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一章总则 (1)1.1 编制目的 (1)1.2 编制依据 (1)1.3 适用范围 (1)1.4 应急预案体系 (1)1.5 应急工作原则 (2)第二章危险性分析 (2)2.1 工程概况 (2)2.1.1 工程地质 (2)2.1.2 水文地质 (3)2.2构建筑物及管线情况 (4)2.3 危险源与风险辨识分析 (4)第三章组织机构及职责 (5)3.1 应急组织机构 (5)3.1.1 目的 (5)3.1.2 应急组织体系 (5)3.2 应急组织领导组织结构 (5)3.3 应急领导小组成员职责职责 (6)3.4 各专业应急救援小组及职责 (6)第四章应急响应 (8)4.1 事故分级 (8)4.2 应急启动条件 (9)4.3 应急报告程序 (9)4.4 报告内容 (10)4.5 应急处理 (10)4.6 应急结束 (11)第五章应急保障 (11)5.1 预防与预警 (11)5.2 通信与信息保障 (12)5.3应急队伍保障 (12)5.4 应急物资设备保障 (12)5.5 其他保障 (13)第六章培训与演练 (13)6.1 培训 (13)6.2 演练 (14)6.3 应急演练的筹划 (14)6.4 演练情景的设计 (14)6.5 演练材料的准备 (14)6.6 参加演练单位及人员 (15)6.7 演练程序 (15)6.8 事后总结 (16)第七章奖惩 (16)7.1 奖励 (16)7.2 责任追究 (16)第八章附则 (17)8.1 术语和定义 (17)8.2 应急预案报审备案 (17)8.3 维护和更新 (17)8.4 制订与解释 (17)8.5 应急预案实施 (18)第九章隧道掘进施工应急措施 (18)9.1 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18)9.2 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18)9.3 信息报告程序 (18)9.4 预防与预警 (18)9.5 应急响应措施 (20)9.5.1 盾构机安装与拆除 (20)9.5.2 盾构隧道过临边建筑物时 (20)9.5.3 螺旋输送机发生喷涌时 (21)9.5.4 盾构机较长时间停机 (21)9.5.5 过新开河 (22)9.5.6 防止盾尾漏砂漏浆 (23)9.5.7 突然停电 (24)9.5.8 管片拼装 (25)9.5.9 施工造成道路损坏 (26)9.5.10 掘进过程中遇前方有不明坚硬物时 (26)9.5.11穿越沈吉铁路 (26)9.5.12 穿越滂江街1号线地铁站 (27)9.5.13 穿越沈海立交应急措施 (28)9.5.14 掌子面失稳塌方应急措施 (29)9.5.15地面沉降过大应急措施 (29)9.5.16帘布板漏浆处理措施 (30)9.5.17盾构机推力较预计增大控制措施 (30)9.5.18盾构位置偏离过大控制措施 (30)9.5.19盾构滚动角过大控制措施 (31)9.5.20 其他事故 (31)第十章各类救援注意事项 (32)10.1 胸外心脏按摩时注意 (32)10.2 解除触电脱离注意事项 (32)10.3 体外心脏挤压法注意事项 (32)10.4 搬运伤员时注意事项 (33)10.5 火灾现场自救注意事项 (33)10.6 应急救援结束后注意事项 (33)10.7 其他相关警示 (33)10.8 拨打急救电话时注意事项 (34)第一章总则1.1 编制目的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方针,进一步落实应急管理制度。
指导应急行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防止因应急行动组织不力或现场救援工作的无序和混乱而延误事故的应急救援,有效地避免或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帮助实现应急行动的快速、有序、高效,充分体现应急救援的“应急精神”。
特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4)《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5)《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6)《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7)《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8)《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9)《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10)龙门架及井架物料提升机安全技术规范(JGJ88—92)(11)盾构法隧道施工与验收规范(GB50446-2008)(12)《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总局令第 17 号)(13)《安全生产事故报告与处理条例》(14)《xxx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等。
1.3 适用范围本应急救援预案适用于本项目盾构施工所引发的安全事故。
1.4 应急预案体系本工程应急预案体系主要包含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
⑴综合应急预案是本工程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是项目部应对各类事故的综合性文件。
⑵专项应急预案是项目经理部为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突发事件而制定的涉及多个部门职责的应急预案。
⑶现场处置方案现场处置方案是根据风险评估及危险性控制措施逐一编制的,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以做到迅速反应,正确处置。
1.5 应急工作原则根据项目的实际,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贯彻“常备不懈、统一指挥、高效协调、持续改进、分工负责”的原则。
第二章危险性分析2.1 工程概况东北大马路站~滂江街站区间基本位于北海街下方,线路出东北大马路站后沿北海街南行,侧穿北海街东侧新建高架桥、既有高架桥及西侧多栋房屋,下穿沈吉铁路、沈海立交桥、滂江街13号楼、1号线滂江街站后达到10号线滂江街站。
区间设计起点里程K14+883.157,设计终点里程K16+249.855,区间左线全长1369.806m,其中暗挖段长53m,盾构段长1316.803m。
区间右线全长1366.698m,其中暗挖段长205.55m,盾构段长1145.048m,右线设盾构井1座,长16.1m。
区间设联络通道2座(其中一处联络通道与泵房合建)。
区间线路线间距最大为35m(位于下穿沈海立交桥处),最小为12m。
区间线路从东北大马路站出站后先以20‰接5‰坡度下坡,后以5‰接2‰的坡度上坡到达滂江街站,线路最大纵坡为20‰,最小纵坡为2‰,隧道最大覆土厚21.988m、最小覆土厚度10.939m。
2.1.1 工程地质本区间场地地势较平坦,地面标高45.06~46.18m左右。
场地地貌类型属于浑河冲洪积扇。
根据钻探揭示,本区间勘察深度范围内的地层结构由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筑层(Q/4ml/)、第四系全新统浑河高漫滩及古河道冲积层(Q/42al/)、第四系全新统浑河新扇冲洪积层(Q/41al+pl/)、第四系上更新统浑河老扇冲洪积层(Q/32al+pl/)、第四系下更新统冰水沉积相地层(Q/1fgl/)组成。
各地层描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杂填土(①):黑褐色、褐色,松散~中密,稍湿。
主要由路面、碎石、混粒砂、粘性土及建筑垃圾组成,局部为素填土、耕土。
该层分布连续。
层厚0.40~7.50m。
(2)第四系全新统浑河高漫滩及古河道冲积层(Q/42al/)主要为:粉质粘土(③-1)、粉细砂(③-2)、粉质粘土(③-2-1)、中粗砂(③-3)、粉质粘土(③-3-1)、砾砂(③-4)、中粗砂(③-4-3)、圆砾(③-5)、粉质粘土(③-5-1)、粉细砂(③-5-2)、中粗砂(③-5-3)、砾砂(③-5-4)。
(3)第四系全新统浑河新扇冲洪积层(Q/41al+pl/)主要为:粉质粘土(④-1)、中粗砂(④-3)、粉质粘土(④-3-1)、砾砂(④-4)、粉质粘土(④-4-1)、粉细砂(④-4-2)、中粗砂(④-4-3)、圆砾(④-4-5)、圆砾(④-5)、中粗砂(④-5-3)、砾砂(④-5-4)。
(4)第四系上更新统浑河老扇冲洪积层(Q/32al+pl/)主要为:粉质粘土(⑤-1)、粉细砂(⑤-2)、中粗砂(⑤-3)、粉质粘土(⑤-3-1)、粉细砂(⑤-3-2)、砾砂(⑤-4)、粉质粘土(⑤-4-1)、中粗砂(⑤-4-3)、圆砾(⑤-4-5)、圆砾(⑤-5)、粉质粘土(⑤-5-1)、粉细砂(⑤-5-2)、中粗砂(⑤-5-3)、砾砂(⑤-5-4)。
(5)第四系下更新统冰水沉积层(Q/1fgl/)主要为:泥砾⑦-42.1.2 水文地质(1)地下水赋存条件及含水层性质该场地见一层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全新统浑河高漫滩及古河道冲积中粗砂、砾砂、圆砾层(③、④、以及⑤)中,属孔隙潜水含水层,初见水位埋深为约6.50m~8.50m,稳定水位埋深约为5.50~7.50m。
(2)地下水补给、排泄、径流条件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为浑河侧向补给及大气降水垂直入渗补给。
主要排泄方式为迳流排泄和地下水的人工开采。
地下水总体上沿含水层向下游迳流运移,即地下水流向总的方向是由东向西。
但由于受人工开采地下水的影响,局部地下水流向会有所变化。
场地地下水径流条件良好,含水层渗透性强,一般在50~110m/d之间,水力坡度 1.0‰~2.0‰。
2.2构建筑物及管线情况本区间影响范围内构建筑物及地下管线较多,具体见表2.2-1、表2.2-2。
表2.2-1 区间构建筑物情况表表2.2-2 区间管线情况表2.3 危险源与风险辨识分析根据项目部工程《危险源清单》重点对以下危险源进行风险控制:①起重机、龙门吊等大型机械伤害;②触电;③高处坠落、物体打击;④隧道坍塌、透水;⑤盾构吊装、设备检修、管片安装、盾构机换刀、地质灾害、交通运输;⑥火灾;⑦洪涝灾害。
第三章组织机构及职责3.1 应急组织机构3.1.1 目的为了保护本项目从业人员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证本项目在出现生产安全事故时,能够及时进行应急救援,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安全事故给本项目及本项目员工所造成的损失,成立项目经理部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小组。
3.1.2 应急组织体系重大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下成立了现场技术组、现场抢险组、信息发布组、医疗救护组、后勤保障组、现场调查组、善后处理组七个应急救援工作小组。
为防止应急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扩大,达到预防为主、有备无患、处理得当、损失和影响最小的目的,项目部成立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指挥中心。
3.2 应急组织领导组织结构3.3 应急领导小组成员职责职责(1)组长职责组长xxx负责险情发生后批准本预案的启动与终止;负责人员、设备和物资的调动,确定突发事件现场指挥人员;协调现场有关工作;负责现场新闻管理与信息发布。
(2)副组长职责副组长xxx协助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组长完成突发事件应急工作,负责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日常管理工作,在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组长授权的情况下完成应急指挥工作。
(3)成员职责完成领导交办的应急工作,承担各自的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