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三节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
三节土地资源利用和Hale Waihona Puke 护一、土地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现状
1、全球土地资源概况:
类型 自然条件较好土地 自然条件恶劣土地
其中:永久冰盖地 沙漠、干旱地
岩石、沼泽、严寒地
合计
面积 75.20 74.80 24.20 18.60 32.00 150.00
占总土地面积% 50.2 49.8 16.1 12.4 21.3 100.0
水土流失 :
– 指地表土壤及母质受外力作用所发生的各种破坏、移动 和堆积过程以及水分损失。
– 水土流失往往发生于土质疏松的丘陵山区或坡地 – 在植被破坏、利用不当或耕作不合理的情况下水土流失
严重 – 土地资源破坏必然带来的后果
中国近年水土流失面积和治理面积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500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5.6%。农田 面积的三分之一存在明显的水土流失。
平方公里。
据监测,我国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甘 肃、河北、宁夏、陕西、山西等18个省区的471个县、旗。监测结果显 示,沙化土地在我国30个省区市均有分布,其中新疆、内蒙古、西藏、 青海、甘肃、河北、陕西、宁夏、四川、山东10个省(区)占全国沙化 土地总面积的97%。与1994年第一次沙化土地普查相比,沙化土地面积 大的省主要有内蒙古、辽宁、黑龙江、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山东, 共扩展2.29万平方公里。
土地荒漠化 :
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土质恶化,有机物质 下降,从而造成表面沙化或板结而成为不毛之地,包括沙漠和戈壁。根 据地表形态特征和物质构成,荒漠化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 渍化、冻融及石漠化。
国家林业局第二次全国荒漠化、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截至1999年, 我国共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9%。1995 至1999年,5年净增荒漠化土地5.20万平方公里,年均增长1.04万平方 公里。1995至1999年,5年沙化土地净增17180平方公里,年均增加3436
水土流失面积集中、程度重的地区是黄河中游和长江上游。黄河 中游水土流失面积为4300万公顷,占该区总面积的72%。长江上游水 土流失面积为3500万公顷,占该区总面积的35%
年份
1982 1990 1993 1995 2004
流失面积(万平方千米)
121 136 179 163 165
治理面积(万平方千米)
44.4 53.0 59.0 66.9 90.0
土地侵蚀的类型
土壤盐渍化
土壤盐渍化是一个世界性的资源问题和生态问题。据统计, 全球有各种盐渍土约9.5亿公顷,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0%,广泛 分布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且,由于土壤的次生盐渍化, 全球盐渍化面积还在迅速增加。土壤盐渍化的发展,带来了严 重的经济损失和生态危害。来自世界粮农组织和教科文组织的 统计表明,全世界灌溉土地约有一半不同程度遭受盐渍化危害, 每年约有1000万公顷土地因土壤的次生盐渍化而废弃。盐渍化 造成的土地荒漠化,仅次于沙漠化和水土流失(风蚀和水蚀), 成为荒漠化第三大成因和表现形式。
新疆是中国的荒漠化大区,也是中国最大的盐土区,盐渍 土面积1100万公顷,约占全国盐渍土面积的1/3和新疆土地面 积的6.6%,现有耕地1/3次生盐渍化,成为农业低产的主要因 素之一。由于新疆地处内陆封闭环境,丰富的盐物质在区内循 环,土壤残余积盐和现代积盐过程都十分强烈,并通过土壤灌 溉,导致次生盐渍化的迅速发展。由于盐渍土面积大、种类多, 新疆也被一些外国学者称为“世界盐渍土博物馆”。
图1.1.7 中国土地资源的破坏和保护
土地污染
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三废”物质直接或通 过大气、水体和生物间接地向土壤系统排放,破坏了土壤系统 原来的平衡,进而产生污染。
受污染了的土地通过生物的新陈代谢,或以植物的果实、根、 茎和叶给动物提供食物的途径向环境输出污染物形成二次污染。
南京附近地区抽取了93个土壤样品,除了银污染稍轻外,锌、 铬等6种重金属污染都很严重,其中汞超过国家二级标准。江心 洲、八卦洲的土壤则是镉污染严重,而在两地种植的产品中则 发现镉、铅金属污染严重。建议不能再种植大米、蔬菜果品等 农产品,应该以生态建设为主,可种植一些观赏性植物,而像 秦淮河流域,则不太适合继续种植大米等农产品
世界一些国家灌溉土地盐碱化情况 (根据1987 年资料,Sandra Postel ,1999 )
国家 受盐害的灌溉面积
(百万公顷)
印度
7.0
中国
6.7
巴基斯坦
4.2
美国
4.2
乌兹别克
2.4
伊朗
1.7
埃及
0.9
小计
28.1
世界总计
47.7
占总灌溉面积的%
17 15 26 23 60 30 33 21 21
全球土地条件分类面积比例(106km2)
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3、土地资源的利用特征
地力衰退 :
– 全球土壤养分不足的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3%。 – 据普查,全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平均低于1.5%,其中1万
公顷农田有机质含量不足0.7%。59.1%的土地缺磷, 22.9%的缺钾,60%以上的缺锌、锰等微量元素。中低 产田比例由原来三分之二增加到五分之四。目前遭受工 业"三废"和城市垃圾危害的农田达667万公顷。农药、 化肥和农用地膜等化学物质的污染己影响农业生态环境 质量。
– 自然的原生盐渍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稀少,而蒸发强烈,土壤地下水中的盐分随 水蒸发逐渐富集于地表而形成的。
– 人为的次生盐渍化:
由于大面积土地利用中灌溉制度与方式等的失误而造成。
据有关数据,全世界灌溉耕地约有近2亿公顷,而每年平均有12万 公顷由于次生盐渍化而丧失其生产能力。
灌溉农业的发展和集约化引起一系列的负面的环境效应,其中沼 泽化和盐碱化这两项所谓的“双重威胁”,对作物生产的危害最为严 重。在天然排水能力有限的地区过量灌水造成土地的沼泽化,由于植 物自土壤中吸收淡水,并自土壤表层蒸散,将土壤剖面上、灌溉水和 地下水中的可溶盐分留在土壤中,随之而来的即是土壤的盐碱化。根 据报告(FAO,1990 )这一“双重威胁”使世界上24%的灌溉面积丧失 了生产能力,特别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世界粮农组织估计约有 2000-3000 万公顷的灌溉土地受到盐碱的严重危害,还有6000-8000 万公顷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表1 中数据指出半干旱和干旱地区一些 灌溉发展迅速的国家都广泛存在土壤盐碱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