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诗体突破诗体一诗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田家行王建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回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诗开头两句,写村子里男男女女因丰收而面带喜悦之色,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一个“别”字,暗示了村民们平日生活的辛酸。
B.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檐下缫丝图”,虽然天气热,但蚕妇们愉快地忙碌着,似乎只感受到带着麦香的怡人清风。
C.五、六两句写村民们忙于家蚕的丰收,无暇顾及野蚕。
野蚕化蛾出茧,在桑叶间扑扑地飞来飞去,衬托出村民们兴奋喜悦的心情。
D.七、八两句写村民们拿辛勤劳动所得的粮食、绢匹交租,因丰收而足够应付官家,隐含着村民们的喜悦心情。
E.本诗运用了白描手法,前八句精练地勾勒出一幅幅丰收年景图。
整首诗前后映衬对比,突出了诗歌的主旨。
2.简析本诗后四句的内容及其传递出的思想感情。
答: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②禁:消受。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作者也觉得应尽情饮酒。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节极力状写韦曲的夏日景色。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对“爱煞人”的反说,有曲折之妙。
E.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本诗也通过眼前景物的描绘而抒物是人非之感。
4.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感愤王令①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②横。
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却③太平。
狂去④诗浑⑤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
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注①王令:短暂的一生是在贫困交加中度过的。
他在世期间,北宋常受到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侵扰。
②蜺:古同“霓”,虹的一种。
玉蜺,指白虹。
③却:此处指“返回”。
④去:作“来”讲。
⑤浑:简直。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以奇肆的笔触勾勒了形容枯槁、面色似冰、俊伟慷慨的自我形象,显示出一种浩乎沛然的堂堂正气。
B.颔联诗人感叹自己虽然不甘身世贫贱,但奈何老去,只好消极地等待明主出现,返回到太平盛世去。
C.诗人曾经谦虚地说“狂搜得无奇,猛吐复自吮”。
颈联“狂”字和此处的“狂”字都是诗人兴酣落笔情状的自我写照。
D.颈联“过人声”不应理解为比常人美妙的声音,而是说诗人有过人才学、过人抱负、过人见识。
E.“文似看山不喜平”,此诗抒情手法上委婉含蓄,用笔婉转,蕴蓄着极为深沉的精神力量。
6.诗题为“感愤”,请结合全诗,分析诗歌抒发了哪些情感。
答:答案精析1.AD [A项“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错,这两句先写农家喜乐自得,而后再写喜乐自得之因,看似写景,实为衬托农民可怜的处境和愁苦的心情。
本诗的主旨是同情百姓,揭露统治阶级对百姓的剥削,并非“喜悦”的感情基调。
D项“喜悦心情”错,村民们的劳动所得几乎全部交租,再联系后文的“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可见表现的应为“悲苦心情”。
]2.最后四句写村民们不奢望吃饱穿暖,只求保住耕牛,不被抓进衙门就高兴了。
寄寓了作者对淳朴善良的村民们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深刻地揭露了统治阶级对百姓的无情剥削。
3.CE [C项“夏日景色”错,本诗所写明显是春日景色。
E项兴亡盛衰之感往往是通过描绘眼前的物是人非而起,“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只是进行单纯的景物描写,春天韦曲的花盛开,在微风的吹拂下像小孩子那样活泼可爱,让人流连忘返,春花把家家户户装点得姹紫嫣红,实在惹人喜爱,作者因韦曲春景而动归隐之怀。
]4.最后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
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的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5.BE [B项应为抒发了诗人不甘虚度此生,要自强不息的壮怀;不是“消极地等待”,而是“正己以待天下”,先修身,以待明时,大干一场。
E项“委婉含蓄”错,本诗的抒情手法为直抒胸臆,用语劲直。
]6.①生不逢时、处境艰难、怀才不遇的愤激;②不甘命运、不甘虚度此生,自强不息的壮怀;③对自己过人才学、过人抱负的自信;④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万古留名的人生追求。
诗体二词一、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闺思李清照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连天蓑草,望断归来路。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
词句开篇点题,并通过“一寸”与“千缕”这一数量上的反差,刻画出词人愁思深重、难忍孤寂的形象。
B.“惜春”一句,直言其愁,后一句则描写出数点花瓣于风中飘零,如雨点落下的情形,表明春天归去,惜春、惜花,也暗示惜青春、惜容颜。
C.词人在“倚”字后面缀以“遍”字,活画出一深闺女子百无聊赖的烦闷苦恼;“无情绪”指女子没有了往日的心境,独自一人无所事事。
D.本词借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意绪,将动作描写与心理描写相结合,以景物描写烘托气氛、寄寓情感,从而刻画出一位亟待良人归来的女子形象。
E.本词属于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同期的词作还有《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醉花阴·薄暮浓云愁永昼》《武陵春·春晚》《声声慢·寻寻觅觅》等。
2.词尾“连天衰草”一作“连天芳草”,你认为哪种表述更合适?请结合全词说明理由。
答:二、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苏轼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
今年子由相从彭门居百余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
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耳。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
①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
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
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②。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
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
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
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注①安石:谢安,字安石,早年隐居,四十余方出仕,之后仍不忘隐居,镇守新城时打算“经略初定,自江道东还”,后志不遂,病死京城。
从事:从政。
②沧洲:水滨,古代多借指隐士所居住的地方。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鬓惊秋”即“为鬓生白发而惊”,明写谢安出仕较晚,暗写词人已届暮年的忧伤。
B.词人借写谢安“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表现了他与弟弟苏辙分别时的不舍。
C.“雅志”句说做官妨碍了谢安隐居志愿的实现,这隐含着词人对贪恋功名者的批判。
D.结句引用“求田问舍”典,自比许汜,言自己已无忧国之心,甘做求田问舍的庸人。
E.本词结构清晰,“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三句承上启下,上片咏史,下片抒怀。
4.词序末两句“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耳”,是说“要以谢安没能早退为戒,要以退隐后兄弟相从的快乐作为安慰”,请结合全词分析这两句话在词中的具体体现。
答:三、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应天长绿槐阴里黄莺语,深院无人春昼午。
画帘垂,金凤舞,寂寞绣屏香一炷。
碧天云,无定处,空有梦魂来去。
夜夜绿窗风雨,断肠君信否?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前两句运用动静结合描写,以“黄莺语”反衬出春昼午后沉寂一片。
B.庭院沉寂,闺室也悠然。
精妙的画帘低垂,微风吹来,凤凰迎风起舞。
C.在这深闺之中,女主人公慵懒而寂寞,环境的幽寂更加衬托出人的孤独。
D.“空”在诗歌中含义独特,如王维的“空山新雨后”,此词中“空”的含义正与王诗相同。
E.“君信否”即“君知否”,此句反问,描写出独居孤处的女主人公极端地苦闷。
6.请结合下片中的句子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女子的相思之情的。
答:1.BE [B项“直言其愁”错,在“惜春春去”的矛盾中展现女子的心理活动。
E项《醉花阴·薄暮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属于李清照后期的作品。
]2.(示例一)“连天衰草”好。
女子期盼良人归来,眼前只有一眼望不到边的连绵衰草,烘托了青年女子倚栏眺望的凄凉情景和思念无望的结果。
刻画出一个爱情专注执着、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
(示例二)“连天芳草”好。
芳草萋萋与上文“惜春”呼应,写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正顺着良人归来时所必经的道路蔓延开去,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
然而望到尽头,唯见“连天芳草”,不见良人踪影,反衬出浓重的闺怨。
3.AD [A项“暗写词人已届暮年的忧伤”错。
D项“甘做求田问舍的庸人”错。
] 4.“以不早退为戒”:上片写谢安本抱有功成身退的心愿,可结果却是“扶病入西州”,从而产生“退隐的雅志”、困于“轩冕”的“遗恨”,而谢安的“遗恨”正是苏轼引以为“不早退”的鉴戒。
“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下片设想辞官归隐后的情景——在归家途中,每有“佳处”则可尽情游玩;同时设想兄弟相聚,可尽兴地喝酒唱歌,无拘无束,而这些“相从之乐”正是对归隐的最大安慰。
5.BD [B项“凤凰迎风起舞”错,此句指画帘上绘的金凤凰,经风吹动,宛如起舞。
D项“此词中‘空’的含义正与王诗相同”错,王诗中的“空”指安静,此词中的“空”指只有。
]6.下片以夜色表达女子的相思之情。
“碧天云”既是所见的夜色,又暗指她所思念的漂泊在外的人。
“夜夜”句用风雨摇窗、深夜梦醒的典型环境,表达了她对远人的深沉眷恋。
末句是哀切的呼唤。
独居孤处的女主人公在极端的苦闷中无法可想,只能对着远方如此倾诉。
这样,她对远人的深厚情意以及思而不见的抑郁心情,就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诗体三曲一、阅读下面这首曲,然后回答问题。
[中吕]朝天子·卞和[注]薛昂夫卞和,抱璞,只合荆山坐。
三朝不遇待如何?两足先遭祸。
传国争符,伤身行货,谁教献与他?切磋,琢磨,何似偷敲破?注楚人卞和在荆山发现了一块玉石,献给楚厉王,厉王以为是石头,砍掉了他的左足;武王即位,他又去献,结果又被砍掉右足;文王时,他抱着这块玉石在荆山下痛哭,文王知道后,叫人剖开石头,果然得到宝玉,就命名为“和氏璧”。
1.下列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这支曲子开头运用了和氏璧的典故,点明卞和因献璞玉而身遭不幸,在荆山下痛哭。
B.“传国争符”是说秦王将和氏璧刻为传国玉玺,导致后来许多野心家为此争战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