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建设情况综述
2014年学校依据“教、学、做”一体化和强化能力的原则,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构建学科基础知识够用、专业基础知识适用、专业发展知识有用、专业技能实用的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应用特征。
一、制定规划与标准,促进课程建设
2007年学校制订并出台了《邯郸学院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提出了课程建设目标,明确了每门课程的师资队伍、教学文件、教学资源、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具体标准,规定了课程评估的申报、评审程序及奖励办法。
2009年,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用3-5年时间对所有基础课程进行评估,力争所有基础课程达到合格标准,每个专业建成3门以上精品课程的要求。
2010年作为课程建设年启动了课程评估和建设工作,进一步明确了优先建设主干课程,科学整合一般课程,先合格、再重点建设、再达到精品的分类建设思路。
为保证课程建设持续有效的开展,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课程建设与管理。
包括加大建设经费支持力度、明确课程建设负责人、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等,采取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对课程建设实施滚动管理,保证课程建设的效果。
这些措施的实施,保证了课程建设的有效开展。
为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丰富课程资源,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2015年学校出台了《关于开展课程研发的指导性意见》,启动传统理论课程的二次研发、已有实训课程的二次研发、新的实训课程的研发、新的通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研发、自主学习课程的研发、网络课程研发等,目前已启动了200余门课程的研发工作。
二、建构选修课程体系,满足学生需求
按照《关于修订本科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的规定,选修课分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两类开设。
各专业需提供一定数量的专业选修课,满足学生的需求。
公共选修课分人文艺体系列、自然科学基础系列、教育系列开设,旨在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审美情趣。
从2013年起,学校分批次引入国内重点高校名师讲授的网络课程,丰富公共选修课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的学习能力,满足我校人才培养中对优质师资、优质通识课程的需求,以解决全校公共选修课课源不足、数量和质量均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的问题。
2014-2015学年学校开设了30门尔雅通识教育选修课和56门校内公共选修课。
三、规范课堂教学文件,完善教学内容。
从2007年开始学校规定所有课程在开课前必须提交完备的课堂教学文件,包括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学实施计划、教案、讲义,有实验的课程还要编制实验教学实施计划表等,经系(教研室)、二级学院(部、中心)和教务处逐级审核合格获得教学任务书方能上课。
为了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学校转型发展,从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起,学校要求每门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阿坝州该小椰树(学生自主学习时数)和课时(课堂教学时数)两部分安排,教学内容中增加自主学习内容,安排具体的任课教师,制定具体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安排一定的指导时间,有具体的考核要求,进行严格的学习成绩考核。
根据《关于制定课程标准的指导性意见》,从2010年起每门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程都制定了课程标准。
2014年起,按照“规范性、系统性、发展性、应用型”的原则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建立知识、能力、文化素质三位一体的
课程标准体系和评估验收机制,努力构建知识标准有梯度、能力标准成体系、文化素质标准有抓手、建设程序规范化、外在形式标准化的新的课程标准体系。
四、加强教材建设,规范教材选用。
学校制订了《教材管理暂行规定》、《教材选用、立项资助与评价暂行办法》、《“十二五”教材建设规划》,要求优先选用省部级规划、获奖、精品、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和公认的优秀教材。
学校依据有关文件,开展教材质量监管,保障教材质量。
五、鼓励多媒体教学,建设网络教学资源。
2009年学校出台了《关于开展多媒体教学暂行规定》,鼓励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对多媒体课件提出了具体的准入条件。
从2013年起学校在公共选修课中引入了86门次网络课程;2014年综合改革启动,学校积极进行网络课程建设,在精品课程网站中提供了44门精品课程和46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教学资源;此外学校还试用了泛雅网络教学平台,初步建立了网络教学平台,要求每位青年教师创建一门与自己专业或所授课程相关的网络课程,目前已开设300余门,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六、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存在问题:学校进行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步构建了相应的课程体系,但在改革过程中,还没有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落实到每一门课程、融入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特别是教学方法的改革、相应的教材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还不够适应,教师在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还有提升空间。
此外网络教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改进措施
1.更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增强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设立专项资金,进一步激励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按照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方案》,开辟更多的校内外教师培训途径,积累更加丰富的实训案例,使教师具备更为真切的行业体验,更深切地了解行业需求,为培育应用型人才提供人力资源储备和智力支撑。
2.加大合作办学的力度,与利益相关单位共同开发建设课程。
与行业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建立合作联盟,共同研究、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与国内外同类院校建立合作联盟,共同研究开发课程内容,进行教材建设;与985、211院校建立合作联盟,引入相关课程和师资,培训、提高我校课程建设的水平和层次。
3.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研究所在高等教育研究方面的调控作用,用教学研究项目引领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
根据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设立校级专项教研课题指南,加强学校层面对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研究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保证研究经费,鼓励教师从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课题、进行研究,指导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面的改革实践,启动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的自编教材建设工作。
4.加强教研室建设,发挥教研室主任和课程负责人的作用。
以基层教学组织单位——教研室为根据地,以课程负责人为责任人,组织学科、专业相近,课程内容相关的教师共同开展深入的教研活动,丰富教研活动的内容,深化教研活动的效果。
定期开展课程标准研讨,对新开课和开新课进行集体备课、经常进行课堂教学相互观摩、共同开展课题研究,以团队共进的方式提升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整体水平。
5. 进一步加快网络课程建设资源构建,推进网络教学。
以试用泛雅网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