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平凉历史文化

平凉历史文化

平凉历史文化一、平凉历史平凉市位于陇山东麓,泾河上游,是关中西去北上的古道要冲;又依六盘三关之险,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历史悠久,建制变革较大。

公元前二七二年,秦昭王灭义渠戎,置陇西、北地、上郡,平凉入秦的版图,属北地郡。

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一一四年)分北地郡置安定郡(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境),平凉全境改属安定郡;东汉并泾阳入朝那,平凉属凉州刺史部安定郡的朝那、乌氏二县。

三国时曹魏于郡上设州,此地属雍州安定郡,恢复了泾阳县。

西晋又废泾阳县,新置都卢县,平凉市境东部属朝那县,西部属都卢县。

十六国南北朝是最乱的时期,平凉全境先后为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夏、北魏、西魏、北周所领有,建制变化很大。

前秦永兴二年(公元三五八年)苻坚欲进攻前凉,置平凉郡(初治高平镇,后治鹑阴),取平定凉国之意,平凉之名始见于史册。

以后,前秦苻坚曾以平凉为根本,向后秦反攻:夏赫连定曾即皇帝位于平凉。

北周武帝建德元年(公元五七二年)于今市境的西北部治平凉县,属长城郡。

是平凉市建制的开始,距现在一千四百一十年。

隋代,开皇三年(公元五八四年)废郡置州,平凉市属原州。

大业初又废州置郡,平凉市属平凉郡。

唐武德元年(公元六一八年)复置原州,治平高。

天宝元年(公元七四二年)再改平凉郡,旋复为原州,平凉市属原州。

贞元七年(公元七九一年)泾原节度使刘昌筑平凉城扼弹筝峡口,奠定今平凉市城址,距现在一千一百九十一年。

宪宗元和四年(公元八零九年)移行渭州于平凉,平凉市废。

广明初复陷吐蕃,中和四年收复为渭州治。

唐末,李茂贞据凤翔称岐王,渭州属于岐,历后梁。

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公元九二六年)灭岐,渭州属后唐。

后唐清太二年(公元九三五年)以原平凉市的安国、耀武二镇复置平凉市,属泾州;后晋天福五年(公元九四零年)改属渭州。

宋代,仍为渭州治所,属泾原路,为泾原路经略安抚使驻地,与西夏接壤,是当时的军事重镇;至大观二年,共领泾州、原州、渭州、西安州、会州、德顺军、镇戎军、怀德军等五州三军,遂代泾州、原州成为这一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

徽宗政和七年(公元一一一七年)置平凉军,设节度使。

金代开六盘道,大定二十七年(公元一一八七年)始置平凉府,辖五县,属凤翔路。

平凉市为府治所。

元代仍以平凉为府,辖三县,属巩昌总帅府,并潘原县入平凉市,平凉市仍为府治所。

自此,平凉市的辖境再未有大的变动。

明代的平凉府辖三州七县,属陕西布政使司关内道;平凉市仍为府治所。

清初沿明制,属陕西布政使司。

康熙八年(公元一六六九年)改属甘肃布政使司,平凉仍为府,府上设道:初为平庆泾固化道,同治末改为平庆泾固化盐法兵备道,平凉县为道、府治所。

一九一二年即民国元年废府,仍设道。

一九一三年改平庆泾固化道为陇东道,设观察使;后改为泾原道,设道尹。

一九二七年改设泾原区行政长,一九三五年改为甘肃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平凉县为道、署驻地。

一九四七年七月二十八日平凉解放,成立了平凉市人民政府。

一九五零年由县城内划出城关和郊区另设平凉市。

一九五八年十二月撤销平凉、华亭两县并入平凉市。

一九六一年十一月恢复华亭县。

一九六四年元月撤销平凉市,恢复平凉县。

二零零二年九月,平凉撤地建市。

文化底蕴深厚。

这里是先民们在黄河中上游繁衍生息、走向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早在20—3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就活动在这片土地上,3000多年前,周人的先祖就在泾河流域创造了先进的农耕文化,开启了农业文明的曙光。

公元358年,前秦王苻坚在这里厉兵秣马欲平定前凉,始以平凉之名置郡。

境内有仰韶、齐家、商周等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址46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9个,馆藏文物3万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96件。

出土于泾川县大云寺的佛祖舍利金银棺、灵台县的西周青铜器和南宋货币银合子等文物被誉为“中华文物之最”。

在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中,尤以中华道教第一山——崆峒山、人文开元第一祖伏羲氏诞生地——古成纪、天下王母第一宫——回中宫、神州祭灵第一台——古灵台等闻名于世。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里吸引了众多彪炳史册的著名人物,发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人文初祖轩辕黄帝亲诣崆峒山,向广成子请教修身治国之道;周穆王“八骏日行三万里”,与西王母相会于回中;秦始皇、汉武帝先后西巡,登崆峒而揽胜;秦王李世民泾州大捷,展雄才而凯旋;李白、杜甫情系崆峒,佳作传世;成吉思汗驻跸陇山,建有寝宫;明代韩王就藩平凉,传十一世;名道张三丰访道修炼,历时五年。

近代以来,左宗棠、林则徐、谭嗣同、冯玉祥、张学良、于右任等爱国人士纷至沓来,留下了历史的印迹,特别是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经过平凉大地,播撒了革命的火种。

地灵人杰的平凉还孕育了世界文化名人、中华针灸学鼻祖皇甫谧,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牛僧孺,南宋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刘锜,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赵时春,清初名臣慕天颜等一大批文韬武略杰出人物。

经过多年的挖掘开发,初步打造出了崆峒、西王母、大云寺、皇甫谧等有较强吸引力和较大影响力的四大“文化名片”。

深厚的文化积淀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使这块土地充满了灵气,充满了魅力,形成了多元、厚重、包容、开放的区域文化特色。

二、平凉地理气候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地处北纬34°54'--35°43',东经108°30'--107°45'之间,横跨陇山(关山),东邻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和甘肃天水,北与宁夏固原、甘肃庆阳毗邻,是古“丝绸之路”必经重镇,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

全市辖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庄浪、静宁六县和崆峒一区,总土地面积1.1万平方公里,海拔在890--2857米之间。

年均气温8.5℃,降水量在450--700毫米之间。

平凉市的气候,属半干旱、半湿润的大陆性气候。

在全省气候区划中,属于泾渭河冷温带亚湿润区。

在农业气候区划中,属于陇东温和半湿润农业气候区。

根据气象上通常把气候平均温度大于22℃定为夏季,小于10℃定为冬季,10至22℃以下为春、秋季的标准划分。

春、夏季106天,秋季为77天,冬季为182天。

又根据物候反映和农事活动划分四季,则把0℃以上至15℃以下定为春季,15℃以上定为夏季,15℃以下至0℃以上定为秋季,0℃以下定为冬季。

四季按此标准划分,春季为3、4、5月,夏季为6、7、8月,秋季为9、10、11月,冬季为12、1、2月。

全市气候总的特点是南湿、北干、东暖、西凉。

由于地形和海拔高度的影响,气候的垂直差异明显。

一般规律是:海拔每升高100米,生长季缩短5天,大于10℃的积温减少107℃,无霜期减少3.1天。

平凉市年平均降水量511.2毫米。

各季降水量分布很不均匀,冬春雨少,6月下旬进入雨季,至10月上旬左右结束。

主要降水集中在7、8、9 三个月。

降水的年际变化也很大,1964年降水量最多,达744.5毫米,1942年最少,只有249.9毫米,每隔3至10年就出现一个枯水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

枯水年过后一般都紧接一个丰水年(降水量为600毫米)。

由于陇山余脉的地形影响,降水的区域分布比较明显,但总的趋势是由西南向西北递减,西南部山区年平均降水量可达600毫米以上,西北部的安国、大秦、西阳一带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上,泾河川区及北部塬区降水量在550毫米左右。

平凉市全年大部分时间受高空西风环流影响,平均风速2.16米/秒(2级),多年平均出现最大风速17米/秒(8级)9次,年内最多25次。

秋冬季为西北风,春夏季多为东南风或东风。

全年出现风向较多的有东、东东南、东南,西、西西北、西北,形成一个明显的与川道走向一致的地形风。

三、平凉行政区划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辖六县一区。

崆峒区(17个乡镇):四十里铺镇柳湖乡白水镇花所乡崆峒镇安国乡香莲乡草峰镇索罗乡麻武乡峡门回族乡上杨回族乡西阳回族乡白庙回族乡大寨回族乡寨河回族乡大秦回族乡泾川县(14个乡镇):城关镇玉都镇荔堡镇红河乡党原乡泾明乡丰台乡罗汉洞乡太平乡王村镇飞云乡汭丰乡窑店镇高平镇温泉开发区灵台县(13个乡镇):中台镇朝那镇什字镇独店镇梁原乡龙门乡蒲窝乡上良乡邵寨乡西屯乡新开乡星火乡百里乡崇信县(8个乡镇):新窑镇黄寨乡柏树乡黄花乡木林乡锦屏镇华亭县(10个乡镇):安口镇东华镇策底镇西华镇马峡镇砚峡乡上关乡河西乡山寨乡神峪乡庄浪县(18个乡镇):水洛镇南湖镇朱店镇万泉镇韩店镇岳堡乡杨河乡赵墩乡柳梁乡卧龙乡大庄乡阳川乡良邑乡通化乡永宁乡郑河乡南坪乡盘安乡静宁县(24个乡镇):城关镇八里镇威戎镇李店镇界石铺镇城川乡司桥乡曹务乡古城乡双砚乡雷大乡余湾乡仁大乡贾河乡深沟乡治平乡新店乡甘沟乡细巷乡红寺乡四河乡三合乡原安乡灵芝乡四、平凉旅游景点1、崆峒山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境内,海拔2123米,是古代“丝绸之路”西出关中的“西来第一山”,素有“两镇奇观”、“崆峒山色天下秀”的美誉,1994年被列定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崆峒山林木葱茏,峰险石奇,既有北方山势之雄,又兼南国山色之秀,下有宛如白练的泾河、胭脂河绕山南北交汇东去。

曾被宗教界淮为“十二仙山之一”。

古迹胜景甚多,有气势磅礴的马鬃山,奇特的得山胜景,幽雅别致的五台风光,神秘的玄鹤洞,引人入胜的弹筝峡、月石峡等自然景观。

2、柳湖公园在平凉市城区北郊。

宋神宗时,蔡挺知渭州,“引暖泉为湖,环湖植柳,建避暑阁于其中,为柳湖之所由肇”。

明嘉靖时,韩藩昭王占为苑圃,筑亭榭楼阁十多处。

清乾隆时(1736—1795),辟“百泉书院”,后改为“高山书院”,增建石桥牌坊和南北学舍。

同治十年(1871年)毁于兵燹,十二年陕甘总督左宗棠修复,更名“柳湖书院”。

1958年辟为公园,新建花栏式门庭、喷水花坛和彩绘木牌楼,增设儿童游乐场,并将古碑数通移于园内。

进入园中,如入含灵蕴秀、苍郁翠雅之诗画境界,最妙时在阳春三月,柳絮如雪,随风而起,飘洒纷扬,游人被罩在如烟似雾之轻纱中,佳境妙趣,难以言表。

昔日“平凉八景”之一的“柳湖晴雪”即得名于此。

3、龙隐寺龙隐寺,位于崆峒山东北,龙隐寺建于汉唐时期,初名兴教寺,是皇帝降旨命名。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时,太子李亨从驿回军北上,来平凉时曾在寺内下塌。

后李亨在灵武称帝,因皇帝被称真龙天子,人们便以此附会,“龙隐寺”一名相传于今。

龙隐寺山脉东西绵延10余华里,依山面水,树木植被覆盖面积近四万亩,尤为奇绝的是,一殿宇恰坐于县崖之上,林隐竹茂,柳绿花红,显得格外清幽,山口有清泉四眼,有一泉水从石缝间喷涌而出,遇到悬崖后旋转激散,形似以筛筛珠,水珠纷纷滴落潭中,形成平凉一景“龙隐滴珠”。

4、古灵台古灵台位于灵台县城内,始建于公元前11世纪商纣时期,是周文王征服了位于今灵台县百里镇一带的密须国后,为祭天昭德、与民同乐所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