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航海家的发现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2.科学探究: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大胆质疑。
3.科学态度: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愿意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体验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教学准备:收集资料、课件、伞、纸船、地球仪。
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出示谜底是地球的谜语,,提问,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你从哪里知道的地球是球形的?谈话:是啊,这么简单的问题,我们现在通过上网、看书、询问,也许几秒钟就可以轻松知道答案,可你们知道吗,在这个答案的背后,人们经历了一个多么复杂、艰苦的探究过程,甚至有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节课,就随着老师一起来体验一下人类探究地球形状的历程吧。
二、探究新知:1.古人的疑问。
谈话:在科技很不发达的古代,生活在大地上的人们可能经常被一个问题所困扰:大地究竟是什么形状的?古人由于条件限制,只能凭着肉眼观察这个大地,他们站在宽广的大地上,向四周看看,能看到什么呢?提问:古人看到这些信息,能对大地的完整形状做出什么判断呢?学生讨论交流:大地的边缘可能是圆的、方的、多边形的,但都是平的。
小结:和同学们的交流类似,我国古代人们做出了天圆地方的猜想,谁来说说什么叫天圆地方?(古人认为天像一个锅,是个半圆的,而地像一个棋盘,是方的。
)2.古人的猜测。
谈话: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人感到“天圆地方”实在难以自圆其说,提出质疑:如果大地是一个平面,大地靠什么依托?日月星辰又落向何处?古人能解释吗?谈话:印度人发挥自己的想象,认为大地是这个样子的,大地被象群支撑着,象群站在乌龟背上,乌龟蹲在蛇身上。
可是,这种想象毕竟是没有根据的,于是有人又做出了猜测——大地可能是球形的。
3.古人的证据。
谈话:大家都看到大地是平的,突然有人说它是球形的,你觉得大家会对提出这种观点的人怎么样?(就会提出质疑)怎么质疑呢?谁来质疑一下?(……)被问住了,那该怎么办呢?(寻找证据)哪些证据能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呢?小组讨论一下。
交流讨论资料:船入港时先见到桅杆、月食被遮住部分的边缘是圆形的、航海家的环球航行。
证据一:设计对比实验模拟探究船入港时先见到桅杆,再见到船体。
设计实验方案——对比实验模拟——填写实验记录——汇报交流。
其它小组有不同意见吗?面对这种现象,你还会怀疑吗?这些证据够了吗?证据二:出示月食照片,月食时月亮被遮住部分的边缘是圆形的。
面对这种现象,你还会怀疑吗?这些证据够了吗?这些都是靠一些现象来论证地球是球形的,有谁亲身证实了这一点吗?证据三:视频播放麦哲伦的环球旅行;麦哲伦以他的生命证实了大地是球形的。
这真是个伟大的发现,是当之无愧的航海家的发现。
(出示课题)让我们一起来做小航海家,重温麦哲伦船长伟大的发现之旅吧。
(学生体验)4.人类的结论。
谈话:人们经过反复的探究终于得出了结论,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人们又产生了新的梦想,你知道是什么吗?(亲眼看看地球的样子)古人能做到吗?怎样才能做到呢?(走出地球,进入太空)现代科技的发展让人们看到了地球的样子。
请看屏幕,这是人类拍摄到的第一张地球照片。
我们再来看看航天英雄杨利伟拍到的地球是什么样子。
(播放杨利伟视频)提问:同学们当你们看到我们中国的宇航员进入太空看到地球时,你有什么感想?谈话:是啊,老师和同学们一样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感到骄傲,更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
现在,科技的发展已经让人们认识到:地球是一个很大的球体,半径约为6400千米,用带子围着地球绕一圈,这条带子要有4万千米长。
若乘坐每小时飞行800千米的飞机绕地球一圈,要连续飞行50个小时。
三、课堂小结。
谈话: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回顾了人们探究地球形状的艰苦历程,人们先是提出问题、做出猜想,然后寻找证据,最后得出了地球确实是一个球体的结论。
在人类探索地球的历程中,一直有一种思维的力量在推动这个进程,那就是质疑,希望在今后的探究活动中,同学们要勇于质疑,善于质疑,将科学探究活动引向深处。
在今天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我们观察得越详细,掌握的信息越多,对事物本来面目认识的就越具体,也就越能引导我们认识事物的真相。
【学情分析】《航海家的发现》是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的第一课。
本单元是小学生较全面地认识、了解、探索地球的起始单元,承担着为本套教科书后续单元--《地球和地表变化》奠定基础的任务,主要侧重于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概况,学会用“解暗箱”的方法探究地球的奥秘。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对这一科学史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培养过程,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对科学探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多数学生已经具有收集资料、分析整理概念的能力。
【效果分析】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觉达到了教学的目标,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在导课这个环节中,利用猜谜语的方式进行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与联系实际相结合,效果不错。
2、在探究过程中,总体上利用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归纳结论的教学模式进行,提出问题时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共同分享,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
通过学生亲自的动手操作,解决了本课的重点问题,验证了本节课的难点:水的表面张力。
通过学生的观察、猜想、实验、讨论、归纳和总结,达到了同学之间分工合作的目的。
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解决了疑难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在课堂总结这个环节中,我采用了让学生自己谈收获的方式进行,这样让学生说出本节的教学内容,学生印象是比较深的,能对本节课的所学的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起到了概括总结的作用。
教材分析众所周知,地球是圆的,但人类是如何发现地球是圆的,从古到今经历了怎样的一个认识过程,这是学生不大了解的。
所以本课以此为切入点展开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的探索历史。
历史上,人们由猜想到实地勘察再到运用现代技术准确测绘,才使得我们对地球的形状、大小等概貌有了越来越准确的认识。
在这一过程中,人类为此进行了极其艰辛的努力,甚至有人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通过这段历史使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评测练习填空:1、地球的半径约为千米,周长约有千米。
2、若乘坐每小时飞行800千米的飞机绕地球飞行一圈,要连续飞个小时。
3、世纪至世纪,航海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类对地球的认识。
4、1492年,航海家率领船队发现了一块新的“大陆”,这就是现在的。
5.1519年,葡萄牙海员开始了绕地球一周的环球航行。
判断1、从古到今,人们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很曲折的过程。
()2、古代印度人对地球的认识是“天圆地方”。
()3、生活中,有许多事实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
()4、古人对地球的形状、大小的猜想是不科学的,因此我们研究问题不能用猜想的方法()教学反思我课前布置学生依据活动准备中的要求,搜集有关地球及人们对地球认识过程方面的资料,并对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使学生明确可以从不同的途径获取资料。
课堂上让学生互相交流、整理这些资料,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主动获取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在有限的40分钟时间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通过交流和展示自己课前获得的资料,既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又使学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表达和交流能力。
在学习方式上,采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方式,使教师与学生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让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从而培养学生猜想与探究的意识。
通过提供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人的猜想与实际地球的巨大差距,从而反映出古代科学不发达,人们认识事物的局限性。
在重温麦哲伦于1519年开始的环球航行这一典型的事实时,让学生通过观察画面讨论交流,了解这些历史事件,从中体会到人类探究活动的艰辛,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献身科学事业的意志品质。
若采用动画演示的形式,学生理解得会更好。
【课标分析】四年级下册《科学》这套教科书的特点主要有以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发展为主线,以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为辅线进行构建,使整套教科书形成综合化、立体化的结构体系。
本套教科书以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发展为主线,以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为辅线进行构建,力求贴近学生生活,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兴趣和发展需要。
教科书遵循儿童生活经验的发展规律、认知规律和心理、生理特点,在精心筛选小学生典型生活经验案例的基础上,构建起小学生生活经验发展的脉络,并以此为“切入点”和“生长基”,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包含着丰富科学内涵的,能够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并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欲望的内容,循序展开科学探究活动。
同时,教科书把《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了层次划分,并有机结合,按由低到高的顺序分层次安排到教科书中,形成了主、辅线相辅相成的综合化、立体化结构《航海家的发现》这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意在引导学生对物质现象进行有序的观察、思考,学会简单的科学思维方式,掌握最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并对实验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以验证自己的猜想,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