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人文一、文化旅游汝州境内文物古迹和人文景观众多。
千年古刹风穴寺,为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白马寺、少林寺、大相国寺并称为中原四大名寺;万古神汤温泉,富含50多种微量元素,汉唐九帝三后及文人骚客争相前往沐浴,武则天曾在此沐浴,留有一座武则天像,武则天洗澡的地方被后人称为“武则天洗澡池”,是有名的疗养胜地。
别具一格的连环姊妹怪坡和风光旖旎的紫云山等景点,都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汝瓷、汝石和被称为宋石之鸿宝的汝贴并称汝州三宝。
二、文化艺术曲剧是河南省本地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旧时也称"高台曲"或"曲子戏",有些地区又称"南阳曲子"。
汝州是中国曲剧的发源地,1983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河南曲剧”条目的释文载:河南曲剧是“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中杂牌小调与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于一九二六年经临汝县农民同乐社搬上高台,发展成为曲剧剧种的。
”河南曲剧是由高跷曲子发展而成的;而高跷曲子则是清朝光绪初年,洛阳王凤桐先生,把当地以舞蹈为主的高跷,和以茶馆、坐班清唱,配以伴奏乐器,以自唱自乐为主的小演唱融为一体而成的。
2009年5月18日,首届中国曲剧艺术节在曲剧发源地——河南省汝州市开幕。
中央电视台7套《乡村大世界》也亲临汝州对这样盛况进行报道。
三、珍宝汝瓷汝瓷是宋代“汝、哥、官、定、钧”五大名瓷之一,历史上为北宋宫廷专用瓷,汝瓷生产分官窑和民窑,官窑生产的汝瓷又称汝官瓷。
汝官窑烧制历史前后仅有二十年左右,金兵入侵后,技艺失传。
全世界传世品仅有六十余件,分别珍藏在北京故宫、台北故宫博物馆和英国、日本等国的大型博物馆内。
汝瓷器以青雅素净、蕴蓄秀美的艺术风格著称于世,主要品种有汝窑豆绿瓷、汝窑天蓝瓷、汝窑月白瓷。
汝瓷造型古朴大方,釉质如碧峰翠色,莹光内柔,土质细润,坯体如胴体,其声如磬;釉药浑厚,清澈明润。
釉面掺入名贵的玛瑙,色泽独特,含水欲滴,釉面开有细小的纹片,有蝉翼纹、冰裂纹等,颜色有天青、天蓝、豆绿等,著名书画大师李苦禅题词:“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尽善尽美也。
”1952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发掘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
”汝瓷研究者经过无数次的试烧,终于在1958年烧制出第一批汝窑豆绿釉工艺品。
1986年汝瓷在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产品百花奖评审会上获国家“金杯奖”;1987年7月28日,汝官瓷和汝窑月白釉经国家轻工部和河南省科委联合主持鉴定,各项理化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宋代汝窑水平,使汝瓷重放异彩。
四、三宝汝帖《汝帖》是汝州文庙的一大亮点,与《淳化阁帖》、《泉州帖》、《绛州帖》并称为“四大名帖”,由宋大观三年汝州郡守王采集《淳化阁帖》、《绛州帖》及“三代而下迄于五季字书百家”刻成,金文、篆、隶、楷、行、草诸体兼备,是我国古代碑帖之珍品。
图为《汝帖》局部。
《汝帖》是汝州…三宝‟之一,也是汝州文庙的一大亮点。
走进汝州文庙大成殿,20通石碑静卧在展厅内,日光灯下闪烁着幽幽光华,石碑上镌刻着先秦以至隋唐五代的名家书法精品。
细看之下,郑国大夫皇颉的字潇洒俊逸,酒仙刘伶的书法自由奔放、洒脱不羁,李世民的书法意兴天来,字外风云,有皇家风骨……这数十方碑刻,便是被清代《直隶汝州志》推举为可与《淳化阁帖》、《泉州帖》、《绛州帖》并称为“四大名帖”的《汝帖》。
曾任河南巡抚的清代碑刻学家毕秋帆在其所著的《中州金石考》中称赞《汝帖》为“真宋室之鸿宝也”。
清代诗人孙灏在《汝帖》诗中写道:“望嵩楼高高入云,旧藏汝帖天下闻。
松煤拓纸岁万本,官司厌苦征求纷。
楼瓦飘零碑坠地,过眼烟云等闲弃。
谁从灰烬拾遗珍,石烂犹存古文字。
”《汝帖》八百年流转的命运尽在其中。
后世名气愈来愈大的《汝帖》,出自800多年前的一个小小地方官王之手。
那是宋大观三年(1109年)的八月,汝州郡守王采集《淳化阁帖》、《绛州帖》及“三代而下迄于五季字书百家”刻成,共12块汝帖碑,汇帖12卷,每卷首均刊目录,卷末刻帖的数目,共77家又23种,宋刻汇帖有目录者并不多见。
因刻于汝州,故名《汝帖》。
刻成之后,王心满意足,把它们镶嵌在汝州官衙“坐啸堂”的墙壁上,后移至望嵩楼上。
望嵩楼在汝州北城门附近,唐宋时是天下名楼。
楼高三十米,上下三层,凭栏远眺,嵩山峻岭尽收眼底。
唐代大诗人李益曾登此楼赋诗:“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
今日山川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
”30年间两上此楼的李益,目睹社会动乱给汝州百姓带来的灾难,感慨万千。
此诗已成千古绝唱,被选入大学教材。
碑刻移于望嵩楼上,社会影响日益扩大,“松煤拓纸岁万本”,已然转变成一种公共财富,谁都能随时拓印。
明末战乱,望嵩楼楼焚碑残。
汝帖碑刻被丢弃在马厩中。
清顺治七年(1650年),巡道范承祖重新修整一新,并加跋2刻,总共14块碑刻,重新收藏于衙门,安置在西园存古轩中。
当时范承祖为从民间收集碑刻,不惜以刑律威胁有可能收藏碑刻的老百姓。
道光十八年(1838年),州守白明义见所存碑文漫漶不复识,又自洛阳购得《汝帖》宋时原拓一部,重摹诸石,范承祖所做跋已失,白明义又加上序、跋和目录,并加盖汝州官印为记,碑刻变成了20块,仍藏存古轩中。
社会动荡之中,碑刻屡有散失。
1947年临汝解放,州衙被毁,碑帖流落民间。
新中国成立后,时任县文化馆馆长的张久益等人多方收集,在火神庙街一老百姓家门口找到第一块,当时这户人家把它丢在门口当石凳坐。
1983年,县公安局在拆房时发现了一块《汝帖》残碑,正副三位局领导亲自把碑送到文化馆。
“从第一块找起,花了四五年时间,找到了10块。
在多人帮助下,到1983年总共找到18块。
又从开封博物馆复制了两块,复制的也不是原拓。
”张天庆所长说。
“张久益致力于收集这些宝贝,…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张久益将收集到的大部分碑刻砌在墙内,外敷灰浆,少部分埋在深挖的土坑内,方保全了这些东西。
”汝州文联副主席彭中彦说。
1983年以后,20块石碑109帖的《汝帖》迁入文庙内,它囊括了宋以前数千年的书法。
这时汝州文化局提出一个大胆设想——续帖。
筛选宋以来千年杰出书家68人的代表作品,再刻制80块碑帖,使《汝帖》总数达到100块。
2003年,上海博物馆斥资450万美金,从美国购回中国最早书帖集成《淳化阁帖》宋代原版。
这次收购被称为“书帖祖宗”回家!五、汝州风俗和重大节日庙会汝州节会活动较为丰富,分为庙会、春会、时令会、物交会等地方特色浓郁,深受群众欢迎。
1、庙会汝州的庙会历史悠久。
庙会既是民间贸易交易的主要形式,又与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具有重要联系,同时又是老百姓亲朋聚会、文化娱乐的一种载体。
庙会一般在庙宇附近,故又称古刹会。
旧时大小庙宇遍及汝州城乡,仅城区就有20余处。
全市有200多处,且各有特定的会期,让当地群众或远方香客朝庙进香,诵经念佛,甚至边念边舞,煞是热闹。
旧时较大的庙宇前都建有戏楼,每逢该庙会期,便请来剧团演出,有时竟请两台以上进行对戏(比赛),给庙会助兴。
民国以后,由于庙宇的毁废与改建,大多已不存在,庙会会址多移至附近村庄,并以村名呼之。
如骑岭乡四月十五原为金刚寺会,因该寺改建为原临汝县园艺厂,会址就移到附近的许寨村,改称许寨会。
只有一部分庙宇仍保持着庙会。
赴会人员大多是探亲会友、烧香拜佛,其次才是货物贸易和娱乐活动。
1)风穴寺庙会会期应为夏历六月十九日,其实从六月十七日就已开始,到十八日夜达到高潮,是汝州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古庙会。
六月正值盛夏,天气炎热,而风穴寺气候宜人,到了夜间人们仍不散去,吹拉弹唱,彻夜不眠。
寺内僧侣也有一班笙乐与众同乐,盛时竟有地摊戏、鼓子曲、唢呐班数十摊,其盛况可以想见。
同时,还有和尚和善男信女在各殿内诵经,于是寺内寺外,诵经声、歌唱声、器乐声融会交织,悠扬悦耳。
漫山古柏间,对对情侣借此良辰美景而谈情说爱。
佛门自称为清净之地,如此经俗家“污染”,自是应该荡涤,因此每年会后大都要下一场“净寺雨”。
2)纸坊街火神庙会会期是夏历正月二十八日。
火神庙内的火神塑像,原在一乘木制轿内,平时抽去轿杆置于殿上,需要时可用轿杆抬走。
每当过罢元宵节,就会有附近村里的人将火神“偷”走,然后向发起火神庙会的火神社透露火神的下落。
到会期的两天前(正月二十六日),社中人带上金瓜钺斧、龙凤旗幡等全副仪仗,抬上供食,一齐出动多路铜器,放着冲天火铳,到“偷”神的村前迎接火神。
“偷”神的大多是缺乏文娱活动的村庄,借此换来一场热闹,皆大欢喜。
火神迎回后,即搭台唱戏,庙会上的商业活动正式开始。
3)温泉庙会汝州温泉庙会是河南省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庙会之一。
汝州温泉素以温高、涌量大、富含多种微量元素而著称,历史上曾有9帝13妃到此洗浴。
公元1161年3月10日,金暴君完颜亮于洛阳赴温泉打猎沐浴。
4月17日下诏,150里以内的州县一律派商贾来温泉“置市”。
其后渐成习俗。
每年的农历初五、初十,汝州、汝阳、鲁山三县的群众云集于此,多时达数万人。
2、春会每年开春以后的会叫“春会”,其中多数是庙会。
仅夏历三月之内全市就有45处之多。
处于同一个地区的村庄,往往把春会的日期错开,互不重复,致使春节过后到春耕大忙之前,几乎天天都有会。
遇到春会,主办村便请一台大戏,少者唱一天,多者连唱三天三夜。
也有演电影、请唢呐班子演奏的。
3、时令会汝州部分村庄的会,是根据时令需要而设置的。
如有些村庄在清明节举办的“清明会”,是以会为依托,进行祭扫祖墓活动的;有些村庄在小满节气到来那天举办的“小满会”,是为老百姓在麦收之前置办杈、耙、扫帚、镰刀等劳动工具而设的;腊月内的会一般都叫“年会”,是群众置办年货的盛会。
4、物交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为了繁荣地方经济,全市各乡镇甚至较大的村庄都频频兴起物资交流会,主要是进行商品贸易,也往往搭台唱戏,但一般没有宗教活动。
从1989年开始,汝州市将传统的城区九月会定为全市物资交流大会,会期一星期。
还请周边地区商家参加。
其中数届与市艺术节合并举办,以突出“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特点。
至2000年,办得一年比一年红火。
各乡镇也在政府驻地举办物资交流会,一般会期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