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天空之镜
-氯化钠
教学设计
第1课时天空之境---氯化钠
课题分析:本课题安排在酸碱相关内容之后,合乎学生接受知识的逻辑。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盐开始,介绍两类重要的盐—氯化钠和碳酸盐。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分两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先从生活常识着手,主要介绍食盐的性质、用途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根据分布情况提出得到粗盐的方法,利用之前学习的天然水的净化中,过滤的方法来具体操作,结合有关溶液的知识,对粗盐提纯的实验进行操作体验,向学生介绍分离混合物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及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从图片展示开始,介绍碳酸盐在生活中的用途,并以回忆二氧化碳制法的手法引入正题,以比较碳酸盐和酸、碱反应寻找规律得出复分解反应,比较自然。
学情分析:学生最早认识的盐是食盐,把盐等同于食盐是较常见的误解,在第十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从组成上知道了化学上的盐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认识盐的界定,能区分化学意义上的盐与生活中的盐;
(2)了解氯化钠的组成、性质及其用途;
(3)复习过滤操作的要点,学习蒸发操作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综合运用溶解、过滤、蒸发等操作对粗盐提纯的实验操作体验,掌握分离、提纯固体混合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和同学共同进行粗盐的提纯实验,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并增进同学间的友情,通过相关图片、视频展示,培养学生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认识氯化钠的用途;通过粗盐的提纯过程,掌握分离固体混合物的一般技能;学习归纳整理知识的方法。
时间分配:
课前回顾 3分、新课导入5分、自主学习5分、实验探究25分、巩固提高5分,小结2分,共计45分钟。
教学方法:讨论法、合作实验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三脚架、漏斗、玻璃棒、烧杯、蒸发皿、坩埚钳、酒精灯、量筒、钥匙、托盘天平、滤纸等。
教学过程
课前回顾:
找朋友,做8个“离子”的帽子(H+、Na+、Ca2+、NH
4+、OH-、Cl-、SO
4
2-、CO
3
2-),
请8名学生上台带上帽子找朋友,回顾酸、碱、盐定义。
新课导入:播放图片《青海--茶卡盐湖》,掌握常见的盐与酸碱盐中“盐”的关系。
自主学习:带着下列问题,阅读教材P72认识“氯化钠”... ...
1.氯化钠的组成是什么?
2.人体每天对氯化钠的摄入量大约是多少?对人体健康有着什么样的影响?
3.氯化钠有哪些重要的用途?
4.它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情况怎样?
【交流】
1.氯化钠,离子化合物。
化学式为NaCl,有咸味,重要的调味品,俗称食盐。
2.人体对食盐的需要量一般为每人每天3 g~5 g。
食盐是维持生命代谢,保证身体健康必不可少的物质之一,参与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维持人体内渗透压的平衡。
3.食盐的用途很广。
(1)医疗上:①配制生理盐水。
(0.9%的氯化钠溶液中的钠离子浓度跟人体内血浆中的钠离子浓度几乎相等,所以称为生理盐水。
)
②杀菌消毒。
(用盐水消毒和漱口防治口腔炎症,预防感冒等,因为浓的食盐溶液会使细胞内的水渗出,使蛋白质凝固,所以具有杀菌作用。
)(2)食品业:作调味品。
(用食盐腌渍蔬菜、鱼、肉、蛋等,使这些食品风味独特,还延长保质期)
(3)农业上:用10%-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
(4)交通上:消融积雪。
(将氯化钠撒在雪上,可使路面积雪消融,减少事故的发生。
)
(5)工业上:重要的化工原料制氢氧化钠、氯气、盐酸等。
4. 氯化钠的分布:大量存在于海水和天然盐湖中,可通过蒸发结晶海水或天然的盐湖或盐井水来制取氯化钠。
根据氯化钠的分布情况,通过视频《舌尖上的中国---自贡》介绍了我国四川省自贡市井盐文化,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平时课上接触这些文化机会比较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人类社会文化、教育、农业、军事、科技等各个领域发展的基本动力,特别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物质生活日益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就显得至关重要。
活动与探究:
【过渡】教师:正是因为从海水直接晒出的盐中含有大量的泥沙等杂质,所以我们通常把这样的盐称之为粗盐。
我们知道粗盐无论在工业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是不能够直接利用的,必须先将其中的杂质除去,得到精盐。
如何将粗盐转化为精盐?怎样除去粗盐中的不溶性杂质呢?同学们想不想亲自体验一下这一过程啊?
学生:想。
教师:这也是我们接下来的学习任务:P87活动与探究——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体验如何将粗盐变成精盐的。
下面小组分组讨论以下问题:(教师深入实验小组,了解情况,发现
问题,发现典型)
①通过观察、比较固体食盐与粗盐的外观,
你得出什么结果?
②要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得到精盐,可
采用什么方法?需要哪些步骤?
③每个步骤都需要哪些仪器和用品?
④每个步骤,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以上问题经小组讨论,然后分小组汇报。
)
小结:(投影)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操作步骤:
溶解过滤蒸发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肯定,并补充)
(投影)小结: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①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
②漏斗里的液面应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①过滤时玻璃棒要靠在有三层滤纸的一边;
②烧杯口要紧靠在玻璃棒上;
③漏斗的下端要紧靠在烧杯内壁,防止液滴飞溅。
(视频)蒸发操作图及注意事项。
教师: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吗?
(学生如果有则回答,如果没有,教师:好,下面就请大家分组进行实验,把实验中你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注意安全。
)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矫正并总结)
(学生基本做完之后)教师:你们在实验中遇到了哪些问题,解决了吗?(如果解决了,追问你是怎样解决的?)
(学生思考汇报)
教师:本次实验过程中主要用到了哪些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学生思考回答)过滤、蒸发。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评价补充)追问:同学们知道这两种方法适合分离什么样的混合物吗?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
教师:同学们,经过我们提取后的食盐是我们的食用盐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给予评价并补充说明:我们知道,从海水晒出的盐中除了含有泥沙等难溶性物质之外,还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等可溶性杂质,通过我们的实验过程只能除去难溶性杂质,可溶性杂质是不能除去的。
而我们食用的食盐是比较纯的,不光不含难溶性杂质,也基本不含可溶性杂质。
要想除去食盐中的可溶性杂质,得用化学方法,以后我们会学习更多的方法。
)
(小结)海水→粗盐→精盐→食用盐
教师:同学吗有没有注意到,在该实验过程中每一步都用到了玻璃棒,你能说出每一步中玻璃棒的作用吗?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计算精盐产率:实验中,小红和小明将3.6g粗盐溶解在10g的水中,蒸发后称量精盐的质量分别为2.8g和2.1g,请你根据公式计算出小红和小明实验中的精盐产率。
(如果还有剩余时间,补充问题:对于小红来说小明产率偏低的原因,对于小明来说小红产率偏高的原因?)
教师:播放视频---茶卡盐湖,同学们,这节课就要结束了。
回顾这节课,请谈谈你学到了什么?提高了哪些能力?你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教师:珍珠被称为人鱼的眼泪,如此美丽的珍珠是由什么构成的呢?且听下回分解... ...
板书设计:
天空之境-氯化钠
一、盐的定义:
二、氯化钠:俗名食盐化学式 NaCl
物理性质:白色固体,易溶于水,有咸味
三、氯化钠的用途:
四、氯化钠的分布:
五、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实验步骤:粗盐溶解
布置作业:1、收集常见的盐-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资料。
2、完成导学案上的作业。
教学反思:食盐是生活中最常见、人们最熟悉的盐,也是学生最早认识的盐,本课题一开始就在上一单元所学盐的概念的基础上,提醒学生注意这二者的区别,既有警示作用,也可以加深学生对盐类的概念,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还是弱点,在实际操作时还是不能熟练地进行蒸发操作,因此对溶解、过滤等操作技能还需要进行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