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生物绘图比赛,叶脉书签的制作,“花的结构”粘贴标本的制作,“叶的形态”压膜标本的制作,植物腊叶标本的制作,植物保色标本的制作,校园植物分类挂牌,动物浸制标本的制作,鱼的透明骨胳标本的制作,“蛙的生活史”浸制标本的制作,鸟类、哺乳类剥制标本的制作,生物化石标本的采集等
官庄一中刘青
一、活动的意义
(一)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生物学课外活动是科学研究的基本雏型,富于实践性和创造性,十分有利于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智力和生物学能力。
(二)促进课堂教学,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
生物学课外活动,可巩固、加深和扩大学生课内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和技能。
课堂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但在一定程度上还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需要配合课外活动,使课内外相结合。
(三)提高兴趣,发挥专长,培养生物学人才
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成才的有效途径。
参加生物学课外活动的学生,对生物学都有一定的兴趣和专长,但兴趣和专长能否成为终身志向,就有待于课外活动来进一步提高和形成。
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亲自接触绚丽多彩的生物界,不断发现、探索和解决一些有趣的生物学问题,了解生物学的巨大成就,必然能激励他们学好生物学,并把生物学与祖国的医学、农业、林业、畜牧业联系起来,逐步树立起为祖国“四化”献身的志向和理想。
?二、活动内容的计划
(一)生物学课外活动内容安排的原则1.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课外活动内容应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出发点,适当扩大、加深。
如讲叶的结构,就配合做叶脉书签。
2.以实践活动为主与课堂教学不同,课外活动以实践为主。
但课外活动必须以理论为指导,在实践活动讲授理论。
3.因地、因时、因人制宜生物学课外活动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校及周围的条件、需要以及学生的情况来安排内容
三、措施:
1、生物学课外活动小组这是校内活动的主要形式。
活动内容主要配合课堂教学,也可扩大和加深生物学有关的知识。
为保证活动正常进行,间周安排一定时间。
2、个人活动对生物学兴趣特别浓厚的学生,根据他们的能力和特长进行个别指导,组织他们进行阅读、观察、研究,指导他们撰写小论文,参加生物学智力竞赛等活动。
3.举办成果展览会可展出课外活动小组栽培的植物、饲养的动物或制作的标本等成果。
既能使小组成员得到提高,又能使其它学生受到教育。
四、案例备课
案例1:走进蚂蚁世界。
【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蚂蚁的生物学特性、蚂蚁的各种行为。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进行探究实验学会探究实验的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收集、分析、整理信息资料的能力,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亲自观察与探究实验,获取直接经验,形成积极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科学研究方法;通过亲自观察、饲养蚂蚁,建立与蚂蚁的友好情感,从而树立爱护小动物,人与动物平等的观念。
【课程内容】
由学生提出问题,经师生讨论筛选后确定如下研究课题:
(1)总课题:“走进蚂蚁世界”。
(2)子课题:
蚂蚁是昆虫吗?蚂蚁的发育属于哪一种?蚂蚁的群体组织是怎样分工的?蚂蚁的“家”是什么样的?蚂蚁是怎样繁殖后代的?蚂蚁最喜欢吃什么食物?蚂蚁为什么要争斗?蚂蚁是怎样传递信息的?
【课程实施】
为改变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各小组都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研究。
(1)提出问题。
(2)做出假设。
各小组同学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即做出假设。
(3)制定计划。
根据做出的假设制定出验证假设的计划;讨论完善计划。
(4)实施计划。
根据制定的计划,通过实验、观察、收集资料,获得事实和证据,主要进行两项工作:
①搜集分析信息资料。
通过讲座、专家咨询,上网下载及查阅书刊等途径获得信息。
各小组将所获信息分类整理制成网页,将这些网页链接组建起校园网站——“走进蚂蚁世界”。
②观察实验:在搜集材料的同时,到野外观察实验。
(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6)表达交流。
首先要将课题研究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归纳整理,撰写成课题报告,然后在全学年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的汇报交流活动,通过交流、研讨与其他同学分享成果。
案例2:刘官庄镇水污染的调查。
【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刘官庄镇水资源状况、造成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水污染的现状等;通过参观访问和查阅资料,了解治理水污染的程序和技术。
(2)技能目标:
通过参与课题的确定,发展从现实生活中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参加研究学会利用多种手段收集信息,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通过调查采访,提高与人沟通交流能力;学会调查研究的一般方法,学会撰写小论文;通过参加研究成果汇报,提高表达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参加水污染调查研究活动,体验调查研究的艰辛,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学会合作与分享,培养团队精神;通过参加水污染调查研究活动,深入理解水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树立人类与环境应和谐发展意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课程内容】
总课题:刘官庄镇水污染调查。
子课题:刘官庄村水污染调查;黄花沟村水污染调查;马驹岭村水污染调查。
【课程实施】
(1)进入课题情景阶段。
确定研究课题,成立研究小组;制定研究计划。
(2)课题实施阶段。
搜集资料:实地勘查,问卷调查,采访,参观,图书报刊网络查寻等;分析得到的信息,形成结论,撰写研究报告。
(3)课题总结阶段。
结题及成果展示会;学习活动评价。
案例3:近视眼的调查与分析。
【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近视眼的发病率、发病原因、危害、预防等知识。
能力目标: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学会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解读数据并运用获取的信息和资料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学会与人交流、与学生合作,用语言汇报表达等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探究的艰辛和乐趣;养成实事求是、持之以恒的科学品质;树立保护眼睛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提升人文素养;形成主动参与、与人合作、汲取不同意见和勇于创新的良好意向。
【课程内容】
总课题:“近视眼”的调查与分析。
子课题:近视的发病率;近视的发病原因;近视的预防;近视的治疗。
【课程实施】
(1)组建活动小组,制定课题计划。
(2)展开调查,收集整理资料。
学生:进行调查、走访、搜集资料、数据统计处理,撰写了研究报告或论文。
指导教师:查阅书籍,登录有关网站,收集资料,在学生需要时及时指导。
(3)总结交流阶段。
①各小组分别展示调查结果并加以分析讨论、阐明观点。
②达成共识,情感升华,如:“目前中学生近视率之高已不容忽视”;“近视的危害不仅有身体不适、生活上的不便,还将对升学、就业等产生长远不良影响”;“近视的形成有遗传因素、饮食、用眼习惯和用眼卫生多方面原因”;“我们要积极预防,远离近视;坚持眼保健操是积极的预防措施”;“目前对于已经近视的同学,最好的治疗方法是为自己配戴一副适合的眼镜”;“向全校师生和社会呼吁:眼保意识,从娃娃抓起;从自身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建议全校师生掀起了一场‘爱眼、护眼’大行动”等。
案例4:生活环境空气污染调查。
【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生活环境空气资源状况、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空气污染的现状等;通过参观访问和查阅资料,了解治理空气污染的程序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