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周易导读

周易导读


爻辞,指单条爻的说明、描述文辞,一卦有六爻,故共有 六条爻辞,如“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同一卦六 条爻辞间相对独立、相对静止但又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表示不同时间、阶段事物的发展状态,以构成完整的发展 、发生过程。
上卦与下卦、内卦与外卦、主卦与客卦。因六十四卦最初由三爻八卦 重之演变而成,所以六爻卦亦可以分解为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四、 五、上为(上卦)或“外卦”“客卦”,初、二、三为“下卦”或“ 内卦”“主卦”。如“复”卦,上“坤”下“震”,内“震”外“坤 ”,“谦”卦为“坤”上“艮”下,内“艮”外“坤”。
(三)文言
《文言》:是对《乾》《坤》两卦的解说,前者谓《乾 文言》、后者谓《坤对卦德进行详细阐释。
《乾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 “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 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 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卦有六位,由下往上数,初、三、五为阳位;二、四、上
为阴位。凡阳爻居阳位或阴爻居阴位称为“当位”,也叫
得位、得正。当位则吉,不当位则凶。 六爻中,上、五象天,初、二象地,三、四象人。二、五
位中位,凡阳爻居中位,象征“刚中”之德;阴爻居中位,
象征“柔中”之德。若阴爻居二位,阳爻居五位,则是既 “中”且“正”,称为“中正”,在《易》爻中尤具美善 的象征。 观卦
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说明天地及万物矛盾对立与运动变化,用八卦可以象之。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 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 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 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
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 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 取诸《离》。(《易经·系辞下》)
(二)文王——六十四卦和卦爻辞 《易传· 系辞下》:“《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 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 《史记· 太史公自序》:“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 · · · · · 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称之为《十翼》。
(一)《彖》(tuàn)(上下)
《彖》:解释64卦的卦名、卦义及卦辞,分别列于个卦 之后。共64条。《经》分为上经(卦一至三十)、下经( 卦三十一至六十四),故《彖》也分上下。“彖”与“断 ”同音义,即断定一卦之义。
《贲》:亨。小利有攸往。
《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
(三)二进制与六十四卦
《易传· 系辞上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 象,四象生八卦。”孔颖达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 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八卦
乾三连 震仰盂 离中虚 兑上缺 坤六断 艮覆碗 坎中满 巽下断
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 艮为山,兑为泽,坎为水,离为火
六十四卦组合图
第一节 《周易》概说
一、《周易》释名
(一)周 1. 周遍说 《周易》者,言《易》道周普, 无所不备也。(郑玄《易论》)
周密也,遍也,言《易》道周普,所谓
周流六虚者也。《系辞》云:“《易》
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又云: “知周乎万物。”又云:“周流六虚。” 盖《易》之为书,始终本末,上下四旁, 无所不周,故云周也。(清姚配中《周
第三章 《周易》导读
概说
义理
结构
研修书目
《周易探源》李镜池 中华书局1978 《周易古经今注》高亨 中华书局1984 《周易大传今注》高亨 齐鲁书社1998 《周易译注》周振甫 中华书局1991 《周易译注》黄寿祺、张善文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周易美学》刘纲纪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周易哲学演讲录》牟宗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上□”。共384个爻题,又《乾卦》有“用九”爻题、
《坤卦》有“用六”爻题,共386个爻题。
(一)基本概念
1. 爻
卦画的基本单位为“爻”,爻分奇画与偶画,奇画由一条长 的横线而成“—”,俗称“阳爻”;偶画是以两条断开的横
线而成“--”,俗称“阴爻”。每一卦从最底层数起,总共
有六爻,六爻以不同的奇画偶画配搭,形成八八六十四种不 同的组合。按易天地人三才观,初、二爻代表地,奇画为刚
卦名 贲(卦二十二) 卦符
爻题
爻辞
初九:贲其趾,舍车而徒。 六二:贲其须。 九三:贲如,濡如,永贞吉。 六四:贲如皤如,白马翰如。
匪寇,婚媾。
六五:贲于丘园,束帛戋戋,
(离下艮上) 卦辞《贲》:亨。小利有攸往。
吝,终吉。 上九:白贲,无咎。
(二)《易经》卦爻辞结构内容
记事之辞:有采用古代故事者,或记录当 时筮事者。 取象之辞:有物象、事象、法象之分。 说事之辞:直说人之行事,以指示休咎。 断占之辞:论断成败吉凶之语。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
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
天德不可为首也。
坤卦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 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
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
利贞。君子。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 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故“小利有攸往“。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二)象(上下)
《象》:依据卦象、爻位对卦辞、爻辞进行解释,解释卦 象的叫做《大象》,解释六爻之象的叫做《小象》。随《 经》分上下两篇,共445条。
贲卦《大象》曰: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 敢折狱。
“简易”、“变易”和“恒常不变”。 1.顺乎自然的,表现出易和简两种性质。 2.时时在变易之中。 3.又保持一种恒常(易)。
《诗经》:“日就月将”或“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二、《周易》的时代和作者
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汉书· 艺文志》) 伏羲画卦 文王重卦 孔子传卦
(一)伏羲——画八卦
相传伏羲见龙马负图出河,他根据
河图绘制了八卦;夏禹治水时,洛 水中浮出了神龟,背负文字,有数 至九,大禹用它作成《尚书·洪范·九 畴》,称之为洛书。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经·系辞上》)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论语·子罕》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
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
(四)系辞(上下)
分为上下两篇,总论《易经》大义,是今本《易传》7种 中思想水平最高的作品。《系辞》解释了卦爻辞的意义及 卦象爻位,所用的方法有取义说、取象说、爻位说;又论 述了揲(shé)著求卦的过程,用数学方法解释了《周易 》筮法和卦画的产生和形成。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 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 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
易姚氏学》)
2. 周代说 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 三曰《周易》。(《周礼· 春官· 宗伯》) 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郑玄《 易论》) 周,代名也。《易》,书名也。(朱熹《周易本义· 周易 上经》注)
《周易》称周,取岐阳地名。《毛诗·绵》
云‘周原膴(wǔ)膴’是也。又文王作 《易》之时,正在羑( yǒu )里,周德 未兴,犹是殷世也,故题周别于殷,以此 文王所演故谓之《周易》。其犹《周书》 《周礼》,题周以别余代。故《易纬》云 ‘因代以题周’是也。(孔颖达《周易正
乾卦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 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 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威宁。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在田”,德施普也。“终 日乾乾”,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
乾卦
《乾》:元,亨(记事),利,贞(断占)。 初九:潜龙(取象),勿用(断占)。 九二:见龙在田(取象),利见大人(断占)。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说事), 夕惕若。厉
无咎(断占)。
九四:或跃在渊(取象),无咎(断占)。 九五:飞龙在天(取象),利见大人(断占)。
上九:亢龙(取象),有悔(断占)。
用九:见群龙无首(取象),吉(断占)。
3. 象数 卦象:八卦与六十四卦所象之物及其位置关系。 爻象:阴阳爻所象之物。 阴阳数:如奇数为阳数,偶数为阴数等。 爻数:即爻位,以爻之位次表明事物之位置关系。
4. 其他概念 卦符(又称卦画),由六条“—”“--”奇偶画爻组成。 卦名,前面卦画之名,如“坤”“复”“既济”等。 卦辞,在卦名后,对六爻的综合总结,如“元亨利贞”,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等。
六 十 四 卦
卦名次序歌 (朱熹)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二、《易传》
《易传》是阐释《周易》本经的专著,即 《彖(tuàn)传》上下、《象传》上下、 《文言》、《系辞传》上下、《说卦传》、 《序卦传》、《杂卦传》,共计七种、十篇。 因其诠释经文大义,似本经之羽翼,故汉人
偶画为柔,三、四爻代表人,奇画为义偶画为仁,五、上爻
代表天,奇画为阳偶画为阴 。
贲(b i)卦
阴阳符号起源异说
(1)奇偶数字说(汪宁生) (2)天地形象说(高亨) (3)生殖崇拜说(郭沫若) (4)结绳记事说(李镜池 范文澜) (5)圭臬测影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