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五"和2010年进展规划纲要
一、形势与任务
在新的世纪里,智力资源的富集、优化和开发将会成为经济进展和社会进步越来越重要的推动力量。
我国必须抓住机遇,迎头赶上,努力进展高新技术产业。
20世纪在科技产业化方面最重要的创举是兴办科技工业园区,这种产业进展与科技活动的结合,解决了科技与经济脱离的难题,使人类的发觉或发明能够畅通地转移到产业领域,实现其经济和社会效益。
当前,鉴于科技园区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地位,加速其规划与进展,已成为各国进展战略中的重要措施。
(一)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形势
我国高新区自1991年建立以来,已取得了重大经济、社会效益,充分显示了高新区的优越性。
1.超常的进展速度。
按53个国家高新区统计,2000年技工贸总收入达到9209亿元,是1991年的105倍,平均增长率为67.8%;是1995年6倍,平均增长率为43.2%。
2.巨大的经济效益。
2000年利税总额是1991年88.8倍,1995年的6倍,达到1057亿元。
人均工业产值为31.6万元,是1991年的5.1倍,1995年的2倍,是2000年全国平均值的10倍多。
3.突出的社会效益。
在高新区内制造了251万个就业岗位,拉动区外就业人数为直接就业人数的5倍。
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占所在都市的比重迅速提高。
1999年,苏州占46%、吉林39%、绵阳31%、北京27%、南京27%、西安22%、武汉21%、深圳11%,有效地改变着当地的产业结构。
4.大批高新技术企业迅速成长。
至2000年底,共有高新技术企业达2.1万家,其中,技工贸总收入亿元以上的达1252家,过10忆元的143家,百亿元以上的6家。
联想、四通、北大方正和深圳华为等为代表的闻名高技术企业在高新区迅速崛起。
5.开发了大量高新技术产品。
区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份额达70%以上,近6000项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在高新区实现产业化,许多高技术产品出口国外,参与国际竞争。
2000年出口创汇186亿美元,是1991年的103倍,1995年的
6.3倍。
6.聚拢了大批科技产业化人才。
至2000年底,高新区内大专以上科技人员83万人,其中工程师以上40.8万名,硕士近5.2万名,博士9000多名,吸引留学归国人员9700名。
7.形成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化进展的良好环境。
高新区的建立,全面推进和深化了科教体制、经济体制和行政治理制度的改革,全方位推进产权制度、分配制度、劳动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为高新技术产业的进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和条件。
随着近200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软件科技园、专业技术孵化器、国际企业孵化器、国有企业孵化器、博士创业园等创业孵化机构的建立,为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人员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的环境和条件。
2000年,131家创业服务中心具有272万平方米孵化场地,设立孵化基金7.4亿元,在孵企业7693家,累计毕业企业2770家,为社会制造了17.7万个就业岗位。
目前,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都把高新区作为项目投资的重点选择区。
据不完全统计,共有39个省市建立科技创新及产业化投资机构约100个,其中以科技项目为要紧投资对象的风险投资公司约40家,注册资本金额达40多亿元,已投资122家高新技术企业,投入金额超过12亿元,另外还有约11亿元以上的投资意向。
截至1999年8月,除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基金外,还有8个省市建立了科技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拥有资金约3.5亿元。
绝大多数高新区和创业孵化机构在互联网上都建有网页和电子信箱;全国性的政府网站差不多开通;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建立了孵
化器工作网络;西部、北方、国际企业孵化器建立了协作网络;西安、上海、北京的网络企业孵化器立即进入实质性运营。
通过因特网进行孵化和服务将为我国科技产业化的进展在更大的空间和更深的层次上提供良好环境和优质服务。
深圳和苏州高新区首批通过了ISO14000环境治理认证,为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国际水平的硬环境和公益服务。
国家高新区所取得的骄人成绩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宏观指导下,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
新千年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我国面临加入WTO及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也面临着进展的新机遇。
调整产业结构和完善经济运行机制,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飞速进展新趋势下,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的必定选择,是解决我国社会进展深层次问题,提高经济进展水平,实现持续进展的全然性措施。
加快科技进步是促进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环节。
高新区的建设与进展,差不多成为加快科技产业化步伐,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基地。
(二)"十五"期间高新区进展的要紧任务
目前,多数国家高新区差不多上完成了初创时期的要紧任务,建立了适合高新技术产业进展的治理体制与市场推进机制,奠定了产业进展基础,实现了原始资本的积存,为在新形势下推动高新区进一步进展制造了良好条件。
高新区进展存在的问题:1.创新创业环境建设需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2.特色产业不突出,企业规模偏小,市场覆盖为区域性;3.国际化水平较低;4.进展不平衡,有效竞争机制尚在形成之中;5.辐射带动能力还没有成分发挥,对传统产业改造所作贡献不大。
"十五"期间,高新区的进展将进入创新建设时期。
这一时期的要紧任务是:1.强化高新区科技创新、创业环境建设,建立创业孵化体系和公共创新服务体系;2.努力抓好科技创业园的建设,扶持多种类型的科技创业孵化机构,吸引大批科技创业人才进园创业,大幅度提升高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3.在现有产业进展基础上,各高新区应依照当地条件,集中力量扶持一、二个在全国有阻碍的高新技术产业,形成特色主导产业; 4.提高国际化水平,按照国际规范建设高新区,扶持出口型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增强国际化进展能力;5.突出示范,分类指导,有条件的地点要办好高新技术产业带,全面提升高新区的整体进展质量和辐射带动能力,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出更大贡献。
二、指导思想与进展原则
本规划以科教兴国和可持续进展战略为前提,以实现局部跨越式突破、带动全局进展为要紧指导思想,提出以下若干具体进展原则。
(一)把握进展方向,坚持市场导向
从国家中长期进展战略需求动身,坚持超前构想、科学规划。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进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
坚持政策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产业进展的方针。
(二)突出示范,带动全局
在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前提下,适当集中资源,培育若干有代表性的示范高新区,形成国际竞争力,并引导和带动全国高新区进展。
(三)形成特色主导产业
各高新区应在政策和市场的引导下,形成一、两个有特色的、有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
集中力量培养本地区的核心进展能力,成为本地高新技术产业进展的主导力量。
(四)点、线、面渐次推进
以高新区(点)、产业带(线)、密集区(面)的渐次推进方式,充分发挥高新区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功能,形成依托东部进展优势,推进西部高新技术产业纵深进展,全面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带动全国经济的持续快速进展。
(五)坚持中央指导,依靠地点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