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导学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掌握"一国两制"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内涵;中英、中葡关于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谈判;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状况。
2、认识"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实践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分析我国能收回香港、澳门的原因;分析目前阻碍台湾问题解决有哪些因素。
认识祖国统一是民心所向,增强早日和平统一台湾的信心和决心。
重点:“一国两制”的构想和香港回归。
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和这一构想在解决香港问题上的运用。
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区别。
【学习任务】
(一)统一之由——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1、香港问题由来:(归纳英国占领香港问题的三个步骤)
2.澳门问题由来:
3.台湾问题由来:(台湾与祖国大陆的三次分离)
探究思考一: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港澳问题是的结果,属于问题,解决港澳问题涉及中英、中葡双边关系;台湾问题是的结果,属于问题。
(二)统一之策——构想的提出
1、背景: 2.过程: (1) 最初提出:(2)具备雏形: (3) 正式形成:
3、基本内涵:(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4、伟大意义:
探究思考二:实行一国两制后的台湾与香港、澳门在享有的自治权方面有什么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提示:①不同:台湾可以保留,而香港、澳门则不能。
②原因:台湾问题是问题, 而港澳问题是问题。
(三)统一之路——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的回归:
(1)过程:(2)意义:
探究思考三:(105学思之窗)撒切尔夫人在她的回忆录中谈到中英《联合声明》时也承认: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
英国谈判开始时并不打算把香港整个交还给中国,到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
这是英国不情愿又不得不做的。
结合材料思考,中国为什么能够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
前提条件:。
关键因素:。
群众基础:。
准备工作:。
2、澳门的回归:
探究思考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的异同?
1、二者的联系:都享有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区域,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的性质。
2、两者的区别:
(1)社会制度不同:民族区域自治区实行制度,特别行政区实行制度。
(2)享有自治程度不同:民族自治区有、特别行政区有;
(3)设立的区域不同:民族自治区是在聚居的地区设立的,特别行政区是在设立的。
(4)设立的目的不同:民族自治区是为了解决问题、实现各少数民族
的愿望而设立的;特别行政区是为实现而设立的。
(四)统一之望——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缓和:
2、打破隔绝壮态(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
3、历史性突破:
4、两岸关系新发展:
探究思考五:分析影响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实现祖国统一的有利因素和阻碍因素?
有利因素:
阻碍因素:。
1、20世纪八十年代初,邓小平指出:“现在进一步考虑,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
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
”这里的“某些问题”应指()
A.国家统一 B.所有制问题 C.民族关系 D.中共与民主党派关系
2、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是在()
A.《联合声明》 B.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
C.《告台湾同胞书》 D.《中美联合公报》
3、邓小平说:“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一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会谈,实行第
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谈判。
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
”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谈判是国共两党的平等会谈B.统一后,国共两党要继续合作
C.台湾不以地方性代表会谈D.统一后,台湾与中央地位平等
4、邓小平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中指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们根据中
国自己的情况提出来的,而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注意的问题了。
”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A、国际社会想干扰中国收回香港
B、国际社会一致认可“一国两制”
C、“一国两制”方案在联合国得以通过
D、“一国两制”对解决国际争端有借鉴作用
5、“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
”该警察说
这句话的背景是()
A.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6、撒切尔夫人曾说:“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
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
”这段话主要说明()
A.中国处理国际关系不妥协
B.中国享有崇高的国际地位和荣誉
C.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越强,在国际关系中的主动权就越大
D.英国霸权地位丧失
7、“一国两制”构想之所以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取得巨大成功,主要原因在于它符合()
①社会主义原则②祖国统一原则③实事求是原则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原则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8、著名诗人余光中在《乡愁》一诗中写到“……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
在那头”。
造成这种局面的历史根源是( )
A.国共两党内战遗留的问题 B.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
C.国共两党意识形态的对立 D.李登辉、陈水扁等“台独”势力的破坏
9、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
传单
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
”这一潮流促成了()
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B.“九二共识”的达成
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D.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
10、2005年4月29下午胡锦涛总书记与连战握手,这次握手是时隔60年后国共两党最高
领导人的再次历史性握手。
60年前握手的两党领导人和地点分别是()
A.孙中山、陈独秀,北平 B.蒋介石、毛泽东,重庆
C.周恩来、张治中,北平 D.李宗仁、毛泽东,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