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线索提示范式与注意的返回抑制实验

线索提示范式与注意的返回抑制实验



返回抑制与语义启动和侧翼干扰范式在Fuentes等(1999)【1 J考察 返回抑制和语望启动关系的实验中,起初的实验程序和以往一样, 但在中央注视点线索化后,一个单词(启动刺激)出现在线索化或非 线索化小框很短时间(150ms),不要求反应。100毫秒后,靶子出现 在启动刺激所在的位置,被试做词汇判断反应。结果发现,非线索 化位置上出现语义促进效应,而线索化位置上却出现语义抑制效应, 表明返回抑制可以反转语义启动效应。随后的实验采用类似的方法, 考察了返回抑制和侧翼干扰的关系,发现在非线索化位置上.当一 侧的干扰项与靶子是不同种类时反应比相同时要慢,表现出侧翼干 扰效应;而在线索化位置上则完全相反,干扰项与靶子是不同种类 时反应比相同时要快,即返回抑制也可以反转侧翼干扰效应。作者 认为其实验结果符合“抑制标签”(inhibitory tagging)(Klein,1988) 的观点,即外周位置线索化之后,在其位置上存在一个“抑制标 签”,它可以有效地暂时阻断线索化位置上靶子刺激激活的表征到 反应的联结,使得被试对靶子及与靶子意义相关的反应延迟。但更 重要的是,目前的实验结果发现返回抑制能够反转语义启动效应, 证明返回抑制和负启动一样,不仅在知觉水平上影响线索化位置上 靶子的加工,也可以在语义的水平式 Fuentes等(2000)[3]将返回抑制范式和整体一 局部范式结合起来研究。采用通常的返回抑制程 序,对中央注视点进行线索化.线索一靶子SOA固 定为1000毫秒。实验中采用的靶子是由小正方形 组成的大正方形和菱形以及由小菱形组成的大正方
形和菱形。结果发现返回抑制和整体优先没有变互 作用,即返回抑制不影响整体优先效应。作者认为 这有可能反映了整体优先效应和返回抑制是由两种 不同的机制在起作用。
实验

近年来研究成果 早期返回抑制的研究涉及其特性和机制等多 方面的问题,近期则倾向于将返回抑制和其 它实验范式结合、重视特定人群的研究以及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等。此外,对于返回抑制 机制的探讨也有一定的进展,尝试从注意运 动的角度来阐释返回抑制产生的原因。 1、返回抑制与其它实验范式的结合研究 如:返回抑制与语义启动和侧翼干扰范式; 返回抑制与Stroop干扰范式;返回抑制与整 体—局部范式 2、特定人群中的返回抑制研究 如:婴幼儿的返回抑制研究;老年人、老年 痴呆症患者的返回抑制研究; 精神分裂症 患者的返回抑制研究 3、返回抑制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4、返回抑制的注意动量说[1]

线索一靶子模式进行了返回抑制容量的两个实
验。实验一对外周数个位置连续线索化 ,实验二对外周数个位置同时线索化。
结果表明:(1)在连续线索化条件下,当线索化 位置是相邻时,返回抑制容量可以达到4个,当 线索化位置是间隔时.返回抑制容量只有1个。 (2)在同时线索化条件下.当线索化位置是相邻 时.返回抑制容量可以达到3个,当线索化位置 是间隔时.返回抑制容量只有1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