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子消化内镜临床应用课件

电子消化内镜临床应用课件


6
各系统疾病与消化系统
• 内分泌系统—甲亢、糖尿病等与消化道运动功能 黏膜血管疾病。
• 结缔组织病—硬皮病、红斑狼疮、白塞氏病、皮 肌炎等与胃肠肌肉功能、胃肠黏膜、血管疾病。
• 神经系统—颅脑外伤、颅占位性病变等神经性疾 病与胃肠黏膜、血管、神经蠕动功能疾病。
PPT学习交流
7
消化系疾病常见症状
•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咽部 球状感、吞咽困难、返酸、嗳 气、体重减轻、腹涨、腹痛、 腹泻、便秘等。
胃准确镜钳临取病床变应。用将组织取出后置于10%福尔马林
溶液内,并应在病理申请上注明活检部位及肉眼 所见。
PPT学习交流
15
• 细胞学检查 对于诊断恶生肿瘤有重要意义。共
有三种方法:a将取下的活组织块在玻片上涂抹; b用少量盐水冲洗活检钳,然后沉淀收集细胞;c 用细胞刷在溃疡或病变处刷拭,然后将细胞刷退 到胃镜内连同胃镜一并拔出做涂片。
胃炎(急、慢)、胃溃疡、胃石症、胃息肉、 胃癌、胃淋巴瘤。
十二指肠炎、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息肉、 十二指肠癌。
PPT学习交流
4
二、下消化道疾病
*溃疡性结肠炎 *肠结核 *缺血性结肠炎 *放射性肠炎 *结肠黑变病 *肠淋巴瘤
*克罗恩病 *大肠息肉 *抗生素性肠炎 *结肠憩室 *大肠癌 *大肠癌类
电子胃镜简介
PPT学习交流
9
胃镜发展简史
• 内窥镜起源于100 年前,主要经历了 4个发展阶段,每 个阶段都以当时所 用器械的主要特征 为标志。
PPT学习交流
10
• *硬式内镜阶段(1806~1932):硬式内 镜由德国人首创。
• *半屈式内镜阶段(1932~1957):
• *纤维胃镜阶段(1957年至今):1954年, 英国的Hopkins和Kapany发明了光导纤 维技术。1957年,Hirschowitz及助手在 美国胃镜学会上展示了自行研制的光导纤 维内镜。
PPT学习交流
11
• *电子胃镜时代(1983年以后):1983年出现电 子摄像式内镜。该镜前端装有高敏感度微型摄像机 (CCD),日本Olympas厂推出相应型号胃镜, 占据大部分市场。 特点:电子胃镜图像清晰,且 可通过视频处理对图像进行一系列加工,进行贮存 和再生,利用研究和教学,因而更具优越性。其耐 久性也优于纤维胃镜。由于电子内镜的问世,给百 余年来内镜的诊断和治疗开创了历史新篇章,相信 电子内镜将会在临床、教学和科研中发挥出它巨大 的作用。
终电目子的。胃镜在临床应用上的优点
PPT学习交流
13
• 便于患者的密切配合 由于在监视器上观察图像,因此患
者本人也可以直接参与观察,这对消除 患者的紧张情绪、提高患者的检查兴趣 和信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为教学、科研提供可靠的资料 由于电子内镜可以对检查过程进行
录像、照相,所以为今后的教学、科研 提供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PPT学习交流
14
1. 诊断: 诊断性胃镜检查除了通过内镜直接观察
上消化道粘膜的形态学改变,还可根据情况做一 些特殊检查。
• 活组织检查 如发现粘膜颜色及质地改变或有
糜烂、溃疡及肿瘤等病变表现,均应做活检。一 般在全部检查完毕及摄影后再做活检。胃溃疡病 变应在溃疡侧边缘至少取4~6块组织,以免漏掉 胃癌。取活检时应适当调节充气量及镜角、视野,
电子消化内 镜临床应用
PPT学习交流
1
一、消化系统解剖结构
PPT学习交流
2
二、消化管组织结构
• 消化管壁由粘膜、粘膜 下层、肌层浆膜四层组 成。粘膜各层主要为复 层鳞状上皮(食管)和 单层柱状上皮。
PPT学习交流
3
消化系常见疾病
一、上消化道疾病
返流性食管炎、食管裂孔疝、Bareett食管、 霉菌性食管炎、腐蚀性食管炎、剥脱性食管炎、 药物性食管炎、食管静脉瘤、 食道平滑肌瘤 、 食管息肉、食管憩室、食管喷门黏膜撕裂综合 征、贲门失弛缓、食管癌。
• 细菌学检查 检查Hp. 可通过活检,将组织块加
入快速尿素酶试剂,观察组织块颜色的变化;也 可将病理切片用Warthin—Starry染色或改良 Giemsa染色,用显微镜观察细菌;或将活检组织 作匀浆,以微需氧条件作培养。
PPT学习交流
16
• 粘膜染色 可用来诊断或鉴别某些病变。目前
常采用的有靛胭脂、美蓝、刚果红和碘溶液。多 在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中进行喷洒染色。
PPT学习交流
18
• 胃粘膜电位差(PD)测定 胃粘膜电位
差是指胃粘膜表面与浆膜之间的电位差值,可 反映粘膜结构的完整性。目前内镜下测定PD的 方法主要有:琼脂盐桥电极直接测定法、Ag— AgCl电极直接测定法和液体介导的间接测定法。 前两种方法可在内镜直视下测定胃内任一部位 的PD,但影响因素较多。后一种方法只能检测 整个胃的粘膜PD,不能测定某一区域PD。
• 摄影与录像 遇有病变或可疑病变应首先摄影,
然后再取活检。拍片应有远、近不同距离及不同 角度的图像,以便分析病变部位表现的特点。此 外,最好有病变的动态记录,录像即可满足这一 要求。
PPT学习交流
17
2. 通过内镜对胃肠生理功能进行检测
胃粘膜血流测定 胃粘膜血流量(GMBF)
直接反映胃粘膜微循环灌注的状态。与病变发生 的机理有密切关系。测定方法有中性红清除法、 氢气清除法、计算机分光光度法及激光多普勒血 流测定法更灵敏、准确,可通过胃镜直视下无创 地测定胃内不同部位的GMBF,也易于重复测定。
PPT学习交流
5
各系统疾病与消化系统
• 呼吸系统疾病—肺功能不全、肺结核、肺癌等消化 性溃疡。
• 心血管系统—左心衰、右心衰、冠心病与胃黏膜病 变。
• 泌尿系统—肾小球肾炎、尿毒症等与胃黏膜炎症溃 疡。
• 血液系统—贫血、出血性疾病、白血病、淋巴瘤等 与消化道黏膜、血管、淋巴管疾病。
PPT学习交流
PPT学习交流
8
• 电子胃镜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内镜、视频处 理器和电视监视器。 它无光导纤维导像束,导像系统由CCD和电缆代替,不像光导纤 维容易折断,因而更加耐用。
• 电子胃镜可获得高清晰度的图像 。图像的可再加工性强. 通过计 算机可以进行各种图像处理,进行三维显像、测定粘膜血流、粘 膜局部血色素含量及局部温度等。
PPT学习交流
12
• 操作简单、灵活、方便
• 病人不适感降到了最低程度
• 大大提高了诊断能力 由于CCD的应用,使图像更加清晰逼真,且有放
大功能。因此,它具有很高的分辨能力,它可以观 察到胃粘膜的微细结构,也就是说能观察到胃粘膜 的最小解剖单位---胃小区、胃小沟。故可以发现微 小病变,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