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学期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学期教学反思

周艳红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学期教学反思
一、完成的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
是以人生为主题组织单元,
且均出自大家名家之手。

《藤野先生》
记录了鲁迅在日本留学的一段人生思想转变历程;
《我的母亲》节选胡适自传,
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的深远影响;
《我的第一本书》里诗人牛汉通过对一本书
的追述,表明了读书对人生的意义;
《列夫托尔斯泰》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大文豪
托尔斯泰的“肖像画”
,揭示出其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再塑生命》向我们展
示了一个盲哑女孩和她的老师不懈追求人生的一小部分。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
交际”也围绕着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人——母亲为主题设计。

第二单元,
主要由散文诗构成,
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散文诗单元。

所选的
课文都反映了作者的心灵之声,而且语言优美,内涵丰富,含有哲理,很适合诵
读。

此外,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也是一个具有诗化、抒情性的活动。

第五单元、第六单元,都是文言文单元,每单元五篇。

教学时应当做好以下
两点:
(一)狠抓诵读教学,使学生读得正确,并逐步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


言单元的背诵量相当大,要求全文背诵的有《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传》《马说》《送东阳马生序》诗词曲五首《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二)倡导探究式的学习,着力培养学生自主领悟的能力。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
性学习”是一次小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对学过的古诗词作一番梳理,激发学生学习优秀古诗词的兴趣。

“背起行囊走四方”的实践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自然风光、
名胜古迹及其楹联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在观赏过程中勤于记录,乐于考证的意识。

二、在教学中的亮点
我觉得,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

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

”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的内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

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

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

老师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深深地打动他们,学生的朗读能人情人境,并博得大家的掌声,能说不是亮点?
朗读的亮点,不仅体现在学生朗读得声情并茂上,即“结果”上,更体现在老师的引导上,即“过程”上。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就不容易,更不要说读得有感情了。

我把读正确、读流利当作硬任务。

它是“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做到。

为确保每个学生达到读正确、读流利,我是严字当头,“一字未宜忽”,就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逗号和句号要读出区别来,叹号和问号要读出不同来。

第一节课我是逐段逐段地“过”的,必要时我作了示范,甚至于领读。

尽管他们是四年级的学生了,但该领读的
还要领读。

做任何事情不能从概念出发,要从实际出发。

张田若先生说:“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首先看全班学生是否把课文读熟了。

”第二节课是“精读”,所谓“精读”,就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懂,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

进而把课文读出感情来。

这期间离不开老师的必要讲解和朗读示范。

不要以为老师范读只是为了让学生模仿。

老师的范读也能起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

因此,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好、朗读好,万万不可缺少了老师的范读。

课后有位老师对我说:“怎样使学生把课文读得有感情,看起来,就是‘跟我读’。

”我说:“对的。

”课堂上我和学生经常互读,互相朗读是“对话”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能把“对话”只是理解为“你说我说”,也包括“你读我读”。

过程真的比结果更重要。

有过程,才有方法可言,才有能力可言。

指导学生把书读好的“过程”,更是我追求的亮点。

过去,我很重视“披文入情”“披文得意”。

但如果只是始于“披文”,止于“得意”,就失落了语文的本体。

“在语文阅读中,文本语言具有双重身份。

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载体,认识的工具,学生必须以它为凭借,披文得意,人情悟理,学习思想,接受熏陶;另一方面,它又是认识、学习的对象,阅读时不仅要接受信息,更要认识掌握载体本身。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里说的“载体”即语言文字。

阅读教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披文得意”,在阅读中掌握读书方法,另一方面(这是更重要的方面)是引导学生品味、消化、
积累、运用课文的语言。

“意文兼顾”,才能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在教学中的不足
1、读写严重脱节。

读、写是语文教学的两大教学任务,它们相辅相成,紧密相连。

有的教师重读轻写,学生虽然能较好地吸收文化知识,但因为没有常进行练笔,所以很难将知识融合适用,大脑所记的都是零散的东西,充其量,只不过是“两脚书橱”而已。

有的教师重写轻读,他们没有领悟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道理。

在阅读量不足的情况下,即使学生心中真的有想法想要表达出来,可是由于没有积累丰富的词汇,没学到前人的写作方法、技巧,同样会力不从心中。

2、重视德育思想教育,轻视现代意识、现代思维地培养。

教语文要结合课文内容教学生做人,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任务,如,学习革命前辈艰苦奋斗的精神、生活朴素的作风,这是必需的,但要注意的是,学习其它学科也同样可以学习做人的道理。

语文教学没必要独揽教学生做人的大权,
其更重要的教学任务是根据学科的特点,传授学生文学常识、语法基础、写作技巧,并渗透现代的生活常识、时代的危机意识和培养学生的现代思维。

3、教师在教学范文时过于重视局部片段的分析,
忽视了引导学生从整体领悟作品。

对一篇好文章的局部分析是必要的,特别是文章之中的精彩之处,有助于学生学习作家的写作技巧、体会作家的精神意境。

但过细地将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
不从整体上去感知文章的内涵,会使学生看得头昏目眩,这样是弊大于利的。

三、今后的改进措施
1、上课时尽量可以多说一遍,时间长了学生就会习惯。

2、把课堂还给学生,多给学生活动,发言的机会。

3 、采取多种学生喜欢的教学形式,使课堂火起来。

4、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自主学习能力。

5、重视对学生的评价,在课堂上多使用赞扬或鼓励的语言。

6 、认真备好课,制定好每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并落到实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