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摄影美学

摄影美学


黄色系统中:它既是幸福的审美指向,同时 又是绝望的审美指向(在西方“蓝色的音乐” 就是悲伤的音乐)。 再譬如:在我国民族传统戏剧中,色彩还被 赋予了不同的人物性格象征, 黑脸表意刚正,憨直; 白脸表意阴险,奸诈; 红脸表意忠诚,义气; 黄连表意勇猛,骠悍; 绿脸表意鲁莽,狭义; 蓝脸表意刚强,坚定; 金银脸表意神怪,莫测等。
《布鲁塞尔》 布列松 摄(1932年)
• 另一类是采取抽象的语言,而引起人们的 思索,颇有似是而非的印象。因此,这类 作品常常是在同一幅画面内有许多看似毫 不相关的形象并列存在,超越了真实的存 在,成为若干思绪闪念的留存。这种方法 称为影像合成法。如用蒙太奇手法、多次 曝光、多底叠放、正负像同画等技术、技 巧进行摄影艺术的布局,或成为象征意义, 或称为戏剧化手法,或成为压缩不同时空 的手段等。
(二)影调美
影调美是摄影艺术审美学中独有的形式 美的形态。它是由自然景物所受照明情况 与其反光率不同所反映的明暗差别的阶调, 在摄影画面中科学而准确地以不同消色形 式表现出来影调变化,从而形成的视觉美 感。它是科学技术与艺术处理共同展示出 的形式美。即或在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中 也会涉及有关影调的问题,但其影调美的 根据也是借鉴摄影艺术审美学中关于影调 美研究的成果。
• 作品内容的丰富多彩,主要是来自两个方 面:一是题材的多样性;一是作者审美情 趣的多样性。 • 题材是主题产生的根本和起点,题材的多 样性是内容丰富多彩的基础。 • 摄影家是影响主题产生和发展的因素,摄 影家情趣的多样性,是内容丰富多彩的条 件。
(三)、美的内容的形态 1 、摄影作品(第二审美客体)中反映自然 美的景观美 (1)对自然景观美的反映。 (2)对人文景观美的反映。 2 、摄影作品(第二审美客体)中反映社会 生活的艺术形象美 (1)摄影艺术形象的心灵美。 (2)摄影艺术形象的行为美。 (3)摄影艺术形象的伦理道德美。
(三)色彩美
色彩美是视觉感官所能感知的空间性美的形式 之一。彩色表达的含义更多的是物理性概念;而色 彩基本上是属于艺术性和审美性的范畴。色彩的概 念在摄影创作中则是一种艺术表现功能的表达。色 彩的审美表达十分明显,它能向人们传达出一定的 情感意味,传达着那些牵动人们情感的各种信息。
黑色:有黑暗,恐惧,抑郁的视觉心理受;同时另 有庄重,宁静的暗示。 灰色:有安详,抒情,质朴的视觉心理感受。 白色:有洁白,爽朗,坦诚的视觉心理感受。 红色:有诚挚,温暖,强烈的视觉心理感受;同时 另有恐怖,禁止的暗示。 橙色:有奔放,温和,快乐的视觉心理感受;同时 另有活泼,上进的暗示。 黄色:有辉煌,热情,喜悦的视觉心理感受。
在影调的变化中,从白色逐步过渡到黑色, 中间经历大范围灰色阶段,据有关资料介绍,人 眼的分辨能力可以区分600多级。所以黑白两极 的对比影调,具有强烈的视觉张力,容易带给审 美主体以强烈对比的审美心理感受;而灰色调是 最赋表现力的外形式,它从浅灰到深灰的变化, 可以使审美主体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带来各种 不同的审美心理对应,也就随着刺激的强弱,或 激动,或平和。因此,影调美是摄影艺术审美学 中形式美的重要形态。它不仅能如实地记录景物 自然的照明与反射性质,同时还能反映出审美主 体创作时的审美心境,通过曝光的技术控制,刻 意表达审美主体对客观事物的审美认识。
在人们审美过程中会自觉地将影调与画面内具体形象相联系, 也就必然地赋予各种影调不同的含义。如: 高调(又称明调):赋予纯洁、高尚、轻松等视觉——心理 感受; 低调(又称暗调):赋予深沉、凝重、悲恐等视觉——心理 感受; 对比调:赋予粗犷、开朗、鲜明、强烈等视觉——心理感受; 中间调:赋予柔和、谐调、温存、平和等视觉——心理感受。 同时影调美还体现为摄影作品的基调。所谓摄影作品的基调 和指作品中最基本、浓缩、代表内容本质的影调。它是以画 面内艺术形象所显示出来的,来影响审美主体心理印象最深 刻的一种总倾向和总感受。这种总感受无疑是审美者通过影 调美的外泄而同步产生,从而达到审美认同的审美补充的目 的。
(十一)超现实主义摄影
时间:1924年 代表人物:哈斯菲尔德、布列松 代表作品:《中国巨人猛醒》 《布鲁塞尔》 主张:把摄影家的艺术认识从逻辑观点和 理性中解放出来,变得更加随心所欲。
• 超现实主义摄影从作品上看分两大类。一 类,是利用写实倾向十分浓厚的具象形象 形式从事创作,犹如“比真实更真实”, 酷似纯自然的快速反应。这种方法被称为 直接摄影法。如卡蒂埃.布列松所拍摄的 《布鲁塞尔》就是一例
(一)、摄影作品的题材 摄影作品的题材,泛指摄影第一审美客体被 加工后的对象。即从自然美原型或社会美原 型中被摄影家提炼后表现在作品中的自然或 生活图景。题材是摄影作品中直接反映的对 象,它是摄影家对客观存在的第一审美客体 有所感受后,而进行表现的对象,是对有审 美意义的生活材料的升华。
(二)、摄影作品的主题
二、摄影作品中形式美的诸种形态 所谓摄影作品的形式美是具有一定自然 属性的,如色彩,线条,形状,影调(在自 然界中呈现为阶调),量感,质感,明确与 朦胧等都能引起人们视觉的审美注意。同时 这些自然属性的外观在排列时具有一定的规 律性和匀称,秩序也会引起人们视觉审美注 意。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摄影作品的形式美 是指景物,景像外部特征具有审美意义的外 表。
第三节 摄影美的形态
• 一、摄影作品中美的内容
• 摄影作品的内容是指摄影家按照一定的美学思想, 以视觉形象的方式反映到具体的摄影作品中社会 生活的图景,也就是指摄影作品所反映的客观现 实和摄影家对这些现实的理解与评价,最终以摄 影画面的内容是构成艺术形象 的一切因素的总和。通常题材和主题构成摄影作 品内容的基本元素。
(一)、形线美
凡是我们通过视觉感官所能感知的美的形态,都 是由一定线条(包括物与物,景与景的边缘线) 和形体结构组成的。直线,曲线,折线,各有不 同的心理对应特性。直线显得刚硬,曲线则显得 柔媚;长而曲的线条显得灵秀,短而粗的线条则 显得拙朴等。矩形显得庄重;圆形显得圆满,等 腰三角形显得稳定,倒三角形显得活跃,多边形 显得变化等。当这些由线与形所引起的心理对应, 一旦附着到具体的景或物之后,就会带来相应的 审美特征。
摄影作品的主题是作品的灵魂,它体现着摄影 家对待自然和生活的认识以及作者本人的审美情感 和审美评价,而成为作品的内容的主导审美因素和 核心。摄影作品的主题思想又不是绝对的抽象推理, 二是要依附可视的形象来展示,并折射这摄影家的 所谓审美理念。换句话讲,摄影作品的主题——审 美理念,是通过感性的形象来表现的。它表达这摄 影家的审美情感、审美态度、审美标准、审美追求 及审美评价。因此,摄影作品主题所涉及的审美范 畴,要么是崇高或是卑鄙、要么是优美或是壮美、 要么是悲剧或是喜剧。
深红色成为嫉妒与暴虐的审美指向。 粉红色成为健康,健美的审美指向(与西方人的肤 色有关)。 红葡萄酒色成为圣餐与祭奠的审美指向(传说此色 是耶稣血液的颜色)。 黄色系统中:在中国为帝王专用色,成为权力与富 贵的审美指向(在中国古代也用来做方位的象征, 即东蓝,西白,南红,北黑,中央黄);在西方则 是基督教内叛徒犹大的服装色,故而成为下等与鄙 蔑的审美指向。
《中国巨人猛醒》 哈斯菲尔德 摄
(十二)集锦摄影
集锦摄影是画意摄影中对风光摄影题材在中国的 一种发展。它以我国摄影艺术大师郎静山的作品 为代表。 特点:集锦摄影非常注重对“意”的营造,追求 “言外之意,象外之旨”。它的风格规范是仿中 国画,写意抒情,师古之法。
(十三)“堪的”派摄影
• “堪的”是抓拍的意思,即以抓拍形式为主的拍摄。 代表人物:A.斯蒂格利茨、布列松、E.沙罗门 • 代表作品:《三等舱》《跳跃》《罗马政治会议》 • 主张:坚决反对摆布拍摄,其特点为客观、真实、 自然、亲切、不雕琢,而富有生气。他们忠实抓 拍的手法。
在形线美的形态中,尤以线条美最为动人和最赋感 染力。当人们在审美过程中将线条与画面中一定的景 物相联系时,就自然会赋予各种线条不同的含义。 如:垂直线:赋予刚强、持重、稳定、崇高的审美感 受; 水平线:赋予舒展、开阔、平静、稳定的审美感受; 折 线:赋予变化、不安、紧张、动荡的审美感受; 斜 线:赋予兴奋、活泼、运动、一律的审美感受; 曲 线:赋予顺畅、流动、轻柔、抒情的审美感受;
所谓影调,是指摄影画面中不同程度黑、白、 灰等消色成分的等级反射效果。影调也是摄影作品 的视觉要素之一。在黑白摄影中,自然界的五颜六 色都可以转换为不同成分的消色,浓缩为不程度的 黑色、灰色和白色。因此它同样具有再现自然的属 性和表现主观的属性。 例如,黑色给人以沉重、稳重、压抑的视觉——心 理联想;白色给人以纯洁、坦荡、舒朗的视觉—— 心理联想; 而灰色的变化最多,从物理的反光率来讲,凡在 10%至75%反光范围内的消色均称灰色,因而灰色 给人的视觉——心理联想是很难用简单几个词汇加 以概括的,灰色的变化是十分丰富的。但大体上可 以用协调、柔和和对峙、强烈两大类加以区别。
• 摄影作品是以物化形态凝固住具有摄影美的艺术 形象,它虽然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但它是有摄影 审美主体经过审美实践的产物。但他它并不是直 接将实物照搬移入画面,而是通过摄影特有的物 化手段,艺摄影形象的方式,使其物化在摄影作 品中。 • 摄影的物化手段不应该仅仅是简单的摹仿,而应 是用物化的物质材料去创造个性美,去“很美地 照一个人。”
• 1、摄影艺术的语言体系 摄影作品是摄影艺术美的存在方式。就摄影作品 而言,内容和形式只是构成作品的两种主要元素。 而真正反映摄影作品本质的东西是摄影艺术自身 的语言和这种语言所形成的摄影独特的语言体系。 摄影作品所传达的所有关于美的信息,都是借助 了摄影艺术的语言表达方式。
• 2、摄影作品的物化方式
• 其一,画面中所有影像都是属于表现自我的一种 视觉形象“载体”。 • 其二,充分利用光学镜头的透视特征,把景物从 现实中“剥离”出来,对客观景物进行主观改造, 从而改组为符合自己的主观“世界” • 其三,突出某个细节或局部,达到极为逼真,以 致“不像”这个物体为最终目的。 • 其四,采用要么多次曝光、连续曝光、连续闪光, 使被摄物体从时间概念中分离出来,把时间概念 和空间概念位置加以调换;要么运用暗房技巧, 创造负像、浮雕、仿素描、版画、网文效果影调 分离或色调分离等效果,而特别追求形式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