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M数据获取方法解析
航空遥感影像数据作为DEM数 据源注意点
遥感影像的几何畸变 遥感数据的增强处理 遥感影像数据的空间分辨率 遥感影像数据的解译和判读
地面测量数据及其特征
测量仪器:全球定位系统(GPS)、全站仪、 电子平板或经纬仪/测距仪 测量要素:方向、距离和高差 (三维坐标x、y、 z) 用途:公路铁路勘测设计、房屋建筑、场地平 整、矿山、水利等对高程精度要求较高的工程 项目 缺点:工作量大,周期长、更新十分困难,费 用较高
空密度
高程数据点的密度,是影响数字高程模型质量的 主要因素。数据点太稀,则数字模型的精度差, 数据太密,则增加了数据点数,增加了处理工作 量以及不必要的存储。
数据的密度
数据点的密度有多种表示方式: 1.相邻两点之间的距离:通常采样间隔 以一个数字加单位组成(所有采样点距 离的平均值) 2.单位面积内点数 3.截止频率 4.单位线段上的点数
4.坡度可以表示地表的陡峭方向和大小
地貌单元类型
DEM数据采样除与地形的几何特征、复 杂度有关外,地貌类型也对采样数据点 的分布和精度有一定影响
行业地貌类型的划分标准
地貌学 黄土地貌、风成地貌、喀斯特地貌、丹 霞地貌 地理学 :平原、高原、丘陵、低山、高 山、极高山 测绘学 :地表坡度和高差
黄土地貌样点要多,而平原地貌精度要高
现存DEM数据
覆盖全国范围的1:100万、1:25万、1:5万 数字高程模型 七大江河重点防洪区的1:1万DEM 省级1:1万数字高程模型的建库工作也已 全面展开
第二节 DEM数据采样理论基础
准备知识
DEM重点应放在数据来源和输入质量的控 制上,而不实学习复杂的内插方法
DEM是实际地形表面的再现,其对地形 表达(数字化模拟)的可信程度,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原始地形采样点的分布和 密度
tan
Y
2
2
Y
R
x 1
Z01
P
Z10
T
(1,1)
O
(0,0)
(1,0)
又:
tan XR PO O Q PO O Q RO O tan sin 1
Q
y
2 S
ta Yn P S O O Q PO Q S O O O ta sn i2 n ta c n o 1 s
所以: ta2n Xta2n Yta2n
DEM数据的主要来源
地形图 摄影测量与遥感影像数据 地面测量 既有DEM数据
地形图数据及其特征
地形图现势性 现势性差,但物美价廉 地形图存储介质 温度,湿度等存放环境会使地形图图幅产生不 同程度的变形 地形图精度 地形图精度决定地形图比例尺、等高线密度 (由等高距表示)、成图方法有关
各种不同比例尺的比较
地形复杂度表达方法
常用的判别方法: 光谱频率法、分数维、地形曲率、相似 性、坡度 (李志林 )
坡度是地形复杂程度的最重要的因子?
1.通过坡度可以完整地形成地形曲面
2.坡度是地形曲面函数一阶微分的函数 (高程随距离变化的比率 ) ,坡度的变率 是地形曲面的二阶微分
3.区域DEM高程精度与平均坡度值之间 存在强相关
摄影测量数据采集方法
绝大部分的大比例尺图(1:5千、1:1万、 1:5万)的成图是采用摄影测量方法
立体像对法
资料来源于张超主编的《地理信息系统教程》所配光盘
两类数字摄影测量
全数字自动摄影测量方法:全数字摄影测量方 法采用规则格网采样,直接形成格网DEM,如 果与GPS自动空中三角测量系统集成,则可形 成内外业一体的高度自动化DEM数据采集技术 流程
手扶跟踪数字化操作
在数字化地图区域之外的三个角上分别 选取三个参照点 确定几个控制点并将其数字化 以点方式或流方式跟踪采集高程数据和 平面数据。
扫描矢量化
扫描过程:颜色(灰度值)和分辨率 (DPI) 矢量化过程 :栅格图像转换成矢量数据 (矢量化过程可分为手动式、半自动式 和全自动式(暂时还没有)三类 )
非特征要素是分布在各个地形单元上的 点和线,是为满足采样点密度要求而加 测的点,这些点线主要是用来辅助地形 重建(地形测图中的辅助等高线勾绘等)
地形的复杂程度
采样点多少要求 地形比较破碎,沟壑交错,这时宜多布 设一些采样点,以便能正确反映地形细 部变化特征 地形变化比较均匀平坦,则可在满足密 度要求的条件下,可适当减少采样点
方法:格网划分研究区(格网大小取决于应用精度 要求),计算各子区域内的等高线总长度,再根据 回归分析方法统计计算单位面积内等高线长度值与 坡度值之间的回归模型,然后将等高线长度值转换 成坡度值。
坡度的计算
Z11
tan X
Z10 Z11 Z00 Z01
2
2
X Z01 Z11 Z00 Z10
地形曲面几何特征
理论基础:地形表面可以划分成点和线 划分成一系列的单一几何表面 组成地形表面点和线可以分为两大类: 特征要素和非特征要素
特征要素包括地形特征点和特征线
特征点:山顶、洼地、鞍部、山脚点、山 脊点、山谷点等
特征线:山脊线、山谷线、各种断裂线 (陡坎、海岸线、水涯线等)
(实线为山脊线,虚线为山谷线,三角形表示山顶,小园 为鞍部,正方形为方向变化点和坡度变化点)
基于高程信息的不规则分布数 据粗差探测方法
第五节
DEM数据共享和利用
各个国家、地区和组织纷纷制定了相关领域的数据共享 原则和数据交换标准,我国也适时颁布了我国DEM数据 交换格式标准
我国DEM数据交换格式标准
DEMs数据体采取从北到南,从西到东的 顺序,并以ASCII码的方式存储。 文件头分两类数据:一类是基本的必须 的数据,一类是扩充的附加信息
美国USGS DEM特点
数据精度
采样数据精度与数据源、数据的采集方 法和数据采集的仪器密切相关的 数据源:野外测量>影像>地形图扫描 影像:摄影测量 >GPS
地形图无论是手扶跟踪数字化 还是地形图扫描的精度都是比较低的。
采样的布点遵循的原则
沿等高线采样 :地形复杂沿等高线跟踪 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 ;在平坦的地区,则 不宜沿等高线采样 规则格网采样 :规定X和Y轴方向的间距 来形成平面格网,量测这些格网点的高 程。 剖面法:而在剖面法中,只沿一个方向 即剖面方向上采样
趋势,表现为连续空间的渐变模型,可用以光 滑的曲面来描述 。 原理:某一采样点的观测值和趋势面计算值相 差较大时,该点可能含有粗差,因为它偏离了 整体变化趋势
某流域降水量的二次多项式趋势面
三维可视化粗差检测技术
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可有效的检测粗差点
基于坡度信息的规则格网分布 数据粗差探测技术
坡度差计算 通过相邻两个网格之间的坡度差确定衡 量坡度是否变化一致的阈值 怀疑一点 粗差剔除与数据点改正
如何确定数据点最佳密度?
一是用截止频率方法,对地形进行频谱分析, 地形谱中高频成分比较丰富时,即地形比较破 碎,坡度变化较大,则要求数据点较密;反之, 则对数据点要求较稀。
二是采用渐近采样法,即按一定间距采样时, 取二次曲线代表地面的曲线,用间隔中点的线 性内插值与二次曲线内插值的高程差异来判断 格网密度是否适当。
第三节 DEM数据采样策略与采样方法
在何处的点要 量测记录
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源的三大属性
点分布 (地理坐标系统中的经纬度或直 角坐标系统中的东北向坐标值 )
采样点的选取
●规则网格采样:按规则矩形网格进行采样, 可直接生成规则矩形格网的DEM数据。 ●渐进采样:根据地形使采样点合理分布, 即平坦地区采样点少,地形复杂区采样点多 ●沿等高线采样:主要用于山区采样。 ●选择采样(特征链状数据 ):根据地形特征 进行采样,如沿山脊线、山谷线等进行采集。 ●随机采样:随机分布采样点 ●混合采样。 注意:所有采集的数据都要按一定的
《DEM及地学分析》
第三章 DEM数据获取方法 第一节 DEM数据源特征
准备知识
数据点是建立数字地面模型的基础。
有了地面三维信息,就能根据这些已知信息 (X,Y,Z)来确定地面数字函数模型,内插出需 要的数据点。取得一种密集方形格网线结点处 高程值,就能绘制等高线。对于图形的数据获 取,则是记录坐标、属性、特征等。获取的原 始数据,还要进行预处理。
我国不同比例尺DEM特点
1:1万DEM:格网尺寸为12.5m × 12.5m 1:5万DEM :格网间距为25m ;平面坐 标系以1980西安坐标系为大地基准,投 影方式为高斯-克里格投影,以6度带分 带方式分带。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 程基准
我国不同比例尺DEM特点
全国1:25万DEM :格网尺寸为 100m×100m ;高斯-克吕格投影的数字 高程模型数据 全国1:100万DEM
剖面(Profile)
渐进采样:平坦的地区采样要相对较少, 地形复杂的地区要采样相对较多
选择性采样:根据地形特征进行选择性 的采样(方法并不常见 )
混合采样 :选择采样与规则格网采样相 结合或者是选择采样与渐进采样相结合 的采样方法 (数据的存储管理与应用较 复杂 )
DEM数据采集方法
地形图数据采集方法
注意:测量前要知道完整的地物编码系统
DEM数据采集技术的进展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数据采集方法
机载激光扫描数据采集
DEM数据采集方法的对比分析
第五节
DEM数据采集质量控制
DEM用户应把重点放在数据来源和输入质量控制上, 而不是学习复杂的内插方法
原始数据粗差检测与剔除
趋势面概念:地形表面变化符合一定的自然
常用的方法:测绘学中的坡度和高差 有等高线图的计算方法 无等高线图:航测
等高线图中平均坡度计算方法
arcthgl P
P为测区的面积,为测区等高线的长度,h为等高距
平均坡度在测区较大或等高距不相等误差大
解决途径:统计回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