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课件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一、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的起源
胃生中 学与医 说脾养
— 天津市武清区中医院
1.1 中医养生的起源
中医养生之道的理论溯源于两千年 西汉时《黄帝内经》,奠基于周秦时 期,历经数朝沧桑千载和历代医家、 道家、佛家、阴阳家、兵家和儒家等 荟萃于当时数家养生大师,将上工治 未病养生之涵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挖掘论证,渐至形成了完整系统的中 医“治未病”独特的养生理论,至今 对我国卫生医疗、防疫、养生保健、 抗衰老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成为医 学文化领域及全球卫生领域的一颗璀 璨明珠。
累及脾脏。此时通过补脾脏可调衡各脏阴阳之气,达到“气归于权衡”、“脏
气平和” 以有利于余脏腑病变的好转。正如李东垣所说:“其治肝、心、肺、 肾有余不足,或泻或补,惟脾胃之药为切”,“善治病者,惟在调和脾胃”; 徐春圃亦有:“治病先顾脾胃”之说,皆如此言。 总之,脾胃在五脏中具有重要地位,无论外感病或是内伤杂病,脾胃生理功能 的正常与否决定全身各脏腑的生理、病理情况,其盛衰作为内因是发病与否的 关键因素,善治病者安脾脏可以调五脏、和气血。
前后、中午12点前后及晚上6点前后,这三个时间内人体的消化功能特别活
跃。所以经常有规律地定时进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于胃肠的消化吸 收功能是大有裨益的。另外,由于老年人脾胃功能薄弱,也可少食多餐,
如《寿亲养老新书· 饮食调治》说:“尊年之人,不可顿饱,但频频与食,
使脾胃易化,谷气长存。”
4.2 饮食要定量
1.2.3 南、北方人体质不同及地域差 异而致病邪易感性及性质不同
就脾胃外感证而言南、北无 差别,皆因夏季炎热,天暑下迫, 雨水较多,地湿蒸腾,暑热极盛, 湿气较重,暑湿相搏,侵入人体 阻于气分,导致暑湿病、湿温病。 就里虚、里实证而言则体现了南、 北差异之处,也充分体现《内经》 中人与天地四时相应的理论。我 们地区多见脾胃阳虚、寒湿困脾 证。
其二,“脾为生痰之源”、“百病多由痰作遂”。脾胃亏虚,运化水湿失常, 水湿内停,痰饮内生,内阻气机,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阻于肺,或停于胃,
或蒙心窍,或郁于肝,或动于肾,或流窜经络而变生诸证。
其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皆可致脏腑阴阳失衡,气机升降失调, 气血运化失常,脾脏亦在其中受累。同时、发展及成熟
“脾胃者仓廪之官、 五味出焉”、“ 胃者五脏六腑之海 也”、“ 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脾”,“脾裹血,温五脏。”在
《内经》、《难经》对脾脏论述的基础上,张仲景《金匮要略》
提出了“四季脾旺不受邪”,奠定了脾胃学术思想的基本框架。 李东垣是脾胃理论的集大成者,代表作《脾胃论》奠定了脾胃学
体而发病。他在治法上重视升补脾胃清阳,成为了“补土派”的
李东垣
张景岳
叶天士
李东垣只强调五脏有病当治脾胃,明代张景岳则具体化了补火生土的内容, 他认为“安五脏即所以治脾胃”,扩大了脾胃病治疗方法的应用范围。清代叶天 士补充了滋养胃阴的用法,认为李东垣的脾胃论只是重视了脾而忽略了胃,重视 了温补而忽视了滋补。脾为脏而属阴,胃为腑而属阳;脾喜燥而忌湿,胃喜润而 恶燥。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法、升阳益气法等,只可用于脾脏阳气虚弱、寒湿犯中 等证,而不可用于胃,否则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叶氏的滋养胃阴法,为脾胃学说 增添了新内容。之后宋金时代张子和以攻邪立法,这样对脾胃病症的治疗法则就 渐至完备。通过《内经》、《伤寒论》、《脾胃论》、《临证指南医案》等著作 和张仲景、李东垣、叶天士等医家的努力,脾胃学说经历了从奠基、发展、到完
物。” 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
有升清降浊的效用。冷物、硬物、生 物皆可影响其转输的顺畅,不畅或流
泻不止皆可滞而为病。饮食养生首先
要做到饮食有节,饮食有节是指饮食 要定时定量。
4.1 饮食要定时
《吕氏春秋· 季春纪· 尽数》日“食能以时,身必无灾”。有规律地定时进 食,可以保证人体消化吸收过程有节奏地进行活动,使脾胃功能协调配合,
对整个机体状态加以调整,包括改善恢复患病机
体的神经-体液调节,调整或加强机体免疫功能, 促进患病器官的机能恢复和有利于组织结构的修
复等。
四、脾胃学说中有关饮食养生的运用
饮食是人类生存和保持健康的必 要条件,但是饮食不节会影响人体的 生理功能,使气机紊乱或正气损伤, 产生疾病。古人云:“勿以脾胃热冷 物,勿以脾胃软硬物,勿以脾胃熟生
有张有弛,维持平衡状态。《灵枢· 平人绝谷》说:“胃满则肠虚,肠满则
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指出 只有定时进食,使胃肠保持更虚更满的功能活动,才能使胃肠之气上下通
畅,保证食物的消化及营养物质的摄取和输布正常进行。我国传统的饮食
习惯是一日早、中、晚三餐,《养病庸言· 六务》说:“早餐必在寅卯之间, 中餐必在午前,晚餐必在戌前,此精其时也”。经现代研究证明,早上7点
说的理论基础,他认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
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元气 亦不能充,而诸病之由生,扶正必先补脾土”,这便是“内伤脾
李东垣
胃,百病由生”的著名论点,也是“脾胃为后天之本”的体现。
他认为内在的元气是人身最重要的健康因素,元气的产生全在脾 胃;如果没有脾胃虚弱的内在因素,则虽有外邪,也不能侵入人
内施行外科手术和禁用泻下的主张。脾胃有虚证,便有实证,有寒证,也有热证, 治疗原则自应攻、补、温、凉,朴之中又有补阳与养阴之别,把有关的学说集中 起来,取长补短,就能掌握比较完整的脾胃学说。
2.2 护胃养生
饮食要有节度,过分的肥甘厚味,或过饥过饱, 食无定时,都会伤及脾胃,脾胃一伤,则诸病丛生。 中医素有脾胃为后天之本一说,因此必须注意饮食 有节,保护脾胃之气。即便有病,亦宜以食疗之。 食疗不愈,然后用药,总以不妨脏腑为贵。所以 “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 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营养物质的消化呼收,气血 的化生,有赖脾胃的运化功能,故有“脾胃为气血 生化之源”之说。许多高龄老人的饮食习惯证明, 饮食清淡、适时适量是重要因素。一周有两餐吃粥、 馒头;一餐吃南瓜、番薯,既清淡又润肠,可谓一 举两得。
干寒的北方
湿热的南方
二、脾胃学说与护胃养生
2.1 脾胃学说
关于中医的脾胃实质,若要提个假设的话,从生理、病理来看,中医的脾胃应 包括整个消化系统,以及支配整个消化系统的神经及有关体液;从治疗脾胃的角
度来看.调理脾胃能治疗各个系统的某些有脾胃证的相当广泛的疾病。脾胃为五
脏之中心,其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对余脏生理、病理及全身各系统气机运行都起决 定性的影响作用,而脾胃病与湿邪的关系更是关系脾胃病及其他脏腑疾病发生、 转归及预后的重要因素,且无论外感、内伤、邪实、正虚与否,治疗脾胃病均不 离健脾祛湿行气之法。 治疗脾胃病,还应重视发掘“补” 的对立面—“攻下”的经验与理论。早在 50年代,就运用大黄牡丹皮汤治疗阑尾炎,从而打破了急性阑尾炎需在24小时之
108,喝茶可以使人寿命超过“茶”数。
针推法:养胃的有效方法,针灸能促进胃肠蠕动,可每晚灸足 三里及中脘穴,亦可针刺足三里,有显著的养胃功效。 推拿法:自我推拿胃腹部(于上腹部作顺、逆时针方向揉摩各 30-50次),提高胃动力和免疫功能。每天早晚两次,养胃作用 显卓,能治病防病。
三、脾胃调理与中医养生
人体日常状态都有其偏态,绝对的“阴平阳秘” 非人之常态,
阴阳的轻度失衡在亚健康状态最为常见。因此,可以药食之性 味纠正人体之失衡。偶尔炖服中药,如人参l0克、陈皮1克,补 益而不腻,是很好的保健品,还可加田七片5~10克,起到活血 通脉之功。 养成清晨喝茶的习惯。喝茶可以添寿。“茶” 是什么意思 呢?邓铁涛教授说,“茶”字拆分开来是二十加八十八,就是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金匮要略》云“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健脾气, 扶正气,能抗御清除外邪,同时也可调节和维持 机体阴阳平衡以清除内邪,这与免疫系统具有防 御、自稳、监视三大功能是一致的。《养老奉亲 书》云:老人“肠胃虚薄,不能消纳,故成疾 患。”所以调理脾胃,乃“养老人之大要也”。 中医养生学认为,免疫功能降低和紊乱,是引起 衰老和易染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医通过健脾 扶正,增强机体防御机能,便可纠正这一偏颇。 而健脾中药不外以茯苓、党参、白术等为主药, 近代医学研究,此类方药有加强人体T细胞免疫功 能,增强细胞吞噬能力,加强干扰素诱生等功能, 对防病防衰抗老确有临床价值。
善的过程,并在临床实践中日臻成熟,此后历代医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使脾胃理论渐臻完善。
1.2.2脾胃亏虚,五脏受病
人体是有机的整体,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直接影响着人体的机能 状态,五脏六腑皆秉脾胃之气以生息。因此脾胃发生病变,气血津液生成减少及 其代谢失常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必然影响到其他脏腑的生理功能而引起疾病。体
金 匮 要 略
临床实验证明,内分泌紊乱、激素功能失调 是衰老的又一原因,而实验研究表明,中医的脾 与内分泌有关,故补益脾胃的方药具有此种特殊 的功效,如健脾益气的人参能调整性腺功能,又 能兴奋垂体-肾上腺皮激素,还可调整甲状腺激
素等方面调节的作用,现代研究证实中药扶正,
顾护脾胃之剂是多方面的,对免疫系统、内分泌 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均有影响,它能
和荤油;食量与体力活动相适应,
保持适宜体重;吃清淡少盐的膳食; 饮酒应适量;吃清洁卫生、不变质
的食物。
谢
谢
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个食谱主次搭配合理,营养均衡,
人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都具备。
1993年,我国营养学家根据美国 “食物金字塔”,结合我国国情, 提出了中国居民食物金字塔雏型, 内容大致有8条:食物多样,谷类
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每
天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经常吃 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
中医学认为,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依赖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若 饥而不能食,渴而不得饮,气血生化无源,脏腑组织失其濡养,则会导致疾病 的发生。如《灵枢· 五味》说:“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反 之,饮食过量,或经常摄入过多的食物,或在短时间内突然进食大量的食物, 超越了脾胃正常的消化能力,亦可加重脾胃负担,损伤脾胃功能,使食物积滞 于胃肠,不能及时消化,变生他病。故《素问· 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 乃伤”。《素问· 五常政大论》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 正也”。其次,要合理搭配饮食。孙思邈《千金要方· 食治· 序论》说:“安身 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 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黄帝内经》早在2千年前就为人们设计了一张 合理的食谱。《素问· 脏气法时论》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