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对青岛胶州湾隧道一些工程地质问题的看法及建议
对青岛胶州湾隧道一些工程地质问题的看法及建议
① 风化裂隙水:赋存于岩体的风化壳中,为潜 水。由于风化裂隙在整个岩体表部分布较均匀,因此 其裂隙水分布也较均匀, 具有水力联系较好的统一 水面。 已开挖部分风化壳很薄,所以含水量很少。 风 化裂隙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补给,其水位、水量随季 节变化很大, 且与地形、 岩石风化破碎程度关系密 切。
② 构造裂隙水:构造裂隙水只有呈带状富水的 脉状裂隙水及节理裂隙水,赋存于断裂破碎带(包括 剪切劈理构造带)中,岩体接触挤压破碎带和少量破 碎脉岩中,具有潜水和承压水两重性。由于断裂多为 压扭性或张扭性, 结构面多呈闭合状态, 储水空间 小,断裂间连通性差,因此富水性差,节理裂隙水更 少。 在岩体接触挤压破碎带中,由于强烈风化,被大 量粘土填充,富水性也差。
修 改 稿 返 回 日 期 :2008-03-31 作者简介: 魏江川(1963-),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工程地质及工程监理工作,Email:Zjbtunnel@.
22 第 45 卷第 6 期(总第 323 期) 2008 年 12 月出版
Vol . 45 , No . 6 , Total . No . 323 Dec . 2008
Vol . 45 , No . 6 , Total . No . 323 Dec . 2008
现代隧道技术
MODERN TU NNELLING TECHNOLOGY
对青岛胶州湾隧道一些工程地质问题的看法及建议
2) 充水途径:构造断裂带、岩体接触挤压破碎 带及紧邻这些构造带的节理裂隙, 是地下水进入隧 道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因本地区构造的压扭性、张扭 性特点,破裂面呈闭合状态,涌水多呈雨状滴水。
后期热液蚀变现象,具绿泥石、绿帘石化,呈岩株状 或岩基状产出,形成时期较早,被后期正长(花岗)斑 岩脉、闪长玢岩脉侵入。在与正长(花岗)斑岩接触的 内接触带,绿泥石、绿帘石化较强烈,且接触破碎带 呈不规则的港湾状等形式, 岩石破碎, 节理裂隙发 育,易风化。 属燕山晚期中—深层侵入岩。
(2) 正长(花岗)斑岩:肉红色,主要矿物成分为 石英、正长石及少量斜长石、黑云母等,具粗晶结构、 似斑状结构,斑晶为正长石。与樱红色花岗岩接触的 内接触带有较明显冷凝分带现象, 亦有轻微同化混 染现象,颜色较浅,结晶颗粒变细,呈细晶—隐晶质 斑状结构,斑晶为正长石,此外节理裂隙很发育,易 风化。 属中—浅层侵入岩。
3 海域段工程地质问题
3.1 地质构造问题 (1) 地质构造主体格局:是在花岗岩地区常见
的棋盘格子构造,或称为菱形格子构造,目前发现可
能有两期高角度的 X 型共轭剪切断裂。 晚期是由一系列的 NE 向和 NW 向高角度的 X
型共轭剪切断裂构成: ① 从卫星图片上可以清晰的看到,其中 NE 向
一些特别发育的、 规模较大的断裂控制了海岸线的 展布;NW 向一些特别发育、规模 较大的断 裂(如 F3 断裂) 形成了诸多海湾, 次级断裂控制了海湾的轮 廓。
胶州湾隧道是我国目前在建的第二条跨海隧 道,隧道部分设有两条主隧道和一条服务隧道,以及 各项运营管理设施,并预留市政管线敷设通道。隧道 总长 6 170 m,其中跨 越 海 域 段 约 3 950 m,是 一 条 以城市道路功能为主兼有公路功能的城市快速道路 隧道,为双向六车道。 主隧道断面为椭圆形,内净空 高 8.128 m,宽 14.426 m。 隧道开挖断面大,最大开 挖 断 面 : 高 13.185 m, 宽 16.426 m。 工 程 总 投 资 32.98 亿元,计划工期 48 个月。
陆域段风化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彼此连通,相 互联系, 整个混合水位水头高度变化与地形变化趋 势大体一致。
(2) 隧道充水条件 1) 充水水源: ①地下水为隧道的直接充水水 源 ;②大 气 降 水 是 地 下 水 的 主 要 补 给 来 源 ,为 隧 道 的 间接充水水源。③地表水体为间接充水水源,如后岔 湾村南头的沟溪和水井、海水。
隧道进口团岛端尚未开工;出口薛家岛端暗挖 施工约 1 435 m 后进入海域段, 目前在陆域段内掘 进,预计五月下旬经斜井进入海域段施工。
2 隧道已开挖部分工程地质
2.1 围岩岩性 目前所揭露的岩石主要为花岗岩、正长(花岗)
斑岩、闪长玢岩,另有很少的辉绿岩出露,全为火成 侵入岩体(脉)。
(1) 花岗岩:樱红 色,主要矿物 成分为石英 、正 长石、斜长石及黑云母,粗晶结构,块状构造。岩石有
(注 :在 滨 海 、海 域 段 :①滨 海 基 岩 裂 隙 水 既 接 受 低 山 丘 陵基岩裂隙水的侧向补给,也可接受海水补给,地下水运动 缓 慢 ;②海 域 基 岩 裂 隙 水 接 受 海 水 垂 直 补 给 ,地 下 水 在 自 然 状态下基本不运动。 )
第 45 卷第 6 期(总第 323 期) 2008 年 12 月出版 23
(2) 岩石构造:不具沉积构造(即成层构造),与 其它岩体呈侵入接触关系,未见风化剥蚀夷平面。
(3) 产状:与围岩呈脉状侵入接触,其外接触挤 压带岩石破碎。
综上所述,该岩石属超浅层侵入的次火山岩。
2.3 地质构造
(1) 断裂构造:具旋扭性质,走向呈 NW-SE,倾 角陡(60°~70°),厚度 0.5 m,内有扁 圆形断层角 砾, 弧形岩片,可见擦痕构造,紧闭、透水性差,但渗水。
在设计图 FK5+925~FK5+475 段围岩中描述 有 火山角砾晶屑凝灰岩,通过长期认真观察,认为应是 闪长玢岩(岩石特征前已述及),理由如下:
(1) 岩石结构:岩 石中所见其 它岩石(花岗 岩) 碎块均为捕虏体,粒径几十米到 2 mm,形状大小各 异,分布不均,无分选性;捕虏体与围岩有同化混染 现象,围岩可见铁锈晕圈;而捕虏体表现颜色变浅, 裂隙中有闪长玢岩细脉。 在岩石中未见火山弹,其 “基质”,即闪长玢岩具隐晶质斑状结构、微细晶斑状 结构,有完整的自形程度好的斜长石斑晶。强风化后 由青灰色变为浅灰色极像晶屑凝灰岩。
摘 要 青岛胶州湾隧道海域段水下地质勘察极为困难,工程地质情况众说纷纭。部分人认为,湾口一带因存在
湾口断裂、片麻岩、火山构造等地质条件,其岩性和地质构造复杂程度、水文地质条件之差、安全系数之低位居目前
世界上现有海底隧道之首,引起了社会和建设者的广泛关注。 为此,作者通过陆域段的施工实际及对相关资料分析,
现代隧道技术
MODERN TU NNELLING TECHNOLOGY
对青岛胶州湾隧道一些工程地质问题的法及建议文 章 编 号 :1009-6582(2008)06-0022-06
对青岛胶州湾隧道一些工程地质问题的看法及建议
魏江川
翟学东
(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成都 610031) (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洛阳 453000)
(2) 高角度剪切 劈理构造带 :也被称为节 理密 集 带 ,走 向 呈 NW-SE 或 NE-SW,倾 角 60°~80°;由 一系列密集的、彼此平行的、间距<5 mm 的劈理构 造组成,厚 0.2~1.0 m,渗水。
(3) 高角度的压 扭、张扭、旋扭 性结构面:倾 角 60°~80°,厚度<10 cm,内为断层泥,延伸>16 m,不 透水。
对青岛胶州湾隧道一些工程地质问题的看法及建议
现代隧道技术
MODERN TUN NELLING TECHNOLOGY
异常发育,易风化。 属超浅层侵入岩——次火山岩。 另该岩体内偶有长英质岩脉(厚 2~20 cm)侵入。
此外可能有少量辉绿岩脉侵入体, 呈隐晶质结 构,矿物成分肉眼无法辨认。 2.2 对“火山角砾晶屑凝灰岩”的质疑
(3) 闪长玢岩:青 灰色,具斑状 结构,斑晶为 斜 长 石 ,晶 径 1~2 mm;基 质 呈 隐 晶 质 或 微 细 晶 结 构 , 矿物成分肉眼无法识别。 呈脉状产出,厚度 0.5 m 到 十几米不等,穿插充填于花岗岩和正长(花岗)斑岩 中。 当脉体较细小时,围岩无明显不良地质现象;当 脉体粗大时,其内可见花岗岩及正长(花岗)斑岩捕 虏体,有接触挤压破碎带产生。与其接触的花岗岩及 正长(花岗)斑岩体内有 20~50 cm 的破碎带;在其内 接触破碎带常见 50~80 cm 宽的铁锈晕圈,节理裂隙
(3) 岩性:闪长玢岩因其矿物颗粒较细小,呈隐 晶质或微细晶结构,岩石坚硬致密,所以抗风化能力 较花岗岩、正长(花岗)斑岩强。 2.5 水文地质
(1) 地下水类型
隧道通过地段为岩浆岩体, 因此地下水类型单 一,主要为裂隙水。 本地区地下水的富水特征,就是 富集于断裂破碎带内及其临近的节理裂隙和岩体接 触破碎带中。 按裂隙成因可细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对隧道的地质断裂、火山口构造、透水性等地质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了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充分论证和评
估存在的地质问题、增设超前支护及预注浆、配备足够的抽排水设施、二次衬砌紧跟等建议。
关键词 地质构造 湾口断裂 侵入岩 风化剪裂岩
中 图 分 类 号 :U451.1+1
文 献 标 识 码 :A
1 工程概况
(3) 涌水特征 ① 由于导水构造(各种断裂、裂隙)呈闭合状 态,渗透性差,涌水量小,泥沙含量也很少,涌水清 澈、透明。 ② 涌水量与降雨(量)的关系:因工作时间短, 目前隧道处于陆域段, 对隧道涌水量与季节变化的 关系不能作出充分的说明。 目前隧道涌水量小,各 隧道涌水量估计为 3~5 t/d 左右。 (4) 地下水的侵蚀性 薛 家 岛 距 海 边 300 m 外 的 丘 陵 地 区 地 下 水 对 混凝土和混凝土中的钢筋无侵蚀性, 对钢结构具弱 腐蚀性。 海域及距海较近处的地下水的化学成份与 海水成分相似,在 III 类围岩环境下,对混凝土具中 等结晶分解复合类侵蚀和弱结晶类侵蚀, 对钢结构 具中等腐蚀性, 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弱腐 蚀性;在Ⅱ类围岩环境下,海水对混凝土具强结晶分 解复合类侵蚀和中等结晶类侵蚀, 对钢结构具中等 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有弱腐蚀性。 因此, 本隧道进行了专项耐久性设计。 2.6 岩体结构与围岩稳定性 隧道开挖所揭示的岩体结构有:散体结构,碎裂 结构、镶嵌结构、块状结构。 各种岩体结构与围岩稳 定性、围岩级别的关系如下: (1) 散 体 结 构 : 分 布 于 强—全 风 化 带 和 部 分 中—弱风化带内, 以及各种中—强风化的构造裂隙 带内,围岩稳定性极差,易坍塌,属 V 级围岩。 (2) 碎裂结构:分布于中—弱风化带内,以及各 种中—弱风化的构造裂隙带内, 如地下水浸染岩石 带。 围岩稳定性差,易掉块、坍塌,属 IV、V 级围岩。 (3) 镶嵌结构:分 布于微风化 带内,偶有掉 块, 稳定性一般,属 II、III 级围岩。 (4) 块状结构:分 布于微风化 带内,稳定性 好, 但很少,偶尔在服务隧道可见,属 II 级围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