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土地报酬和土地资源利用

第三章 土地报酬和土地资源利用


二 、集约经营
1、集约经营(intensive management): 单位土地面积上使用高比率的变量投入 2、集约边际(intensive margin): 集约度最高的限度。 3、粗放经营(extensive management): 大面积土地投入变量低比率的经营。
二、集约经营
4、粗放边际(extensive margin):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经营…
分析结论: 3、在第三阶段,变量资源投入过多,超出 了土地的受容力,不仅边际报酬负增长和 平均报酬进一步递减,而且总报酬亦递 减,投入产出效果上已无利可图,为投
资终止阶段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经营…
分析结论: 4、变量资源与固定资源在配合比例上的
二、农地适度规模经营
4)农用地适度经营规模评价:
A、当效益限定为纯收益时,适度经营规模就 是在一定时期内能取得最大纯收益的规模。 评价方法:生产函数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 B、当把土地规模效益确定为经济、生态、社 会效益的综合时,需要一指标体系评价。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经营…
二、农地适度规模经营 >农用地适度规模评价方法 对比分析法 :
a.选择几个代表性较强的评价指标作为比较
指标; b.以土地面积规模为标志进行分组,并计算 各组样本点各指标的平均值; c.以组别列成平行数列比较表,比较各组指 标值的大小,进行综合权衡,选择某一规模 组为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组。
土地规模效益比较表
1、从土地利用的全过程来看,土地报酬是随着单
位面积土地上劳动和资本的追加投入,先递增然后
递减,如果出现科技与社会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使
土地利用在生产资源组合上进一步趋于合理,则又
会转向递增。而当技术与管理水平稳定下来,将会 再度趋于递减。
一、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2、从土地肥力与土地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趋
势来看,在土地合理利用条件下总的趋势是递增 的,但若利用不当也会趋于下降和衰退,关键在 于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主导作用。
土 地 经 济 学…
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资源利用
第一节
土地报酬规律 第二节 土地集约利用 第三节 土地规模利用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经营…
第一节 土地报酬规律 一、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二、土地报酬三阶段分析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资源利用…
一、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一、 规模经济
C
本 成 均 平
M
O
M‘
经营规模
X
二、农地适度规模经营
1、适度规模经营: 指取得最佳土地规模效益的土地经营 规模。
2、农地适度规模
二、农地适度规模经营 >农用地适度规模
1)农用地适度规模特征
地区性:不同地区土地资源丰缺程度决定适 度经营规模的数量级; 动态性:经营规模的适度值是多种自然因素 和经济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随时间与条件 的变化适度值随之变化;

二、农地适度规模经营 >农用地适度规模
适应性:不同经营项目有不同的土地适
度经营规模; 层次性:农业机械、劳动力等生产力要 素的数、质量不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形式不同,有不同的适度经营规模;
二、农地适度规模经营 >农用地适度规模 2)农用地适度经营规模的标志: 首先,以能否最佳经济效益为标志:即长 期平均成本最小时的规模或一定时期内取得 最大纯收益时的规模; 其次,规模应与劳动者的经营能力相适应。
集约度最低的限度。
5、耕作边际(margin of cultivation): 精耕边际:在优等地上加深耕作集约度所应有 的界限。 粗耕边际:在劣等土地或边际土地上所进行的 粗放耕作,亦有一种限度。
土地肥沃度不同与生产成本之变化表
土地等级
耕作费用 (元) 10 总收获量 (公斤) 10.0 边际报酬 (公斤) 10.0 边际成本 ( 元) 1.000 平均成本 ( 元) 1.000
二 、土地报酬三阶段分析
重要概念:
1 、总产量TP (total production) 2 、平均产量AP (average production) AP=TP/X X:变量资源的投入量
3 、边际产量MP (marginal production) 每增加一单位变量资源所能增加总产量的数量。 MP=△TP/△X
分析结论:
1、在第一阶段,每投入一单位变量资源都能使产量
急剧增加,使总报酬、平均报酬递增,由于投入的变
量资源与固定资源(土地)在配合上数量的不足,影响
了生产潜力的充分发挥,故在变量资源充裕条件下, 应追加投资。
分析结论:
2、在第二阶段,虽然边际报酬和平均报酬同 时递减,但总产量却不断上升,投资对生产没 有妨碍,故合理利用土地和投入变量资源的 适应范围应在此阶段。
一、 规模经济
1、规模经济 指土地使用者和生产经营
者按照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可能获得 的经济利益。
2、土地规模经济
土地规模的扩大所能获得的经济利益。 表现为伴随土地经营规模扩大单位产品
平均成本的不断降低。
一、 规模经济 3、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 :
1)、内部规模经济:企业经营实体规模扩大而 在企业内部产生的效益。 它来源于固定生产要素的不可分性(从财务上 看,表现为固定成本不可分割造成的分摊成本 的降低),各生产要素间相互联系的不可分性 和平均交易成本的降低。 2)、外部规模经济:各经营企业之间因规模变 化而互相影响产生的效益。包括外部企业规模 变化、市场规模变化带来的效益。
二、农地适度规模经营
3)农用地适度经营规模评价指标
产出评价指标类:产量、(净)产值、纯收入等
商品生产评价指标类:商品量、商品率、销售额等 劳动生产率评价指标类:人均年产量(值)、人均 年净产值、人均年纯收入等 土地生产率评价指标类:资金产值率、资金利润率、 成本产值率、成本利润率等
生态效益评价指标类:土地肥力、自然资源利用效 率等
小规模 中规模
0.38—0.77 〈0.38公顷 户数(户) 土地生产率(元/公顷) 劳动生产率(元/人•年) 单位费用产出(元) 粮食商品率(%) 人均纯收入(元) 20 3341 788.62 3.43 39 298.19 公顷 69 3352 1185.40 2.88 43 320.11
大规模
0.917
1.818 1.290 1.282 1.492
下等地
三、 土地受容力
1、土地受容力(land capacity):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 条件下,土地资源与其它生产资源最佳配合比例所能 受容的其它变量资源的数量。 2、土地生产效率(production efficiency):指土地资 源与其它生产资源配合至最佳比例时,所获报酬与所 费成本的比例。
6、生产弹性:指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的比例关系
MP/AP=(△TP/△X)/(TP/X)=(△TP/TP)×
(X/△X)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资源利用…
二、 土地报酬三阶段分析
P
T
N
TPP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I‘
M D MPP APP R
0
I
Q
X
土地报酬三阶段曲线图
三、 土地报酬三阶段分析
协调程度,决定了土地报酬(收益)和生
产力,即土地利用和各变量资源利用效果
的大小。
讨论:资源利用和配合的最适度点究竟应
在第二阶段的哪一点?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资源利用…
第二节 土地集约经营
土地集约经营:在土地上合理增加物质 与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 式。
一. 集约度
三、 土地报酬三阶段分析
2、第二阶段 从Q点至R点
总产量(曲线):由N点递增至最高点T,生产弹性由1逐渐 降至为0; 边际产量(曲线):由D点递减至R点为0; 平均产量(曲线):由最高点D开始递减.
三、 土地报酬三阶段分析
3、第三阶段 R点以后
总产量(曲线):由最高点T递减,生产弹性为负数; 边际产量(曲线):由0变为负数; 平均产量(曲线):继续下降.
二. 集约经营
三. 土地受容力 四.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一、 集约度
集约度(the degree of intensity):每单位面积 上所投劳动和资本的多少。 用公式表示:I=(A+K+Z)/F I: 经营集约度; A: 工资费用; K: 资本消耗; Z: 经营资本所需支付的利息; F: 用地面积

一、 规模经济 4、外部规模不经济(external diseconomics ):
指经营规模的扩大也可能会引起招工困难、 动力不足、交通运输紧张、地价猛涨、环境污 染等,从而导致企业经营收益的减少。
一、 规模经济
5、集聚经济—空间意义上的规模经济

1、集聚经济它是将生产经营活动集中在某一地点 所得到的空间意义上的规模经济。 2、产生集聚经济的主要原因:规模扩大中大数规 则的作用;劳动力供给的互补性和生产的互补性; 企业间交通、通讯费用的节约;消费的多样性;公 共产品的存在。
二 、土地报酬三阶段分析
重要概念:
4 、报酬R (return ):生产中某项变动要素的生产力
5、 土地报酬LR (land return)指土地的产出与土地投入的 对比关系,即在一定技术条件和投入水平下,一定面积 土地上所获得的收入。

土地肥力 :是指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是土地 的自然属性。
0.77—1.54 公顷 10 2866 1347.00 2.77 47 371.2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