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诊断-心绞痛与心肌梗死的诊断与治疗 精品

企业诊断-心绞痛与心肌梗死的诊断与治疗 精品

2. 一个月之内新发生的心绞痛,较轻的负荷诱发 3. 休息或轻微活动即可诱发,发作时ST段抬高
ST段抬高的不稳定型心绞痛
V4、V5、V6 和Ⅱ、Ⅲ、aVF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危险分层
低危组 中危组
心绞痛类型
发作时ST段下 降幅度(mm)
初发、恶化劳力型,无静息时
≤1
发作
A:1个月内出现的静息心绞痛, >1 但48小时内无发作者
• 冠脉流量 灌注压=主A平均压 • 动力性狭窄(痉挛)
心绞痛
心率 加快
心肌收缩 力加强
心肌张 力增加
心肌耗氧
冠脉 痉挛
循环血 量减少
冠脉狭 窄固定
冠脉供血
临床表现 (clinical manifestation)
发作性胸痛的特点: 部位: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或心前区,常向左臂内侧、左肩 放射 性质:压迫感、压榨样、紧缩性,偶伴恐惧、濒死感 诱因:劳力、情绪激动、饱餐、寒冷 持续时间:3~5min,不少于1min、不超过15min 缓解方法: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1~2分钟缓解
定义:劳力性心绞痛以外的缺血性胸痛统称为不稳 定型心绞痛(UA) 发生机制:
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破裂、出血、血栓形成 冠脉痉挛 血液流变学异常
临床表现
胸痛的部位、性质与稳定型心绞痛相似,但具 有以下特点之一:
1. 原为稳定型,在一个月内疼痛发作的频率增加, 程度加重、时限延长、诱发因素变化,硝酸类药物难 以缓解
急性冠脉综合征
心绞痛(angina pectoris)
主要分为: 稳定型(stable angina pectoris) 不稳定型(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稳定型心绞痛
(stable angina pectoris)
定义: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 的增加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可逆的缺血与 缺氧综合征 机制:心肌氧供与氧耗失衡(氧供、氧耗) 氧供:冠脉直径----冠脉狭窄→氧供 氧耗:心肌收缩力、张力、心率;心率X收缩压 疼痛产生机制:无氧代谢产物(乳酸、多肽类物 质)刺激心脏内植物神经的传入纤维末鞘,经胸 交感神经节→大脑
• 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学说:粥样斑块实际上是机化了 的血栓,并非真正的粥样斑块
• 内皮损伤反应学说:各种危险因素损伤内膜→炎症反应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外膜
内皮细胞
纤维帽
(平滑肌细胞和基质)
内膜平滑肌细胞
(修复型)
脂核

外膜
中层平滑肌细胞
(收缩型)
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冠脉 痉挛
冠脉狭 窄固定
循环血 量减少
心肌耗氧
冠脉供血
心绞痛的治疗—发作期
• 立即停止体力活动,必要时给予镇静剂、吸氧 • 使用作用快的硝酸酯制剂:硝酸甘油、消心痛
扩张冠状动脉→心肌供血↑ 扩张静脉→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心肌氧耗↓
心绞痛的治疗—缓解期
1.硝酸酯类制剂:基础治疗,主要扩张静脉,减轻 心脏前负荷,同时有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
运动前
运动中
运动后
运动中 V3、 V4、V5导联 ST段水平型 下移 ≥0.1mv持 续2min以上
动态心电图:纪录24小时,显示活动和症状出现时的
心电图变化。3个“1”—ST段下移1mm,持续时间 1min,间隔时间1min
辅助检查
• 放射性核素检查:201TI-和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血 池扫描
• 胸片:一般正常,无特异性 • UCG:UCG局限性室壁运动异常提示冠心病 • 多层螺旋X线计算机断层显像,状动脉二维或三维重建:
提供参考 • 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和治疗——“金标准”
心绞痛分级
根据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分类分级:
Ⅰ级:极强体力活动时发生心绞痛 Ⅱ级:较强体力活动时发生心绞痛 Ⅲ级:一般体力活动时发生心绞痛 Ⅳ级:静息状态下可发生心绞痛
(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
非ST段抬高型ACS 不稳定型心绞痛 (unstable angina, UA)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NSTEMI)
ST段抬高型ACS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
• 膈面:朝向后下方,大部分由 左心室、小部分由右心室构成
三缘
• 心右缘:垂直圆钝, 由右心房构成
• 心左缘:钝圆,由左 心室构成
• 心下缘:锐利,近水 平位,由右心室和心 尖构成
四•• 冠 前条状 室沟沟 间沟
• 后室间沟 • 房间沟
心的各腔
• 心腔借房间隔 分为左心房、 右心房
• 心腔借室间隔 分为左心室、 右心室
斑块趋向稳定
外膜
溶解中 的血栓
早期斑块破裂的位置 li脂pid核core
新平滑肌细胞 的募集
外膜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定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
或/和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 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为冠 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亦称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
分布 室、室间隔前 2/3和右心室
升主动脉
前壁一部分
右冠状动脉
分支
后室间支 右旋支
右心房、右心室、 分布 室间隔后1/3和左
心室后壁一部分
心的血管---静脉
心大静脉 心中静脉 心小静脉
冠状窦 冠状窦口
右心房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定义: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管壁增厚 变硬、失去弹性和血管腔缩小
B: 梗死后心绞痛
持续时间 (min)
<20
<20
TnI 或 TnT
正常 正常或 轻度升高
高危组 A: 48 h 内反复发作心绞痛
>1
>20 升高
B:梗死后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防治
防治原则: 病情发展常难以预料,必须在医生的监
控下动态观察,疼痛发作频繁、难以缓解 者需住院治疗,除不溶栓外原则上和心肌 梗死一样处理
病因
• 多因素共同作用:遗传为基础 • 危险因素(risk factor):年龄、性别、血脂异常、
高血压、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吸烟 • 次要危险因素:肥胖、活动少、高热量和高脂饮
食、CHD家族史、性格急躁;同型半胱胺酸、 胰岛素抵抗、纤维蛋白原、病毒和衣原体感染
发病机制
• 脂肪浸润学说:LDL和VLDL特别是氧化修饰的LDL, 经损伤的内皮细胞或内皮细胞裂隙→中膜,平滑肌细胞 增殖、吞噬脂质→泡沫细胞,脂蛋白又降解而释出各种 脂质,刺激纤维组织增生,共同构成粥样斑块
–左心耳
左心室
• 入口:左房室口 • 出口:主动脉口 • 结构:
– 纤维环、左房 室瓣(二尖 瓣)、腱索 、 乳头肌——二 尖瓣复合体
–主动脉瓣
当心室收缩时,二尖瓣和三尖 瓣关闭,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 开放,血液射入动脉。 当心室舒张时,二尖瓣和三尖瓣 开放,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关 闭,血液由心房流入心室。
急性冠脉综合征 ——稳定性斑块和脆弱的斑块
管腔
脂核
纤纤维维帽帽 中中层层
管腔
脂核
稳定性斑块
稳定性心绞痛
易损斑块
破裂出血
非闭塞性血栓(白色血栓)
闭塞性血栓(红色血栓)
ST段压低和/ 或T波倒置
ST段抬高
不稳定性心 绞痛 (UA)
ST段不抬高的心 ST段抬高的急性 肌梗死 (NSTEMI) 心肌梗死 (STEMI)
冠心病分型
•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无症状,但有心肌缺血的 客观证据
• 心绞痛:呈典型的心绞痛发作特征 • 心肌梗塞:冠脉闭塞所致心肌坏死 • 缺血性心肌病:反复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纤维化,
心脏扩大,主要表现为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 • 猝死:心肌缺血→电生理紊乱→猝死
上述五种类型可合并存在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体征:可伴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升高、心率增快
辅助检查
心电图:心肌缺血——相邻2个以上导联ST 段下斜型或水平型下移,发作间歇恢复正常 静息心电图:多无异常 发作时心电图:ST段压低0.05mV
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时ECG
V4、V5、V6 和Ⅱ、Ⅲ、aVF导联ST段呈水平型下移 >0.1mV
运动心电图
心绞痛与心肌梗死的 诊断与治疗
株洲市中心医院
心血管解剖
心的外形
• 前后略扁的倒置的圆锥体
• 分为一尖、一底、两面、 三缘和四条沟
心尖
• 朝向左前下方 • 由左心室构成 • 体表投影:左侧第5肋
间隙、左锁骨中线内 侧1-2cm处
心底
• 朝向右后上方 • 大部分由左心房,小
部分由右心房构成
两面 • 胸肋面:朝向前上方,大部分 由右心房和右心室构成
• 心内膜: • 心肌: • 心外膜:
心壁的构造
心的传导系统
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耳
窦房结 之间心外膜深面
心房肌细胞
结间束心正常节律运动的起搏点
房室结 位于冠状窦口与右房室口之 间的心内膜深面
房室束
左、右束支 心内膜下支(浦肯野纤维网) 心室肌细胞
心的血管---动脉
分支
前室间支 旋支
左冠状动脉
左心房、左心
外膜
斑块破裂、血栓形成 并扩展进入管腔
lipi脂d c核ore

外膜
血栓
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泡沫 脂质 细胞 条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