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电风暴的机制及处理
五、心室电风暴的临床特点
5、预警性心电图表现 ①窦性心率加快,往往出现在心室电风暴来临之前, 提示交感激活; ②室性早搏,其是心室电风暴的信号,预示着心室 电风暴的来临。常见自发或运动试验诱发联律间 期不等、多源或多形性室性早搏,促使VT/VF频 发; ③缺血性J波或异常J 波,J 波呈慢频率依赖性; ④缺血性ST-T改变,ST段显著抬高或下移; ⑤T波电交替;
2、非器质性心脏病
2.3 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自律性增高 心室颤动阈 降低
心肌细胞处于电 病理状态
加剧原有的 心肌病变
增加某些药物(如洋地黄、β受体兴 奋剂、抗心律失常药物等)对心肌的 毒性作用
诱发心室扑动、心 室颤动和电风暴
二、病因
3、医源性电风暴
医源性电风暴常在药物中毒、围手术期和某些创伤性临床 诊治操作和试验时等发生,特别异常或肝、肾功能不全时发 生率更高。 胺碘酮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ICD术后 双心室起搏 肝移植等
大量ICD患者发生焦虑
焦虑与抑郁的发生率
25%~80%
症状明显者15%~40% 不!不!
太痛苦了!
极少数自杀、自毁
二、病因
2、非器质性心脏病
根据回顾性分析近年国内报道的35例电风 暴患者中,经病史、体检、心电图、超声心 动图、冠状动脉造影和/或心脏磁共振成像等 检查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12例(34.3%), 说明非心源性疾病发生电风暴并非少见。
五、心室电风暴的临床特点
2 交感兴奋性增高的表现
如血压增高、呼吸加快、心率加速 等。
五、心室电风暴的临床特点
3 相关基础疾病相应的表现 ①缺血性胸痛 ②心功能不全:劳力性呼吸困难和体液潴 留等 ③电解质紊乱、颅脑损伤等相应症状 ④无器质性心脏病基础者,多有焦虑等
五、心室电风暴的临床特点
4、VT 发作常不能自然终止,需要进行电 转复和电除颤治疗。
2、非器质性心脏病
2.1. 严重的非心源性系统性疾病 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 急性呼吸衰竭或急性呼吸窘迫症 急性重症胰腺炎 心脏型过敏性紫癜 嗜铬细胞瘤危象 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包括:
上述疾病通过严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低氧血
2、非器质性心脏病
2.2 精神心理障碍性疾病
该类患者在极度愤怒、恐惧、悲痛、 绝望等状态时,由于儿茶酚胺过度分泌 增加,冠状动脉痉挛或阻塞、自主神经 功能严重失衡等可诱发电风暴。
三、心室电风暴的促发因素
3 药物影响 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致心律失常和负性肌 力作用,可导致新的心律失常。 胺碘酮可使复极异常者的心室复极离散度进 一步增加; 利多卡因有负性肌力作用,能诱发心动过缓, 可能会导致心律失常恶化; 治疗心衰的药物,如利尿剂,可能造成低血 钾、儿茶酚胺过度激活等,会使心室电风暴 一触即发。
心室电风暴的机制及处理
一、定义
24 小时内自发2次或
2次以上的室速或室颤,
引起严重血流动力学障
碍而需要紧急治疗的临
床症候群,称为电风暴
或室速/室颤风暴(交感
引自:2006年室性心律失常的诊疗和SCD预防指南(ACC/AHA/ESC) 风暴、儿茶酚胺风暴、
二、病因
1、器质性心脏病 1.1 心脏解剖结构异常性心脏病 1.2 心脏解剖结构正常性心脏病 1.3 ICD电风暴 2、非器质性心脏病 3、医源性电风暴
1.3 ICD电风暴
根据报道,已植入ICD患者在3年内电风暴 发生率约25%,在1次电风暴中可发生致命性 室性心律失常约5~55次。甚至有个别病例在 30h内由电风暴致ICD电复律和除颤637次,5d 内电复律和除颤>3000次。 其诱因包括焦虑、心功能恶化、药物因素 等。
ICD电风暴
ICD有痛性治疗的危害
四、交感风暴的发生机制
3. 希浦系统传导异常
起源于希浦系的异位 激动不仅能触发和驱动 VT/VF,而且由于其逆向 传导阻滞,阻止了窦性激 动下传,促使VT/VF反复 发作,不易终止。房室阻 滞伴束支阻滞、H波分裂、 HV间期> 70 ms等均为
五、心室电风暴的临床特点
1、反复发作性晕厥
是心室电风暴的特征性表现,多数 患者因晕厥入院,可由床边心电监测或 动态心电图记录到发作过程中的VT/VF。
1、器质性心脏病 见病因。
是电风暴的最常
1.1 心脏解剖结构异常性心脏病 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②心肌病; ③各种心脏病引起的左心室肥大伴心功 能不全; ④瓣膜性心脏病; ⑤急性心肌炎; ⑥先天性心脏病、急性心包炎、急性感
1.2 心脏解剖结构正常性心脏病
主要指 原(特)发性离子通道病等遗传性心律失常: ①原发性长QT综合征; ②原发性短QT综合征; ③Brugada 综合征; ④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⑥家族性阵发性心室颤动; ⑦家族性猝死综合征等。
由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反复发作,以及频繁的电击治疗,进 一步加重了脑缺血,导致中枢性交感兴奋。使电风暴反复持久, 不易平息。
四、心室电风暴的发生机制
2.β受体的反应性增高
β受体介导的儿茶酚胺效应在 生理状态下虽然并不很重要,但在 心衰和心肌梗死的发展过程中起着 不可忽视的作用,可导致恶性室性 心律失常。 β受体激活,使心肌复极离散 度增加,触发室性心律失常。
三、心室电风暴的促发因素
1 心肌缺血及心力衰竭 心肌缺血是最常见的促发因素,急性心 肌缺血发作通常是心室电风暴的首要促 发因素。 心力衰竭时,心功能失代偿、交感神经 过度激活、心肌应激性增加、心电不稳 定性增加,容易促发心律失常。
三、心室电风暴的促发因素
2 电解质紊乱 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是较为常 见的促发因素,极易促发复发性 VT/VF。
三、心室电风暴的促发因素
4 自主神经的影响
自主神经功能失平衡在电风暴的发 生中起决定性作用,其不但可促发 VT/VF,且可使其呈顽固性,不易转复。
四、心室电风暴的发生机制
1. 交感神经过度激活
交感神经过度激活的情况下,大量儿茶酚胺释放,改变了细 胞膜离子通道的构型,使大量钠、钙离子内流,钾离子外流,引 起各种心律失常。特别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