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章 DEM数据获取方法

第3章 DEM数据获取方法

值沿等高线采集高程点。平坦地区不宜使用。
2.规则格网采样:通过规定X和Y轴方向的间距
来形成平面格网,在立体模型上量测这些格网 点的高程值。 规则格网采样能确保所采集数据的平面坐标具 有规则的格网形式。
3.剖面法采样:数据采样时将X或Y轴之一固定,
沿一个方向即剖面方向上对高程进行采集。
速度较快,精度比规则格网的要低。
用的不同而不同。 结构(或分布)的类别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和标准, 实际采样时相互之间很多时候是重叠的。
2.数据的密度
数据密度是指采样数据密集程度,与研究区 域的地貌类型和地形复杂程度相关。用于刻 画地形形态所必需的最少的数据点。
表示方法:相邻两点之间的距离、单元面积内 的点数、截止频率、单位线段上的点数等。
扫描与矢量化:黑色或彩色扫描,扫描参数根 据图件信息量、线划密度、质量等因素调节, 一般分辨率不小于300dpi。扫描后进行矢量化。
数据分层:主要用于DEM的层有地形信息层、 水系层、推测区域、辅助高程层、公里网层等。
2.摄影测量数据采集方法 1)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利用在不同地方获取
的具有一定重叠度的同一景物的两张影像,在 室内建立立体模型,对其进行三维量测。
航天遥感:从相片上获取的高程数据精度低,只是获 取大范围小比例尺数据的有效方法(SPOT上的立体 扫描仪)。近年来出现的高分辨率图像(IKONOS)、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机载激光扫描仪等新型 传感器能获取高精度高分辨率的DEM。
应用影像数据作为DEM数据源时要注意以下 几个特点: 遥感影像的几何畸变; 遥感数据的增强处理,用于扩大不同地物影像 的灰度差; 遥感影像数据的空间分辨率;
采样距离:相邻两采样点之间的距离,也称采 样间隔。
采样距离为20米—表示规则格网分布的采样 数据
每平方米500点—描述随机分布的采样数据
单位线段上的点数,每米2点—描述数据分 布是沿等高线或特征线等线状分布采样点
3.数据的精度
数据点精度指数据点本身所具有的精确度,是数据 获取过程中各种不同类型误差的综合反映。
遥感影像数据的解译和判读;
LIDAR(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LIDAR
3.地面测量数据 GPS 、全站仪、经纬仪等与计算机在野外观测获取地面点数
据,处理变换后建成数字高程模型。一般用于大比例尺的 地形测图和地形建模。如公路铁路勘测设计、房屋建筑、 场地平整、矿山、水利等对高程精度要求较高的工程项目。
坡度是地形形态最为重要的因子
5 . 地貌单元类型
(1)对地貌类型的划分
地貌学:根据地貌成因分为:黄土地貌、风成地貌、喀斯特 地貌、丹霞地貌等
地理学:按高程:平原、丘陵、低山、高山、极高山等
测绘学:根据地表坡度和高差,并以此确定地形图等高距。
不同的地貌类型划分对DEM数据采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如黄土地貌破碎,要分布较多的采样点,而平原地区高 程数据的精度要求比较高(对坡向、流域网络影响比其 他地区要大)。
2.几何学观点:DEM表面通过不同的几何结构来
表示,这些结构按其自身的性质可分为规则和 不规则两种形式。
规则结构据其在空间表现可分为:
• 一维结构:对应的采样方法为剖面法或等高线 法。
• 二维结构:通常为正方形或矩形、等边三角形、 六边形或其他规则几何图形。
不规则结构:不规则三角形或多边形。
局部拟合:利用邻近的数据点估计未知点的值,能反映局部特征。
5)等值线插值法
3.3.3DEM数据采集方法
1.地形图数据采集方法 地形图数字化是一种DEM数据获取的最基本
方法。 1)手扶跟踪数字化 步骤: 定参考点(固定地图) 定控制点 跟踪采集(点方式、流方式)
2)扫描数字化/矢量化
扫描过程:将地形图从模拟状态(纸质地图)通过 扫描转换成灰度(彩色)的数字数据(影像),即 以像素信息方式存储地图信息。
2)摄影测量的信息获取方式 航空/航天摄影测量:飞行器上搭载摄影测量设
备(传感器),垂直摄影方式获得数据。 地面摄影测量:采用倾斜摄影或交向摄影方式
获取数据。
航摄底片
相机文件
扫描参数设置


控制点文件
影像扫描


相片定向参数
影像数据
内定向 绝对定向 相对定向

定向


建立立体模型

核线影像重采样
3.2.1基于不同观点的采样
1.统计学观点:DEM表面可以看作是点的特定集合 (采样空间)有随机采样和系统采样两种方法。 因此,对特定集合的研究可以转化为对采样数据 的研究。
随机采样:对各采样点以一定概率进行选择,各 点被选中的概率各不相同(若概率相同则为简单 随机采样)。
系统采样:也称规则采样,以预先设定的方式确 定采样点,各采样点被选取得概率为100%。
3)立体像对法
资料来源于张超主编的《地理信息系统教程》所配光盘
4)曲面拟合法
根据有限个离散点的高程,采用多项式或样条函数求得拟合公式, 再逐个计算各点的高程,得到拟合的DEM。可反映总的地势,但局部误 差较大。
可分为:
整体拟合:根据研究区域内所有采样点的观测值建立趋势面模型。特 点是不能反映内插区域内的局部特征。
小比例尺 1:100万
较高的综合程度,仅反映 编绘成图 地形的大致特征
3.1DEM的数据来源
2.影像
航空摄影测量:地形图测绘和更新的最有效、最主要 的手段,高精度大范围DEM生产最有价值的数据源。
数字摄影测量方法 这是DEM数据采集最常用的方 法之一。利用附有的自动记录装置(接口)的立体 测图仪或立体坐标仪、解析测图仪及数字摄影测量 系统,进行人工、半自动或全自动的量测来获取数 据。
3.野外测量数据采集方法
对于小范围的DEM其主要服务于工程设计,对 精度要求较高,采用野外测量(地形图数字 化精度不一定够,航测成本高)。
仪器:全站仪测量、平板测量、GPS测量、车 载GPS测量等。
全站仪是由电子测角、电子测距、电子计算 和数据存储单元等组成的三维坐标测量系统, 测量结果能自动显示,并能与外围设备交换 信息的多功能测量仪器。


对象量测
采 集
地形信息编辑
3)摄影测量数据采集重要注意的问题
断裂线:一些地形特征线、陡坎,人工或自然 建筑,如梯田、河流、冲沟、池塘等在地面 产生了转折或突变。
在采集过程中断裂线要给予不同的明确编码。
单断裂线:山脊线、山谷线、坡脚线等。
双断裂线:陡坎、陡坡,两条断裂线表示上、 下缘,成对出现。
3.3DEM数据采样策略与方法
3.3.1 采样数据的属性 采样:确定在何处需要量测点的过程,这个过程由三
个参数决定:点的分布、点的密度和点的精度。 1.采样数据的分布:由数据位置和结构来确定,指数
据点的分布形态。 位置由地理坐标系统中经纬度或格网坐标系统中坐
标决定。 结构(分布)的形式很多,因地形特征、设备、应
对已存在的各种分辨率的DEM数据,应用时要考 虑自身的研究目的以及DEM分辨率、存储格式、 数据精度和可信度等因素。
3.2 DEM数据采样
可信程度
原始地形采样点的分布和密度
DEM数据采样要求:深入了解地形表面结构 特征和地形复杂程度,正确选择地形特征点 和线,合理分布采样点。
4.渐进采样:随着地形复杂程度的变化合理的分布
采样点,在小区域内网格间距逐渐改变,采样也 由粗到精地逐渐进行。
渐进采样能解决规则格网采样方法中的数据冗余, 但在地表突变区域内仍有较高的冗余度。
5.选择性采样:根据地形特征进行选择性采样, 沿山脊线、山谷线、断裂线、离散特征点 (山顶点)等。
优点是只需以少量的点便能使其所代表的地面 具有足够的可信度。
注意两个问题:分辨率、颜色
矢量化过程:将得到的栅格图像转化为矢量数据。
具体方法:手动、半自动、全自动式
步骤:
扫描图件准备:图件、接图表、控制点、坐标系等
图件预处理:检查图面是否平整、图廓点与符号清 晰,量测图廓边长,检查变形情况,检查接边,等 高线连接情况等。
定向纠正与编辑:将地图数据由数字化仪坐标(扫 描文件坐标)转化为地理/地图坐标。若图面变形大, 逐格网进行纠正。坐标变化方式由仿射变换、双线 性变换、二次多项式等方法。坐标误差要小于10米。
• 特征线:山脊线、山谷线、断裂线(陡坎、海岸 线、水涯线等)--将特征点相连形成。
• 坡度变换点:在地形剖面上反映了地形的坡度变 化趋势—陡缓坡的变化。
• 方向变化点:在平面上刻划着地形特征线的走势 变化—正负坡的变化。
非特征要素:分布在各个地形单元上的点和线, 为满足采样点密度要求而加测的点和线,用于辅 助地形重建。
数字高程模型
第三章 DEM数据获取方法
3.1DEM的数据来源
1.地形图:地形图是地貌形态的传统表述方法,是 各种尺度DEM建立的主要数据源。
应用地形图作为DEM数据源时要注意以下几个特点: 地形图的现势性; 地形图存储介质; 地形图精度:地形图精度决定着地形图对实际地
形表达的可信度,与地形图比例尺、等高线密度 (由等高距表示)、成图方法有关。
选点采集 沿断面采集
3. 基于特征的采样观点(地形曲面的几何特征)
形态各异的地形表面通过具有特征意义的点和线划 分为一系列单一的地貌形态。点和线具有不同的 地形信息:
特征要素:地形特征点和特征线
• 特征点:山顶、洼地、鞍部、山脚点、山脊点、 山谷点等----不仅能表示出自己的高程信息,还能 给周围点更多的地形信息
采样数据精度与数据源、数据的采集方法和数据 采集的仪器密切相关。
野外测量、影像、地形图扫描的精度从高到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