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图设计说明1、工程概况1.1 工程地点及概况本次设计道路位于江北中心地段,车辆和人流量较大,区域内道路为水泥路面路面整体情况较好,路面基本平整,局部有破损现象。
人行道系统基本完善。
区域范围内管网系统均为已建成,道路范围内有个别检查井存在破损情况,雨水口无堵塞情况。
本工程设计范围是洋河一路、洋河北路以及洋河一路连接建新北路的三条支路,其中洋河北路长1.1km,洋河一路长0.76km,洋河一路连接建新北路的三条支路共长0.455km,五条道路全长约2.4km。
由于这五条道路原设计均为水泥混凝土路面,已经不满足现在城市道路建设要求,且路面破损,影响了道路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因此本次设计将只针对道路路面做白+黑设计,管网不做调整。
1.2 设计主要内容1、路面加铺改造设计:针对重庆市市政特点,提出科学、合理的沥青罩面结构层;2、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整治:对现状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调查和实测,对路面状况进行评价,针对沉降、断板、断裂、碎裂、龟裂等不同形式的病害情况提出治理措施;3、排水设施病害整治和设计:对路面破损雨蓖、井盖等排水设施进行修复和更换,对路面铺装后排水等市政公用设施进行提升设计;4、路面交叉口过渡设计:对路口与道路相交处进行过渡设计,确保路面接顺和衔接妥当。
5、人行道上增加停车位及人行道面板整治。
2、设计依据及标准2.1 设计依据2.1.1建设方提供的工程所在区域1:500现状地形图。
2.2 设计采用的技术标准、规范1、《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2、《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4、《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25、《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规范》JTGF30-20036、《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3、道路工程设计本次设计只对路面进行修补和加铺,不改变原有道路的平面线型,也不改变道路纵坡和路幅宽度。
五条道路道路等级为:洋河北路城市次干道I级,标准路幅宽32米;洋河一路为城市支路I级,标准路幅宽18米;洋河一路连接建新北路的三条支路为城市支路Ⅱ级,标准路幅宽9米。
3.1 设计技术指标与技术标准设计年限: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规定,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设计年限为10年,路面结构设计年限为10年路面结构设计荷载:BZZ-100型标准车地震烈度:地震烈度为6度。
4设计概要:4.1设计原则:4.1.1 满足道路行车要求,以及道路两侧商铺停车需求。
4.1.2 设计充分考虑道路加铺后于原有道路入口顺接,满足排水要求。
4.2 平面设计本次设计均不改变原有道路平面线型。
4.3 纵断面设计:本次道路设计均不改变原有道路纵断面高程,只在路口和道路衔接处考虑顺接关系,以满足行车和排水要求。
4.4 横断面设计:路幅宽度和原道路一致,不做调整。
洋河北路标准路幅:8m人行道+16m车行道+8m人行道洋河一路标准路幅:3m人行道+12m车行道+3m人行道洋河一路连接建新北路的三条支路标准路幅:2m人行道+7m车行道+2m人行道4.5 路面设计:4.5.1本次道路的路面设计为白+黑路面,洋河北路设计路面结构考虑4cm厚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SMA13上面层+5cm沥青混凝土AC-16下面层洋河北路路面结构层为:4cm厚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SMA13上面层5cm沥青混凝土AC-16下面层0.7cm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Hi-APP道路卷材修补后水泥混凝土面层由于在洋河一路接步行街处和洋河一路连接建新北路的三条支路设计纵坡较大,为增加行车安全性,在该路段坡度较大处采用AMP-100防水粘结层+Hi-APP道路卷材+沥青混凝土面层的方法。
洋河一路路面结构层为:4cm厚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SMA13上面层5cm沥青混凝土AC-16下面层0.7cm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0.4cm AMP-100二阶反映型防水粘结材料)Hi-APP道路卷材修补后水泥混凝土面层洋河一路连接建新北路的三条支路路面结构层为:4cm厚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SMA13上面层5cm沥青混凝土AC-16下面层0.4cm AMP-100二阶反映型防水粘结材料Hi-APP道路卷材修补后水泥混凝土面层4.5.2原有路面与新建路面连接处理原道路路面与新建道路连接处处理方式见图4.7 平面交叉口设计本次设计所有道路均为平面交叉,现状自然过渡。
本次沥青罩面工程除按要求加铺,同时对局部交叉口破损处进行修补,使交叉口与现状道路平顺相接。
路面结构相接部分应满足沥青混凝土路面与水泥混泥土路面连接要求。
4.8 人行系统设计4.8.1洋河北路人行道面砖形式采用压印混凝土面砖压印水泥艺术面砖结构组合:其余道路人行道面砖为普通面砖人行道结构组合:30×30×5cm的机制C25彩色地砖2cm水泥砂浆找平层10cm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水泥含量4.0%)人行系统总体采用人行横道线的形式过街,红绿灯控制人车通行,人行横道线一般划在交叉口和停车港处。
预制路缘石为C30混凝土,路边石及植树圈路缘为C25混凝土。
安装路缘石、路边石在直道上应笔直,弯道上应圆顺,无折角,顶面平整无错开,不得阻水。
人行道板采用挤浆法安砌,不得有翘动现象,不得有积水现象。
根据业主要求,洋河北路道路两旁人行道上增加停车功能,由于洋河北路原道路路缘高出原道路路面20cm,现增铺路面结构9.7cm,所以增加后的路面和路缘高度仅相差10.3cm,对路缘石做圆弧处理后能满足车辆上到人行道停车的要求。
4.9 无障碍设计为了方便残疾人使用城市道路设施,根据《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的要求,在靠人行道绿化带一侧,道路交叉口处,设置盲道,单面或三面坡缘石坡道。
供残疾人使用。
盲道宽0.6米,三面坡缘石坡道宽不小于1.2米。
4.9.1无障碍设计原则:4.9.1.1无障碍设计是保证残疾人、年老体弱者平等城市过街的无障碍化。
4.9.1.2无障碍设计内容应满足肢体残疾者、视力残疾者以及年老体弱者通行的需要,设计成无台阶、坡度满足要求,能撑扶以及以触块材料引导通行的人行过街设施。
4.9.2 缘石坡道考虑乘轮椅者为手力驱动,坡道坡度不宜大,规范规定坡度不应大于1:12,当坡道实施有困难时也不得大于1:8。
实际上坡道纵坡为1:12或更大时,自己推动轮椅一气升高1.5m是较为困难的,要求到达一定高度须设计休息平台。
单面缘石坡道宽度1.2m,三面缘石坡道口宽1.5米。
4.9.3 盲道盲道指视觉残疾者主要是依靠触觉利用的设施,在人行天桥或地道以及人行过街入口应设置提示盲道,提示盲道的长度与坡道、梯道的宽度相对应,提示盲道的宽度应为0.6m,并且要求人行道如有行进盲道,应与人行天桥、人行地道的提示盲道相接。
5 旧路面的评价及修补5.1 原水泥混凝土路面破损主要形式及评价5.1.1 主要破损类型角偶断裂纵、横、斜裂缝磨损、露骨沉陷胀起排水设施破损5.2.1 水泥路面破损评定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按路面状况指数PCI和断板率DBL来评定:水泥混凝土路面损坏类型和程度鉴别表表6-1洋河一路:洋河一路道路水泥路面总板数为608块,其中纵、横、斜向中度裂缝40块,面积225平方米;纵、横、斜向重度裂缝30块,面积388.4平方米,断板率(DBL):DBL=(∑DBijWij)/BSDBij――i种类裂缝病害j种轻重程度的板块数;Wij――i种类裂缝病害j种轻重程度的修正权系数;计算断板率的权系数Wij 表2-4裂缝类型纵、横、斜向裂缝轻重程度轻中重权系数Wij 0.2 0.6 1.0 洋河一路水泥路面断板率为8.9%根据断板率评定标准,如下表路面破损状况等级评定标准表2-5评定等级优良中次差路面状况指数PCI ≥85 84~70 69~55 54~40 <40断板率DBL(%)≤1 2~5 6~10 11~20 >20 综上统计,洋河一路水泥路面破损状况等级评定为:中类型描述评级纵向、横向和斜裂缝平行、垂直或斜向路中线,由沉降、荷载和温度共同作用引起。
清微:无碎裂或错台的发状裂缝中等:裂缝<15mm或错台<10mm严重:裂缝≥15mm或错台≥10mm 沉陷、胀起路表面局部面积下沉,由路基不均匀下沉引起。
清微:车辆轻微震动,无不舒适感中等: 车辆有较大震动,略感不适严重: 车辆震动很大,很不舒适感洋河北路:洋河北路道路水泥路面总板数为880块,纵、横、斜向重度裂缝11块,面积214平方米,断板率(DBL)=1.25%综上统计,洋河北路水泥路面破损状况等级评定为:优洋河一路连接建新北路的三条支路,支路一:洋河北路道路水泥路面总板数为60块,纵、横、斜向重度裂缝11块,面积187平方米,断板率(DBL)=17.8%综上统计,洋河北路水泥路面破损状况等级评定为:次支路二:洋河北路道路水泥路面总板数为60块,纵、横、斜向重度裂缝10块,面积120平方米,断板率(DBL)=16.7%综上统计,洋河北路水泥路面破损状况等级评定为:次支路三:洋河北路道路水泥路面总板数为64块,纵、横、斜向重度裂缝11块,面积187平方米,断板率(DBL)=16.7%综上统计,洋河北路水泥路面破损状况等级评定为:次5.2 水泥混凝土路面整治设计根据全线路面破坏情况、破损评定,结合实际施工技术条件,对评定为优的路面采取直接罩面的方法;对评定为次的路面,采取现将破损路面整治后再进行罩面的方法。
破损路面整治按以下形式进行:6.2.1 一般路面病害处理方法适用范围:全线水泥混凝土路面,原有路面的一般病害处理,本种形式施工时不破坏原有路面结构,仅根据现有混凝土表层病害情况作一般处理。
1)裂缝维修本设计采用加热施工式填缝料,材料具体见裂缝材料要求。
①宽度小于3mm的轻微裂缝,采取扩缝灌注沥青填缝料。
顺着裂缝凿宽成1.50cm~2.00cm的沟槽,槽深可根据裂缝深度确定,最大深度不得超过2/3板厚。
清除混凝土碎屑,吹净灰尘后,填入粒径0.3~0.6mm的清洁石屑并用低粘性沥青等灌缝材料灌入凿缝内,灌缝材料固化后,达到通车强度,即可开放交通。
②裂缝宽度大于3mm小于15mm的裂缝且裂缝是贯穿全厚度的。
对贯穿全板厚的大于3mm小于15mm的中等裂缝,可采取条带罩面进行补缝,条带补缝的示意图详见图4—4。
图4-4 条带补缝(单位:cm)a) b)1—钯钉; 2一新浇混凝土在裂缝两侧切缝时,应平行于缩缝,且距缩缝距离不小于15cm.。
凿除混凝土的深度以7cm 为宜。
然后每间隔50cm打一对钯钉孔,钯钉孔的大小应略大于钯钉直径2~4mm,并在二钯钉孔之间打一与钯钉孔直径一致的钯钉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