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活起来
摘要:在数学课教学中,数学素质实质是使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知识,树立不同水平的数学意识,具有不同程度的解决问题和逻辑推理与信息交流的能力,并形成坚定、自信的意志品格。
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必须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素质才能让课堂活起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活起来高效课堂
新一论课程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就数学学科而言,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与进行与应用的过程,进而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学法的培养与运用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保障
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是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需要。
我国古代教育专著《学记》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这里的“善学”就是要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如,学习“9+8”,教材出示四种不同的算法,让我感受到应当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种种方式的探索。
探索中,全班同学都想出办法解决了问题,方法远不止课本上四种。
面对不同的算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充分交流,学生在倾听中比较,再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它是怎样算的?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进一步熟练运用计算方法。
说算理的过程,是学生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算理的过程。
既尊重了从学生角度出发的教学理念,又培养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方法。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获得知识的巨大的推动力,数学知识本身是枯燥无味的。
要想激起学生的共鸣,就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中的实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如在教学“平行线”一节时,我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实物图形,生活中的事例,哪些具有平行线的特征?通过情景教学,学生既容易接受所学的知识又乐于接受所学知识,同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教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学时应从实际入手,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使学生感悟新知识,理解新知识。
如用学生熟悉的天平平衡的道理说明等式的性质,从比较两个同学的高矮中引出线段大小比较方法,等等。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中提取新知识,学习新知识,从而培养学习兴趣。
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
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通过活动,体验数学,发现数学,自主解决数学问题。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进行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过程中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数学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体验和感悟,才能发现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求解数学模型;通过解决问题,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通过实践、探索与交流,彼此间互通有无、集思广益,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也有得培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友爱精神。
比如,在学习计算储蓄、利息方法后,布置作业让每位同学了解现在银行中的各档利息,了解应扣除的利息所得税,然后自己编拟数学题,自己建模型进行解决。
四、注重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新课程标准理念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
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因此,我们要承认学生在知识掌握上的差异,承认学生在兴趣方面、思维方式、处理问题的方法、理解掌握知识深度等方面的差异。
对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做不同的练习和作业,同时也可采用不同的就评价标准,如考试中采用A、B卷等,使学生在学习上各有所学。
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更重视新理念,吸收新思想,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数学知识,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问题意识就是学生对某些现象感兴趣。
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想象、逆向、综合思维,不仅开发学生的智力,而且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个好教师,应当在课堂提问上下工夫,围绕提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发智力、发展思维。
课堂提问是一种好的教学方式,教师巧妙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实现学生总体素质的提高。
五、人人参与,差异发展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要保障每个学生主体都参与到小组合作中去。
因为自主探索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自主探索这个前提,就落不到实处。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同时,教师一方面还要关注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发展,特别是关注学困生的发展,把更多的机会让给学困生。
另一方面,小组长要负责管理好每个成员。
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表现出合作、互动等积极的性格特征。
要避免小组合作中“一两个学生独霸话坛”,其他学生只是听讲的情况。
要把握时机,真实合作。
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并不是任何内容都适应小组合作学习的。
一般来说,对容易的学习内容,不必要组织合作学习,可有可无的不安排,不适合的不安排。
我认为:宁少勿滥,宁短勿长。
把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使小组在有限的课堂时间达到高效。
要实现这点,我们教师就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安排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把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优质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理念,我们必须立足于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数学,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从而有效地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户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王子兴主编,《数学教育学导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朱仁宝、王荣德主编,《21世纪教师素质修养》,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
3、翁向新主编,《谈教师的素质与修养》,群众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