂:
没有强制禁忌证。推荐用于: 脑卒中、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心绞痛、左室肥厚、 颈动脉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妊娠妇女、黑人高血压等。 肌酐(>3-4mg/dl)和血钾较高 (>5.5mg/dl)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
(3)多药小剂量配用 比单药量用足更好些
可以扬长避短、优势互补。
(4)中青年高血压患者,
若合并代谢综合证,使用RAS系统拮抗剂 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不必担心小剂量利尿剂的副作用。 若无强适应证 ,不主张利尿剂单独合用 Beta阻滞剂(阿替洛尔)来控制血压。
( 5 )有些人经过规律治疗和 / 或改 善生活方式后,若血压偏低时 (<100/60 mmHg)且伴有头晕不 适,
( 2 )目前达标率太低,人群达标率 不足10%,门诊也不足50%,
4:怎样把握:
在选药方向正确的基础上 体现出个性化用药要点?
最好用药模式:
• 在合适情况,选择合适药物,用于合 适病人; • 临床实践并不适合一二三线选药。 • 因时、因药、以及因病而宜,在用药
中体现出时程、药品以及病人病情特点 的个性化:
(1)要掌握合适的时程个性化: • 高危病人应该尽早用药,尽快达标, 平稳保护; • 低危病人,要温和用药,和谐达标。
( 3 )特定人群勿将血压降至过低
(<120/70 mmHg):
年龄80岁左右, 体弱多病合并较重的肝肾功能不全,严重 颈动脉/颅内动脉狭窄合并脑缺血, 严重的双侧肾动脉狭窄伴肾功能不全者, 等等。
(4)提高达标率,合用小剂量利尿剂。 (5)保持24小时血压平稳理想水平。 不但要使血压水平持久平稳达标, 而且同时有效保护心、脑、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