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一、新课程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 化学实验对全面提
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
学习化学的兴趣, 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 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 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然而目前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 高考仍然是左右高中教学的指挥棒. 而在化学实验方面, 部分老师认为做与不做实验在高考中难以区分. 更有甚者认为, 只要学生做大量的实验题, 考试照样得高分. 这种情况导致教学工作者对于实验教学重视度不高, 化学实验教学被弱化.
新课程改革下实验教学内容编写的前瞻性与教师对教材实验理
解的滞后性之间存在矛盾现在高中新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
精神, 特别是对于化学实验的改革更是大刀阔斧, 主要体现为: (1)
强化了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 例如, 对于必修教材中实验安排顺序
的调整、化学实验在教学内容中比例的增加以及专门设置“化学实验”课程模块. (2) 新课标下的教材不再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 这
一变化的根本目的在于: 一是根据实验内容和各学校的不同条件, 尽量为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创设有利条件; 二是减少演示实验, 尽可能多做学生分组实验或学生探究实验. (3)实验的探究性和开放性得到了
强化. 相对于旧教材实验的验证性特点, 新课改中化学实验内容及内容的呈现形式都发生了突破性变化. 新教材实验突出针对性、开放
性、探究性等特点. 形式灵活多样, 内容丰富多彩. 在“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等栏目中都有所体现. (4) 实验更富于生活化和趣味化. 有效地开展实验教学, 有助于大大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加强对学生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然而这些变化没有引起广大教师的足够重视, 绝大多数教师对必修模块中的实验
内容, 仍沿袭以往模式———先演示再动手, 使学生没有机会自发思考去体验自主实验探究的过程. 单一的实验验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
弱化, 无法达成“三维课程目标”, 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成为一纸空谈, 有违教材编写的初衷.此外, 新教材将实验内容分散编排于
各单元内, 意在突出学科课程标准所强调的“科学探究”. 但是, 由于新教材中没有明确哪些实验是分组实验, 有些教师为了省事, 减少学生分组实验的次数或不进行学生分组实验, 这实际上削弱了实验
教学. 新教材提倡“边讲边实验”的方式, 寓教于学, 旨在让学生亲自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从而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二、实际操作层面存在的问题
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 能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强化科学探究意识, 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上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充分体现
出化学学科的特点. 目前, 个别学校存在让学生先看书上的实验过程, 然后教师用讲实验来代替做实验的现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硬
件建设的不断完善, 多媒体教学逐渐进入课堂, 部分教师将实验录像制成多媒体课件, 于是上实验课变成了机器演示, 学生看实验省时、
省力, 实验开出率大大降低. 使用多媒体虽然能够模拟实验, 扩大演示实验的效果, 再现实验, 但却淡化了实验教学, 因此不能用多媒体演示完全代替化学实验操作, 只能作为化学实验的补充和延伸. 化学实验是学生认识化学的重要方法, 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的重要过程. 学生的实验能力只有
在亲自动手操作中才能得到充分锻炼和体现.
对于以上问题解决策略如下:
1、加强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
旧教材的分组实验部分编写比较详细, 对于实验的名称、目的、用品、步骤、需要观察的现象、测量的数据以及记录的表格都有详尽的表述. 学生只要按部就班的操作, 即可得出科学结论. 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 对学生更多的是进行思维的培养与素质的提升, 因此新教材秉承“先动脑, 再动手, 手脑并用齐发展”的原则, 让学生必须通过自身头脑的思考以及身体力行的努力才能完成探究. 新
课程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 因而没有明确哪些实
验是分组实验, 也并未涉及对分组实验的要求. 这要求教师在备课时, 要明确教学目标, 将教材中的实验按其所适合的教学方式进行科学
分类. 例如, 可以按照实验的性质将实验分为演示实验(如验证性实验) 、探究性实验和基本操作技能性实验三大部分. 演示实验可以由教师演示或请学生演示, 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 探究性实验则需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到实验室或在教室内亲自动手
完成, 着重考查学生的整体实验设计能力. 基本操作技能性实验
比较少, 可以让学生到实验室分组进行操作, 更多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查.
2、加强学校实验室的配套建设与管理
很多学校进行扩招后, 导致现有的实验条件不足, 原有的教学设备难以满足常规课程的需要, 因此不可能同时在实验室上课.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是要求学校管理人员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实验教学, 增加对实验仪器、药品的资金投入, 满足常规实验教学的需要. 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对于每学期实验教学完成情况的检查, 不应仅停留在
表层, 而是要深入到关注实验本身———做了没有, 做了多少, 关注学生实验的动手情况. 同时, 学校可以制定相应的学科管理政策, 建立激励机制, 对每一学期化学实验教学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 监督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的实施, 真正做到让化学教师乐于开展实验教学, 学生乐于动手实验, 师生乐在其中.
3、进一步完善化学实验能力的考查形式
由于条件的限制, 目前高考对化学实验能力的考查还限于纸笔
测验. 这种考查形式限制了师生双方开展化学实验的积极性. 对此有专家提出, 应建立起能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实现全面发展的化学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从而使化学实验真正落到实处, 而不是成为考试的工具. 在评价主体上, 可以兼顾“他评”和“自我评价”; 在评价内容上, 加大对化学实验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考查. 此外, 在评价方法上有专家指出以“质性评价”为主, 将“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有机结合, 将“档案袋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相
结合, 建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全面、评价方式多样”的化学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