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小学语文微课设计

中小学语文微课设计

《中小学语文微课设计、制作及使用案例研究》结题报告课题组《中小学语文微课设计、制作及使用案例研究》是我县教研室课题组2017年6月立项的市教育科研微型课题。

课题经过课题组半年时间的研究,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

现将研究工作及其研究成果报告如下:一、课题提出:1、现代教学教育应对时代挑战的需要。

文化在一个国家竞争力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教育教学是文化事业得以不断发展的主要途径。

因此,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不断加强了对教育事业的投资力度,从而使得我国教育教学事业得以蓬勃发展。

可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我们在教学资源配置过程中出现了配置不公,利用率低下的现状。

针对这一现状,2010年省市教育局胡铁生,率先给出“微课”概念,全国掀起了“微课”热,大部分教育爱好者都投入到微课这一研究中。

2、提出“微课”的意义。

随着国外微课实践的不断丰富和相关研究的逐步深化,人们对微课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全面,其概念涵也在不断发展、丰富。

特别是进入2013年以来,微课概念和实践在全国迅速升温。

微课既是目前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效辅助手段和补充资源,又是将来翻转课堂的主要载体,所以学习制作微课,是每位老师迫切需要学习的技能。

而且,在当今web2.0时代,随着无线网络和智能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的不断普及,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泛在学习将成为学生在学校和步入社会后学习的主要方式。

微课则是这些学习方式的主要载体,微课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一定会迅猛发展,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3、我县教师对“微课”的认识。

纵观小学课堂教学现状,大部分教师都专注于课本教学容的学习,而忽略了对教育理论的研究。

对于“微课”这一新名词更是知之甚少,更不要提及对“微课”的运用。

下面是大部分教师对“微课”的粗浅认识:①“微课”不过个时间较短的一堂课,它是以一定的教学软件为依托,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②“微课”教学最大的有点就在于它有利于教育资源的传播。

③“微课”教学不适合我们的学生学习,仅仅只适用于聪明、自觉的学生学习。

④不同的学生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贫困山区的学生只适合满堂灌的传统教育方式。

“微课”研究没有意义。

⑤“微课”教学忽视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面对较旧的课堂教学模式,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我校教师都迫切希望改变如今的课堂教学现状,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二、概念界定:随着 Web 技术、新媒体技术的在教育应用方面的进一步发展,促发了人们对教学方式进行变革及创新的反思,与此同时,与学习方式相适用的一些学习资源也开始涌现,如当前备受关注且探讨较多的"微课"、"微课程"、"微视频"、"微型课程"等。

然而,它们之间存在哪些区别哪?为了避免人们混淆类似概念的涵和本质,以及进一步明确本研究中关于微课的定义,笔者对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

2008 年,美国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罗斯(David Penrose)首次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他把"微课程"界定为一种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时长大约为 60 秒,是以移动学习或在线学习为目的实际教学容,并非是为微型教学而特地开发的微容。

目前国关于微课程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界定,不同的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微课程的名称设定也不相同。

笔者对国目前较为代表性的定义进行了以下梳理。

通过以上的梳理,可以看出,这些概念都有一些共同点,那就是无论是微课还是微课程,其核心容都是微视频(课例片段),视频容是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的教学设计。

可以看出有些学者将微课和微课程的概念等同,而有的学者基于"课程"和"教学资源"的定位将微课和微课程区分开来。

基于以上的梳理分析,笔者对本论文中识字类"微课"进行定义,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围绕关于识字的某个主题或知识点、能力点进行精心化的教学设计,应用 ppt 软件或是录屏、摄像软件等多媒体技术开发的时长约10 分钟左右的教学资源,辅助教师课堂学习和学生课下自主学习。

三、理论基础:1、建构主义理论。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微课设计,设计过程中应围绕如何促进学习主体进行意义建构,创设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树立以人为本的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者的参与度,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提供全方位的学习支持。

微课的核心是教学容,是学习的重难点、疑点。

对于微课教学容的选择、组织和编排需要建构主义的指导,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的特点,在微课的容的选择上要具有强烈的目标导向性、呈现方式的多样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为学习者的学习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识字是一种语言的学习,情境的创设对于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因此,在进行识字类微课的设计时,设计者要注意综合利用媒体素材,为学习者搭建一个真实的语言学习的情境,如根据汉字造字的原理,使独体字形象化或模拟生活的情境,帮助学生掌握字词的应用等。

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减少知识和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以促进学习者的主动性,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最早由着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所提出的。

认知发展,是个体自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心理发生变化的过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提出了个体的认知发展是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摆脱了遗传和环境的争论。

皮亚杰通过对个体的认知结构的分析,将个体的认知发展过程区分成了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对小学语文微课的设计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认知发展理论强调适应发展的教育,即教学环境设计、教学容设计等方面都要与学生的认知相互适用。

其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关注儿童思维的结果,同时也有关注其思维的的过程,认识到儿童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承认教学过程中个体发展的差异性。

除此之外,还有以下方面的启示:1.对识字类微课教学容选择和编排的启示。

2.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选择的启示。

3.对教学策略的启示。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和容:研究目标(一)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理论意义在于:在我国,自2010年省市教育局胡铁生基于现有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率先给出“微课”概念以来,随着国外微课实践的不断丰富和相关研究的逐步深化,人们对微课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全面,其概念涵也在不断发展、丰富。

特别是进入2013年以来,微课概念和实践在全国迅速升温。

这给我国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模式的研究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为教育领域的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激发了很多研究者的研究兴趣。

2、实践意义在于:微课的时长为5~8分钟,一般不超过10分钟。

而中小学生的注意力也只能保持10分钟左右,超过10分钟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

微课的这种设计符合了学生的生理特点,学生可以在注意力集中的状态下看完一节微课,既不感到乏味,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同时,老师还可以建立一个微信群,有看不懂的地方,学生可以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自由讨论、互相学习。

微课既是目前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效辅助手段和补充资源,又是将来翻转课堂的主要载体,所以学习制作微课,是每位老师迫切需要学习的技能。

它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课前自主学习。

微课所掀起的教学改革狂潮更多来自翻转课堂。

传统课堂是以课堂导入新课、讲解新知、布置作业、课堂外练习为主的先教后练的模式,相比之下,翻转课堂则是以课外自主学习、提出困惑、课展示交流、协作探究为环节的先学后练的模式。

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制力差,还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是不适用的。

而在小学高年级的英语教学中使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前使用微课资源自主学习,可充分发挥其自主性,找出自己的困惑所在。

(2)课中突破重难点,答疑解惑。

在课堂上,教师要组织学生针对自主学习阶段提出的困惑展开讨论,并适时给予引导。

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再次引导学生思考,回顾微课,使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

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提出的困惑,播放微课视频引导材料,辅助学生逐步找到问题答案。

这样能让学生逐步理解知识点,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质疑能力。

当然,微课资源并非仅用于翻转课堂。

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微课资源可以很好地辅助教师突破教学重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而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知识点,这对师资较为短缺的地区有很大的帮助。

(3)课后复习巩固,拓展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首先,微课提供了复习巩固的机会。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一旦错过了教师的讲解就很难掌握知识点,而微课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学生可以在课后通过微课再次复习巩固课堂上学习的容。

其次,微课不仅仅能帮助复习,还能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课堂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安排一些拓宽知识面的视频,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教师安排的微课,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课堂上因为教学时间有限而满足不了学生求知欲的问题。

在有条件的家庭中,学生还可以在家长的陪伴下,通过订阅英语学习的微信公众号观看微视频,并与他人交流。

这种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非正式在线学习的方式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二)在当今web2.0时代,随着无线网络和智能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的不断普及,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泛在学习将成为学生在学校和步入社会后学习的主要方式。

微课则是这些学习方式的主要载体,微课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一定会迅猛发展,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所以,我们对中小学语文微课设计、制作及使用案例作了一个细致的研究,主要目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微课的概念以及微课在国外的发展情况;2、逐步明确微课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3、学习并掌握微课的选题、设计、拍摄、编辑、上传、下载等技术;4、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微课辅助教学,在运用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熟练掌握,熟练运用。

研究容1、微课的概念、发展和意义。

与“课”的概念相对应的“微课”(微课程),是最近从“翻转课堂”中涌现出来的新概念。

去年,当大家注意到可汗学院的课程是一小段一小段讲授知识点的“小”课程,就开始把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师授课的“微视频”称为“微课程”。

后来发现,仅仅是一段“微视频”,如果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没有改变,这样的“微视频”还在停留在上个世纪的“积件”的思路上,即将课堂录制的课堂实录视频切片,做成一个个教学片断,目的是用作配合教师上课的教学资源,或者用于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反思的“微格教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