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现状
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3条,一条是东线,经由黄海、东海到朝鲜半岛和倭国。
一条是南线,经由南海到爪哇国,也就是现代的印尼。
一条是西线,经由南海,过马六甲海峡,过印度洋,通往阿拉伯世界、非洲和欧洲。
现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较之于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已有很大不同。
近海的所谓丝绸之路,比如东线的朝鲜半岛和倭国,已在陆地安全的覆盖范围,不在多大的关切之列。
现代海上丝绸之路,已不仅具有单纯的通贸意义,在人类陆地资源逐渐枯竭,陆地空间已经定型的基础上,海洋资源、海洋空间、海洋利益逐渐突出,成为大国竞相角逐,战略储备的焦点。
二、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汉朝就派出船队远航南海和印度洋,打开了中国与世界各国海上往来的大门,标志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端。
从此以后,满载着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精美物品和与世界文明对话的美好意愿,一路向南、向西,活跃了沿线各国经济,传播了中华文明,同时也带回了沿线各国的香料、药材、玻璃和思想文化等文明成果。
中国元代杰出的民间航海家汪大渊两次从泉州出海,遍访菲律宾诸岛、文莱、加里曼丹、爪哇及印度洋诸地,归国后写下了他的身历亲见,使当时的中国人得以真实了解各国的山川、土俗、风景和物产。
在当时的中国闽南地区,家家户户都有“鸡公碗”。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鸡公碗”漂洋过海,成为东南亚国家人民喜爱的日常生活用品,也成为中国与沿线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把中国和沿线各国紧紧联系在一起,创造了人类交流交往、文明互鉴的不朽传奇。
三、阿拉伯人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联系
公元8世纪中叶,中国的杜环去过阿拉伯地区,足迹远至北非马格里布地区的摩洛哥,并且将其所见所闻写成一本书《经行记》,为中、阿文明的交往留下珍贵的记录。
海上丝绸之路大约兴起于公元9世纪初,这也是维系两种文明交流的纽带。
公元10世纪,阿拉伯商人苏莱曼与航海家伊本·瓦哈比的商船由巴士拉与希拉经海路驶进中国的广洲港。
之后,他们对于中国风土人情的大量的叙述,使得当时的阿拉伯世界进一步认识了中国。
此类故事或许也为阿拉伯名著《一千零一夜》提供了与中国有关的素材。
阿拉伯人先进的医药知识大大丰富了中医药的内涵,中国今天所能使用的中药,相当一部分就是当年穆斯林商人与医药学家从阿拉伯、波斯与印度等地引进的“海药”(唐代官员已经开始用文字记载这些影响)。
四、郑和下西洋
郑和奉明成祖朱糠之命,率28000人的船队出使西洋诸国,拉开了七下西洋的序幕。
郑和下西洋前后历时28年,航迹遍布东南亚、印度洋、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非洲东海岸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船队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航线延伸之远,均堪称世界航海史及中外交流史上的奇迹。
600多年来他的美名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郑和也已成为和平友谊的象征。
郑和下西洋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传播了中华文明、增进了中外经贸往来、构建了有利于东南亚和平发展的国际秩序,并将“海上丝绸之路”推向了鼎盛时期。
2013年10月,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他基于历史,着眼于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10周年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为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首次提出中国与东盟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称东南业地区自占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组。
在回顾海上丝绸之路历史脉络时指出,“15世纪初,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每次都到访印度尼西亚群岛,足迹遍及爪哇、苏门答腊、加里曼丹等地,留下了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佳话,许多都传诵至今”。
显然,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共建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壮举。
因此,对郑和下西洋的得失进行深入探析,无疑将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深刻的理论指导和现实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