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讲义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讲义


《素问·调经论》 《张氏医通》
②.五脏之本 《灵枢·营气》: “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营
者,水谷之精气也”,“营出于中焦”,“脾胃⋯营之居也”,指五脏六腑 的生理功能皆赖气血濡养,气血化生则赖脾胃运化,故脾胃的旺与衰决定 着五脏气血的多与少。如明·李中梓《医宗必读》所言:“人体一有此身, 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则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 以为生者也”,故脾胃为“五脏之本”。
《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禀之本,五味 出焉”。脾胃为“仓禀之官”,又是“仓禀之本之本,气血之源
人体的各种生命机能无不是以气血为基础。《素 问·调经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而气血 主要由水谷化生,“得谷则昌,失谷者亡”,气血根 源则依赖于脾胃的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的功能。张景 岳有言:“血者水谷之精气也,源源而来,而实生化 于脾”;清·张璐《张氏医通》亦说:“气之源头在 于脾。”指出脾胃是人体给养仓库,盖气和血依附互 化均来源于水谷,化生于脾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动 力和源泉。
藏象理论中所指的脾脏与解剖所见之脾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中 医之脾脏包括脾胃在内的相当于西医除肝、胆外整个消化系统器官。 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日:“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 液”;《灵枢·本输篇》说:“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 也”;《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者…通于土气”,故此建立起脾胃藏象体系,也为后世脾胃论的兴起、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 说
一、从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谈起
胃生中 学与医 说 脾养
— 广州中医药大学
1.1 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之道的理论溯源于两千年 西汉时《黄帝内经》,奠基于周秦时 期,历经数朝沧桑千载和历代医家、 道家、佛家、阴阳家、兵家和儒家等 荟萃于当时数家养生大师,将上工治 未病养生之涵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挖掘论证,渐至形成了完整系统的中 医“治未病”独特的养生理论,至今 对我国卫生医疗、防疫、养生保健、 抗衰老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成为医 学文化领域及全球卫生领域的一颗璀 璨明珠。
李东垣
1.2.2 脾胃是五脏生理活动的中心
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脾脏为藏象学说中的重要脏器, 是肝、心、肺、肾四脏生理活动的中心。鉴于脾脏在五脏及整个人体 中的重要作用,后世医家在脾胃藏象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继内经“阴阳 五行学说”、“脏腑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精气学说”、 “仲景伤寒学”、“温病学说”等之后的有关独个脏器的学说— “脾 胃学说”。
1.2.4 南、北方人体质不同及地域差 异而致病邪易感性及性质不同
就脾胃外感证而言南、北无 差别,皆因夏季炎热,天暑下迫, 雨水较多,地湿蒸腾,暑热极盛, 湿气较重,暑湿相搏,侵入人体 阻于气分,导致暑湿病、湿温病。 就里虚、里实证而言则体现了南、 北差异之处,也充分体现《内经》 中人与天地四时相应的理论。北 方多见脾胃阳虚、寒湿困脾证; 南方多见脾胃阴虚、脾胃湿热证。
1.2 .1 脾胃学说的起源、发展及成熟
“脾胃者仓廪之官、 五味出焉”、“ 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 “ 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脾”,“脾裹血,温五脏。”在《内经》、 《难经》对脾脏论述的基础上,张仲景《金匮要略》提出了“四 季脾旺不受邪”,奠定了脾胃学术思想的基本框架。李东垣是脾 胃理论的集大成者,代表作《脾胃论》奠定了脾胃学说的理论基 础,他认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 气,若胃气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元气亦不能充, 而诸病之由生,扶正必先补脾土”,这便是“内伤脾胃,百病由 生”的著名论点,也是“脾胃为后天之本”的体现。他认为内在 的元气是人身最重要的健康因素,元气的产生全在脾胃;如果没 有脾胃虚弱的内在因素,则虽有外邪,也不能侵入人体而发病。 他在治法上重视升补脾胃清阳,成为了“补土派”的创始人。
李中梓与《医宗必读》
③.气机之枢 《素问·六微旨大论》日:“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指五脏六腑、五体七窍、
四肢百骸、经络的生理活动以及气血精津的生成、输布、排泄皆赖气的推动 作用。同时气机的条达通畅亦赖脏腑、气血生理活动的协调运行。气机的升 降出入为生理活动运行的具体体现,故气机运行的趋势、平衡与全身各脏腑 的生理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伤寒论直解》提出“阴阳与水火,位居 上下,而土居其中,上下交合,必由中土。” 五脏与五行相配,脾为己土, 属太阴主升, 胃为戊土,为阳明而主降,皆位居中央,运转四旁,长养四时。 五脏气机升降的活动规律,居上者以降为顺,居下者以升为健,脾胃枢纽以 阴升阳降,运行五脏之气,使五脏气机升降正常,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难经·四难》有云:“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 脾胃为枢,运转四周脏气以共同维持呼吸的吐故纳新活动,可见人体五脏结 构是以脾胃为中心而构成的有机整体,五脏的正常气机共同维持着人体生命 活动。这也是脾胃为“仓禀之本”的体现。
1.2.3 脾胃亏虚,五脏受病
人体是有机的整体,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直接影响着人体的机能 状态,五脏六腑皆秉脾胃之气以生息。因此脾胃发生病变,气血津液生成减少及 其代谢失常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必然影响到其他脏腑的生理功能而引起疾病。体 现如下:
其一,《内经》有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李东垣《脾胃论》“气或乖错, 人何以生?病从脾胃生者四也”。以此为基础,东汉张仲景明确提出“四季脾旺 不受邪”,“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并重点探讨了以脾阳虚为主的 太阴病,制定一系列调治脾的有效方药,如小建中汤、理中汤。至金·李东垣有 “贼邪不能独伤人,诸病从脾胃而生”,“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之说,论述 了正常的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变化不会伤及五脏六腑,只有六气 非时而至,或过而不至,侵袭机体后才会伤人致病,但若形气虚弱,则易招致外 邪,使外邪乘虚入侵而得病,盖因“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反之,若“正气存 内”,即使猝然遇急风暴雨,因脾胃元气不虚,抗病力强,外来之邪亦不能独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