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处理青春期孩子早恋问题步入青春期以后,生理和心理都会相应的发生变化,青春期荷尔蒙的刺激下,对异性逐渐产生好感,会不同程度的进入早恋的角色。
那么,做为家长要如何帮助孩子减少青春期的烦恼呢?曹先生女儿已读初二,他近来困惑不已。
一次无意间,他听到女儿晴晴和表弟女儿欢欢的对话:“我老公对我还不错,刚送我一条链子,你看好不好看?”欢欢不悦地回:“你老公很浪漫啊,你看你妹夫,呆得跟块木头似的,根本就不懂讨好我。
”这番对话,让曹先生哑言,“女儿和侄女什么时候有了所谓的‘老公’和‘妹夫’?她们俩才读初二,这让大人如何放心?”曹先生一脸担心地说。
有数据表明,目前初中学生竟有50%的学生不同程度地进入早恋角色。
且早恋的人数不仅增多,而且年龄逐渐提前。
但是,在面对孩子的早恋问题上,不少家长显得束手无策。
或是当起“法海”强硬禁止,或是不懂疏导与孩子发生争执。
这无疑成为了许多父母心中一个解不开的结。
那么,家长们怎样才能处理好孩子青春期对异性的感情问题呢?想引起班上男生注意12岁女生偷用妈妈化妆品陈妈妈也大吐口水:“我的儿子读初一,性格内向,学习成绩处于中等水平。
最近,我发现他在家经常煲电话粥,一讲就是一个小时,而且有时还会避开我们。
我也从学校听到一些风声,说他和某女生相恋了。
”陈妈妈表示,对于孩子的早恋,自己很担心。
不过更为难的是,不知该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才不会引起他的反感?采访过程中还有一位同学告诉记者,自己的好友张蒙(化名)以前活泼开朗,但最近告诉自己她的目光会不自觉地盯着男生,上课特别容易走神。
她说,自己总希望能够引起男生注意。
12岁的张蒙还经常不自觉地想象,自己和一个男生一起手拉手在公园约会的情景。
有时,在上学前,她会偷用妈妈的一些化妆品。
但她还是会刻意和男生保持距离,因为觉得如果和某一个男生走得太近,会引起班里同学的误会。
早恋反映教育的一种缺失一年之计在于春,青少年阶段恰恰是孩子们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因为性心理和性生理方面的逐渐成熟,催动个体开始有了同异性交往的心理需要,这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自然的正常的心理过程。
孩子早恋问题的形成其实是教育的缺失,从孝道、情感责任、人生理想、性教育等都是非常缺乏的。
然而孝是根本,从孝父母之身、孝父母之心、孝父母之志,才能真正充实孩子的情感和责任,照顾、保护好自己身心健康成长。
另一方面是管理的不严,从与孩子成长息息相关的家庭、学校,到社会,特别是虚拟的媒体环境都相应受到污染。
但是,由于一些家长过分紧张从而反复不断地提醒孩子的行为的做法并不可取,心理专家提出:“家长和孩子缺少健康有效的沟通,孩子的心理需要得不到合适的理解与满足;家长如果总是不断地提醒和提防,反而因为心理受到暗示和叛逆心理影响,产生早恋的行为。
”和孩子交流别提“早恋”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早恋的迹象,不要过度紧张,找个适当的时机,和孩子一起讨论这个事情,比如问问,是否有喜欢的同学啊?告诉孩子,如果有也没关系啊,比如你喜欢他/她什么呢?注意:使用喜欢、欣赏,而尽量不要使用爱这个字。
其次,孩子出现青春期问题或早恋迹象,家长们不必过分担心,更不要指责,甚至在你和孩子的交流中,最好不出现“早恋”这个词。
而是大方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很理解,少男少女之间的友情和那种彼此的相互吸引是很正常的事;这不需要神神秘秘,有什么事情发生都可以坦诚告诉父母,兴许父母还会给你更好的建议呢。
这样的说法让孩子放下负担,同时在早恋问题上也不会遮遮掩掩,你掌握更多的信息之后,也就更好地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巧妙转移孩子的情感注意力男女孩子进入青春期,生理上有许多变化,对异性产生爱慕,这是人体发育的一种本能,是孩子告别少年时代经历的特定时期。
当然也有些孩子因身处激烈的竞争之中,渴望能在异性身上得到少许安慰,或者有些孩子受某爱情小说和影视的影响,甚至课本中的爱情故事也令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产生遐想。
那么,对这些孩子,家长就要“巧迁移”,引导他们把精力转移到学习和正常的娱乐活动上来。
比如,父母努力把家庭营造成一个温馨、和睦的乐园,让孩子有安全感,有倾诉的欲望。
还比如,父母要增加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尽量多一些和孩子聊天、游戏、运动的机会。
这不仅能赢得他们的信任,做他们的良师益友,还能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到紧张的学习上。
要把孩子的目光往长远引导青春期只是一个短暂的过程,在这个短暂的阶段里,如果少年们目光放不长远,可能就会在眼前这一片爱情小树林里迷失,完全看不到远处那片大森林,自然在选择的空间上有很大的局限性。
当然,在引导少年把目光放远的同时,还要结合学业来进行,比如可以告诉他们,现在只是初中生,高中生,生活范围也不过就这么大,如果将来上大学,或者走向社会,生活空间是不是就更大了,在那么大一个空间里,寻找更适合的恋爱对象,是否有更多的选择呢?父母如何走进子女的心灵世界,当孩子进入青少年时期,就会越来越要求有自己的独立空间,甚至是隐私。
他们倾诉的对象不再是父母,从而形成代沟和隔阂。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做,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帮助孩子渡过青春期呢?美国一位心理学教授用3年的时间,研究了两万名青少年,研究发现:能够把日常生活的事情经常向父母倾诉的青少年,较少出现学习成绩欠佳或染上吸毒、酗酒等恶习的现象;多数的事实是,孩子满11岁之前,通常什么都跟父母说,父母总是他们最先想到的倾诉对象。
但是从十二三岁到成年的那几年里,情况会变得完全相反,他们会先去找朋友倾诉,然后也许是老师或辅导员,最后才轮得上自己父母。
同时,越来越多的父母都感觉到,他们已经很难跟10几岁的子女进行足够的沟通。
通过众多教育专家的研究和为人父母者的实践证明,以下6种方法是帮助父母消除与子女之间隔阂的好办法。
一、做一个好听众随着年龄的增大,许多青少年认为坐下来同父母细诉衷肠是一件很别扭的事。
而对于父母来说,必须设法让子女觉得那样做是很自然的,其诀窍就是要让家里时时有一种“聆听的气氛”,这样孩子一旦遇上重要事情要跟人商谈,自然会来找你。
要达到这个目的,其中一个好办法就是经常抽空陪伴孩子并做一个好听众,而晚饭是全家共聚的好机会。
可惜这一点往往被一些父母忽视。
同时,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很少同父母一起吃晚饭。
父母如果每天晚饭时肯留心听儿女说话,会让儿女觉得自己受重视,而创造这样的“聆听气氛”会很有效。
二、学会与子女平行交谈用平行交谈的方法跟青春期的儿女谈话往往能引起热烈的反应。
所谓平行交谈,即父母与子女一起从事一些普通活动时进行交谈,但重点要放在活动上,而不是谈话的内容,双方也不必互相看着。
这种谈话方式会让父母和孩子都感到轻松自在,而对父母来说尤其如此。
几乎从事任何活动都能得到这种相处的机会,例如和孩子一起看电视或进行体育活动。
一位父亲就很会利用这样的机会:“我常常和14岁的儿子在清晨打羽毛球,那时候我们往往谈起某位老师或学校里发生的某件事情,但都只是随便聊聊,不是严肃的讨论。
我发现儿子很喜欢这种形式的谈话,从这种活动中我也较好地了解到儿子的情况。
”三、只做顾问不做“指导员”有时父母提出的意见即使很好,孩子们也不喜欢,因为他们需要的不是“指导员”,而是顾问——只会细心地聆听,协助他们做出抉择,不是插手来干预他们的事情而是建议他们改弦更张。
要是孩子把事情搞砸了,不宜直接干预、批评,孩子不喜欢别人指出他们把事情搞得一塌糊涂,更不需要别人教他们如何走出困境。
父母应该协助子女仔细检讨这件事,青少年往往能自行想出叫人拍案叫绝的解决方法。
四、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天地青少年需要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并非完全由父母来控制,孩子到了一定年龄都渴望有自己的空间,父母尽量不要擅入他们的房间,不要让他们觉得只有跑到外面才会有这样的空间。
我的“孩子的房间里常常挤满了他的朋友,他们或谈天说地,一位同事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他说:或吃东西,或玩电子游戏,虽然经常吵吵嚷嚷,但我觉得这并不要紧,因为只要孩子没有变坏,很安全就行了。
”当代的青少年越来越渴求有自己的私生活,他们往往因此变得感情冷淡、喜欢独处,不肯与父母在一起。
有些父母被十几岁的孩子避开或推开会感到很难过,其实这是青春期子女正常的表现,很多父母不明白的是,尽管孩子想避开父母,却不希望父母也这样对待他们。
五、把要说的话写下来很多专家建议,做父母的把不想直接向子女说或可能不中听的话写下来。
因为把话写下来,你的话就会显得很有分量,一般人会认为白纸黑字更加可信,而且可以一看再看。
有一位美国的母亲发现她14岁的女儿已经开始同男孩子约会了,她想向女儿强调性爱可能引起的危险后果,但是每次刚刚开口,女儿就不耐烦地说:“这些我早就知道了。
”于是这位母亲就写了封信给女儿,她在信中细说了她的忧虑,还说她知道自己不能对女儿凡事都要过问,然后她把信放在了女儿的床上。
女儿一直没有表示收到过这封信,直到三年后的一天,母女俩正在厨房里忙着,女儿突然开口说道,她正在等待那个人的出现,因为“那封信影响了我”。
六、不要无所不问青少年通常不会把很多有关自己的事告诉父母,如果你的孩子也是这样,你应该把孩子告诉你的任何事情都视为礼物,加以珍视。
曾有一位身为人母的同事,有一天她15岁的女儿回家后就抽抽搭搭地哭泣,但没有告诉她原因。
于是她陪女儿坐在沙发上搂着她,过了一会儿,女儿就走出房间不哭了。
那位母亲始终不知道女儿为什么哭,但她明白那一天女儿需要的不是自己的提问而是慰藉。
几年后母女俩谈起这件事时,女儿已经记不起哭泣的原因,但是她说她记得当时母亲在她身边,而对女儿来说,母亲在身边才是最为重要的。
对刚刚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进行教育,是一个需要不断与之进行对话的过程,要不断地重新调整与孩子间的关系,要进行坦率的沟通。
青少年真正需要的是这样一个引导者:一个成熟而明白事理、在他们需要帮助时,能够立即伸出双手援助的人。
而对于天下所有为人父母者来说,看着自己的儿女慢慢地成长,并且渐渐地了解他们自己,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这就是最大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