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
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我军将士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侵略者遭到可耻的残败。
边听边想
五、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
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
5、卢沟桥烽火
日寇蚕食,欲占交通要道
1937年7月7日深夜 蓄上 猝不及防 主动出击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是教师上课的依据,是教师课堂的体现,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4、指名学生说出卢沟桥事变的原因
5、出示示意图,分析卢沟桥的战略位置,揭示事变原因。(多媒体显示卢沟桥事变示意图)
带问题自读课文。
①“开火车”读。
②指名读。
③齐读。
④去掉拼音读。
通过看地图、朗读,能说出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
能指出人体中“咽喉”的位置。
本文中把什么比作“咽喉”?为什么这样比?
看地图读出卢沟桥地理位置的重要。
听歌曲,并从中感受情感。
提问:比如“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
揭题质疑
二、初读指导
1. 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
2.检查自学情况。
(1)黑板出示下列词浯:
日 寇 硝烟 哭爹喊娘
魔爪 咽喉 挑衅
控制 号召
3.播放《卢沟桥之歌》
同学们,苍凉悲壮的歌声戛然而止,然而,我们心中苍凉悲壮的情怀依然激荡,一声炮响,举世皆惊。从此,中华民族开始了艰苦卓越的抗日战争,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昨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风雨沧桑,翻开了那段不堪回首的篇章。通过昨天的学习,你知道了这次事变真正的原因了吗?
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说出读懂了什么?
4、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在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朗读第2、3自然段,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
总结交流:
1937年7月7日深夜
第二天凌晨
当天晚上
敌军 我军
人仰马翻 同仇敌忾
狼狈举、冒读出“震耳欲聋”、“吼叫”、“疯狂”及联系电视、电影、书报来说出日寇的残暴。
重点难点
通过 “卢沟桥事变”的史实,学生能说出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材料
1、相关歌曲
2、抗战相关资料
3、多媒体课件
教学产出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内容
一、导入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
2。揭题质疑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重读“迅速”、“成群结队”、“夜以继日”、“纷纷”、“大批”
质疑①序幕:本指多幕剧第一幕前的一场戏,用以介绍剧中的主要故事。
(2)我们可以说逐步怎样?
(逐步提高,逐步开展工作)
(3)用“逐步”说一句完整的话
讨论
交流
感悟
守军的英雄气概。
四、总结全文
卢沟桥事变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历史和剧情发生的原因。
钟鸣镇中心学校
课堂教学设计表
小学设计人/执教人
课 题
5卢沟桥烽火
教 材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实施课时
两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会读生字,能用生字组词。
2、通过 “卢沟桥事变”的史实,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能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突破阅读障碍
三、师生共同学习,感悟文本。
学习第二段:指导朗读第2、3自然段,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指名读评议,齐读。
小结: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
浏览2—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表示时间关系的词句和描写敌我双方举动的关键词语,然后就其中一个时间段里的战事情况进行小组讨论,把讨论的结果填在发下来的表格里。同时,思考并交流你在学习过程中还能体会出什么?
通过“同仇敌忾”、“冒着炮火”来读出我国守军不畏强敌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交流。
①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
指名读,说出形势之危急。
②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朗读:“天津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连用三个“!”?
③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自由读,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