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地理学是个涉及面广泛的学科,与我们所处的生存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经济环境息息相关。
为了更好的巩固所学知识,我们对华东五市进行考察,此行主要是全面实践并巩固运用本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知识,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结合起来,通过实习提高对知识的理解透彻度。
而本次实习,我主要对华东五市的经济发展进行研究,发现其联系与区别。
在华东五市的经济发展中,主要是以南京、上海发展较为快速,其他三市在其引领下陆续发展起来的。
目录1.华东地区总体概况 (1)2.南京区域规划与经济发展 (1)2.1南京市概况 (1)2.2南京市总体规划概况 (2)2.3南京市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3)3.上海市经济发展 (4)3.1上海概况 (4)3.2上海市的规划概况 (5)3.3上海的经济发展概况 (5)4.杭州与苏州经济发展 (7)4.1两个城市的基本状况 (8)4.2苏杭的差异 (8)4.3产业结构偏重 (9)4.4科技创新力 (10)4.5苏杭的旅游业发展 (10)4.6总结 (12)5.宁波在华东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3)5.1宁波市概况 (13)5.2北仑电厂概况 (13)5.3北仑电厂经济发展 (14)6.小结 (14)1.华东地区总体概况华东地区是政治划分,不是人文和自然划分。
现代,“华东地区”用作地区名,名义上包含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和台湾省。
华东地区地形以丘陵、盆地、平原为主,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华东地区自然环境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商品生产发达,工业门类齐全,是中国综合技术水平最高的经济区。
轻工、机械、电子工业在全国占主导地位。
铁路、水运、公路、航运四通八达。
是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地区。
此行,途径的城市主要是南京、上海、苏州、宁波及杭州(路线详见图1-1)。
图1-1 华东地区学科综合实习区域示意图通过实习考察,经济较为发达的为上海与南京,上海的发展速度迅猛,明显为华东地区的经济发展龙头,而南京古韵醇厚,发展扎实,是稳定的经济增长点。
苏州、杭州与宁波则是在上海、南京的牵引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2.南京区域规划与经济发展2.1南京市概况南京是中国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华东),长三角及华东地区第二大城市,江苏省第一大城市,副省级城市,江苏省省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国家创新基地和科技创新中心,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城市。
南京是国家四大科研教育中心,全国仅次于北京、上海的第三大科教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综合性工业生产基地、现代服务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电子化工生产能力居全国第二位,车辆制造规模居第三位,被国家九个部委列为中国投资硬环境“四十优”城市,中国城市综合实力“五十强”第五名,中国国际形象最佳城市第三位,最具吸引力中国十大城市第七位。
南京地处长江下游,濒江近海,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港口、通讯枢纽,南京港是亚洲内河第一大港,2011年港口城市空间价值居大陆第四,南京亦是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和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国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中国唯一的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创新型城市试点城市、三网融合试点城市。
2.2南京市总体规划概况目前南京市有建邺、鼓楼、江宁、浦口、六合五大区。
其一,鼓楼区是南京的老城区,面积26.62平方公里,未来鼓楼产业定位是面向国际,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
定位鼓楼区未来要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之一、江苏省行政管理中心、南京市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和谐发展的宜居城区。
产业定位是面向国际,位于产业链中高端,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发展总体定位。
其二,建邺根据规划,将成为南京都市圈重要现代服务业中心和国际性现代化生态滨江新城区,大力发展金融、会展、休闲为中心的现代服务业。
从规划上来看,建邺区将打造“一心、两带、六轴、七点、十一片”的空间结构。
其三,浦口从规划上来看,浦口区总体上形成“一带多点”的城镇空间和“一山两片”的非城镇空间布局结构。
在产业上,以石桥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园整合周边农业生态地区,形成一核两片的现代农业格局。
工业方面以高新区、三桥工业园为主体构筑副城工业板块,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轨道交通装备,电子信息及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
以浦口经济开发区—桥林基地板块带动周边,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的产业。
其四,江宁是一副城三新城的发展模式,交通也是四通八达,未来有9条轨道线路从这儿过,4条快速线连接南京到句容、溧水、高淳、马鞍山,江宁将成南京都市区南部中心。
其五,六合规划将形成四大都市组团。
从布局上来看,未来六合在中心城区及新城片区形成四大组团,分别为雄州组团、长芦组团、大厂组团和龙袍组团。
这里将成为六合的中心地带。
另外形成三条发展轴带,两轴为沿江北大道城镇发展轴以及沿江发展轴,一带为沿滁河综合发展带。
2.3南京市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1)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突破7000亿元。
继2009年、2010年、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分别突破4000亿元、5000亿元和6000亿元之后,2012年突破7000亿元大关,达到7201.57亿元,比上年增长11.7%。
从年内走势看,一季度、上半年、1-3季度和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0.1%、10.9%、11.5%和11.7%,呈现逐步提升态势。
经济总量在全国重点城市中列第13位,比2011年的位次前移2位;占全省比重由2011年的10.3%上升至2012年11.4%,占全国比重由2011年的1.1%上升至2012年的1.4%。
(2)产业发展增势良好农业生产平稳,现代农业稳步推进。
现代农业稳步推进,全年新增设施农业面积15.6万亩,年末设施农业面积累计达67.5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在18%以上。
年末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累计达267.2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为74.3%。
工业生产增速逐月攀升,企业效益有所改善。
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571.9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1%。
第三产业增速提升,贡献最大。
2012年,全市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3846.1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8%。
(3)主要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着力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出台鼓励科技创新创业“1+8”系列政策、“科技九条”等,加大创业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力度,科技创新成效显著,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南京市是华东五市中创新领域的中坚力量。
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较好。
出台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多项措施,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分类考核机制,有效促进新兴产业较快发展。
2012年,在石化、钢铁、造船等传统产业出现严重下滑的背景下,全市高技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431.96亿元,比上年增长18.0%,增幅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6.2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0.8%;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到21.3%,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全市八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08.5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其中,新型显示、智能电网、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一批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增幅均超过20%。
现代服务业较快发展。
以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金融业等为主干的现代服务业,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
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3.4%,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4)未来经济走势预判从国际上看,未来全球经济低速增长的态势仍将延续,全球经济复苏的曲折性和艰巨性继续呈现长期化趋势,经济增长动力仍显不足。
从国内看,十八大的胜利召开,国内经济环境进一步向好。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将继续保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总体经济将保持稳健发展态势。
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仍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包括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依然存在,总体经济的回升基础还不牢固;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加剧,国内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潜在输入型通胀压力不容小视等。
从南京自身看,近年来,全市始终坚持有效投入,突出抓好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培育了一批新的增长点,经济长期持续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总体上看,未来全市经济仍将保持平稳增长、稳中有进的态势。
3.上海市经济发展3.1上海概况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国际都会,地处中国漫长海岸线的中心,世界第三大河、亚洲第一大河——长江入海口以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龙头核心。
上海是中国的经济商业中心,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在大中华内地区城市中居首位,最重要的产业为商贸流通、金融、信息、制造等。
上海是中国的铁路与航空枢纽,其港口为世界最大的集装箱港。
上海正在致力于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
上海,毫无疑问,是华东五市经济发展龙头区域,其经济增长是稳步逐年上涨的,2010全年实现上海市生产总值(GDP)16872.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9%(如下图4-1)。
图4-1 上海经济发展水平持续提高图3.2上海市的规划概况上海将依据建成“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要求,进一步确定为面向21世纪的国际大都市,是华东地区对外的一个窗口。
其次,上海的发展还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区域整体发展的思想,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发展出发,统筹上海的产业、能源布局和交通、水利体系等建设。
产业发展: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以技术创新为主要动力,全面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发展以金融保险业为代表的高层服务业和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积极拓展国内与海外市场,提高产业外向度,基本形成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经济规模、综合实力与服务功能。
产业布局:从上海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整体发展出发,按照地域紧密度和产业关联度,合理布局产业,集中集约发展。
市域产业布局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城市内环线以内的地区。
以发展第三产业为重点,适当保留都市型工业。
第二层次:城市内外环线之间的地区。
以发展高科技、高增值、无污染的工业为重点,调整、整治、完善现有工业区。
第三层次:城市外环线以外的地区。
以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重点,提高经济规模和集约化水平,集中建设市级工业区,积极发展现代化农业和郊区旅游业3.3上海的经济发展概况3.3.1上海经济发展现状1949年以前,上海曾是远东第一金融中心,无论股票,黄金,外汇等金融市场规模全部雄踞亚洲之冠。
当时的上海云集了亚洲最大的交易所、中央金融监管部门、中央四大行的总部、国内排名前十位的银行如北四行、南三行的总部及不计其数的保险、信托公司的总部等。
此外当时的上海还云集了亚洲最多的国际金融机构的远东分行,大量今天的金融巨头与老上海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
然而到1952年底,外资金融机构基本撤离上海而私营金融机构的数量也已经锐减至60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