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认识及治疗(一)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认识及治疗(一)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认识及治疗(一)
作者:安贺军于玫王新月林芳冰沉静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痢疾;病因病机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主要病理特点的消化道疾病。

1病名归属
中医学中无溃疡性结肠炎病名,历代医籍中有“休息痢”、“久痢”、“滞下”、“肠澼”等相关记载。

早在《内经》中肠澼是以便血、腹痛、下利白冻脓血、并发痔疾为主症,这与溃疡性结肠炎症状相似,但肠澼的病名后世未被延续下来使用。

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泻痢并论,统称为“下利”,如“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

《古今医统大全·滞下门》谓:“休息痢者,乃乍作乍止,或因邪气未曾涤尽,遽止而复作者是也。

有因初愈不禁饮食,恣用厚味,及妄作劳而复作者是也。

凡犯此者,皆名休息”。

在中医古籍中相关论述较多,根据其对病名的解释,我们很容易将它们和溃疡性结肠炎的部分症状联系起来。

由上可见,时发时止的休息痢与溃疡性结肠炎中最常见的慢性复发型的发病特点是相似的,而慢性持续型溃疡性结肠炎又与病程较长之久痢症情类似,只是这一类型在临床上较少见。

2病因病机
2.1病因认识
(1)感受外邪。

外感六淫之邪引发痢疾,如得不到正确治疗则会迁延为休息痢。

(2)饮食不节。

饮食是摄取营养、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因食物靠脾胃消化,故饮食不节主要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升降失常,水谷不能正常运化而为湿、滞,因此,饮食不节是痢疾发病的重要因素。

(3)七情内伤。

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而致脾运化无力,水谷停滞肠胃之中而致病。

2.2发病机理
(1)脾肾亏虚。

《诸病源候论》中指出“由脾胃大肠虚弱,风邪乘之,则泄痢。

虚损不复,遂连滞涉引岁月,则为久痢也”。

脾传肾为贼邪难疗,先痢而后泻者,肾传脾为微邪易医,是知在脾者病浅,在肾者病深,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未有久痢而肾不损者。

故治痢不知补肾,非其治也”。

(2)积滞内停。

积滞是痢疾主要致病因素,邪滞于肠,以致气血壅滞,大肠通降不利,肠道传化失司,脂膜血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成痢。

六腑以降为顺,休息痢是在脾肾亏虚基础上,治疗之初未用推下之法,而不能使邪气尽去,积滞壅于肠中,使肠道正常通降功能不能恢复,在诱发因素作用下,痢下时作时止积年累月缠绵不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