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00-12-06作者简介:何建雄(1955,—),男,浙江绍兴人,研究生,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
①1999年5月出台后,第一批报名接受评估的12个国家为加拿大、印度、南非、伊朗、黎巴嫩、哥伦比亚、哈撒克、爱尔兰、匈牙利、客麦隆、爱沙尼亚和沙尔瓦多。
第二个财政年度计划评估24个国家。
评估计划必将对评估对象在透明度和良好的行为准则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其压力将主要落在发展中国家身上。
2001年第1期(总247期)金 融 研 究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N o.1,2001G eneral N o.247建立金融安全预警系统:指标框架与运作机制何建雄(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北京100800) 摘 要本文在国内外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探讨了金融安全预警系统的基本框架、指标体系和运作机制文中强调了在国际金融动荡频繁、我国金融业调整和开放加快、体系性风险增加的情况下,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安全预警系统的紧迫性。
仅靠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不足以保证金融体系的安全。
有效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必须对综合微观审慎指标(基础指标)、宏观审慎指标(先行指标)和市场指标(中间指标)全面监测,同时还必须有合理的运作机制作保证。
关键词:金融稳定;金融安全;预警系统中图分类号:F830.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246(2001)01-0105-13一、建立金融安全预警系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金融风险犹如火灾隐患。
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防火墙逐渐消失,金融危机频率增加,程度加深,波入范围扩大。
东南亚遭灾后,国际社会加紧探讨防范措施,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联合出台了金融体系稳定评估计划。
①然而公共消防队的建立并不能取代自我防火系统。
从自身的需要看,我国经济金融正处于大幅调整阶段,不确定因素可能增加。
未来几年,一方面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差、激励机制不健全、市场纪律约束不力,监管力量薄弱等问501题短期内尚不能完全解决;另一方面在WT O 框架下对外开放步伐将加快,体系性风险可能增加。
一旦我国出现金融动荡或危机,国际援助意愿必受意识形态分歧的影响。
即使国际社会愿意救助,对我国的经济规模来说也会杯水车薪。
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金融安全预警系统,立足自防自救。
其好处不仅在于防范危机,还在于及时减轻经济和金融体系中失衡的程序。
应该肯定,我国监管当局比较重视体系性的金融风险,并已着手强化监管,包括制订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流程、成立金融风险小组等。
但是,目前尚无涵概金融监管各个层面、宏微观相结合的预警系统。
正在酝酿的金融监管流程是向金融监管规范化、系统化迈进的重要一步。
但是,该流程主要是针对金融机构的,所监管的主要是微观审慎指标。
而微观审慎指标不但不能反映金融体系的整个风险,而且所反映的金融机构的风险也是不全面的。
从目前国际金融风险监督机制的有效性看,最近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出台的对成员国的金融稳定评估计划从总体上说是有积极意义的,有助于发现风险,尤其是具有共性的问题,并采取集体措施。
但这种方法也有其局限性。
例如,评估的频率较低,①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负责评估的国际机构人员对成员国的情况未必全面深入了解,可能会对风险估计不足或者夸大,引起市场过度反应。
在对评估的结果和市场的反应(尤其是外界对评估结果的反应)没有一定的把握之前,我国不宜草率接受评估。
而在缺少外部门评估的情况下,更应该及早建立自我评估系统。
客观地说,国际组织的评估系统有利于减少全球金融市场的风险。
国际市场的相对稳定符合发展、调整和开放中的大国利益。
我国未来几年的发展尤其需要稳定的国际环境。
而要增加国际评估系统的有效性,也需要包括我国在内的具有体系性影响的大国的参与。
此外,不接受外部评估,往往会使外界调高我国的风险贴水。
因此,我国不可能无限期地推迟接受国际组织的金融稳定评估。
而为了尽早接受外部评估,必须加快建立自我评估系统。
总之,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预警系统是一项既重要又迫切的任务。
二、金融安全预警系统的指标金融风险评估系统框架最基本的要素是确定预警指标。
影响金融稳定的因素不胜枚举,而且各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及相互作用也因一国的发展水平、开放程度、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经济周期、市场发达程度和政府干预程度的不同而大相径庭。
因此,分析风险的角度不同,所选指标也就不同。
由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各国金融机构的经营原则和运作规律基本相同,因此,对微观审慎指标的选择并无太大分歧。
但是,对宏观审慎指标的选择差别较大。
例如,有人从风险传播渠道(通过银行贷款或贸易关系)的角度来评估体系性风险。
②有人试图从市场(存款人)信心、信息不对称等入手观察风险。
笔者比较倾向于601①②Caroline Van Rijckeghem and Beatrice W eder ,1999.目前定为两年一次。
基金组织提出的三个层次的指标框架。
①以下是结合我国情况参照该框架提出的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框架。
根据风险的源头和暴露形式,完善的金融稳定自我评估系统必须至少由三个层次的审慎指标组成,即在机构层次的微观审慎指标的综合、宏观审慎指标和市场指标。
①金融机构的稳健是整个金融体系稳健的基础,因此反映机构运行状况的综合微观指标是金融安全预警系统的基础指标。
②宏观经济平衡是金融体系稳健运行的根本条件,宏观平衡的破坏必然导致金融风险乃至危机,因此,宏观审慎指标是金融安全预警系统的先行指标。
③两者通过改变市场参与者的预期和行为而相互作用,因此,市场指标是中间指标。
综合微观审慎指标所反映的情况有一定的时滞,宏观经济变量更具有预警的作用。
一旦几盏黄灯同时亮起,尤其当综合微观审慎指标和宏观审慎指标两类指标中同时发现黄灯,显示金融机构本身脆弱并面临宏观经济的冲击时,危机可能不远了。
②1.基础指标:综合微观审慎指标顾名思义,综合微观审慎指标是根据具体金融机构的审慎指标汇总和综合而成的,一般由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管理质量、盈利情况、流动性情况以及对市场风险的敏感度六项具体指标组成(见表1)。
资本充足率指标。
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金融机构稳健与否的根本因素之一。
除了一般的风险加权资本充足率以外,这一综合指标还必须反映:(1)各类资本的构成(因其吸收损失的能力不同);(2)各类机构(例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其它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的差别。
资产质量指标。
这类指标还应该反映:(1)金融机构本身的资产质量。
资产是否集中于某些部门或某类债务人;不良贷款的比率;贷款损失准备金是否及时足额提取;以外币计值的贷款的比重及期限构成;关系贷款情况;表外业务情况。
(2)借款人的偿债能力。
企业债务与权益之比;企业盈利情况;居民的债务状况(随着我国消费贷款的不断增加,此项指标会越来越重要)等。
管理质量指标。
这项指标应该重点反映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
管理质量很难量化,主要依靠判断。
但是,某些量化指标可作参考,例如,支出结构、支出与收入的比率、人均盈利、金融机构准入和退出数量。
(准入过少可能反映竞争不充分,过多则可能反映监管过松;退出过少可能意味着监管和市场约束不力,过多则可能预示发生金融恐慌的风险。
)此外,金融机构是否具备合理的激励机制,违规违法案件数量及金额多少也可作为参考指标。
盈利和利润指标。
通常以资产回报率和权益回报率来表示。
利润持续下降一般反映金融机构经营状况或经营环境不佳。
但是,对这些指标应该谨慎分析。
例如,利润增长过快也可能预示机构的风险在增加。
权益回报率增加可能表示利润增加,也可能反映资本不足;反之,权益回报率下降可能是由利润下降,也可能是资本充足率增加所致。
此外,这701①②K am insky 发现,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都是在几项指标同时出现问题后才发生的。
Evans ,Leone ,G ill ,Hilbers (2000),“M acroprudential Indicators of Financial S oundness ,”I MF.方面的指标还应该反映收入与支出之比以及收入结构(是否过分依赖于波动性较大的某几项业务或有限的客户群)的变化,以判断一定的利润水平的可持续性。
流动性指标。
此类指标不仅应该反映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还应反映其资产和负债的期限结构。
应该观察的具体指标包括:(1)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中央行再贷款所占比率。
这一比率猛增很可能预示金融机构出现了流动性问题甚至支付问题。
(2)同业市场利差。
同业市场提高对某些金融机构拆放利率或设定贷款限额,说明市场怀疑这些机构的稳健性。
同样,某机构过分抬高拆入利率,可能说明这些机构出现了流动性问题或支付问题而铤而走险。
(3)存款与广义货币总量的比率。
此比率下降可能显示市场对银行系统的信心下降,或资金体外循环严重(流入非银行机构或其它部门①)。
(4)存贷款比率。
(5)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
短期负债比率过高可能反映存款人持币观望,对金融机构信心不足或其它投资渠道前景不明,可能引发流动性问题。
金融机构对市场风险的敏感性指标。
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是利率风险和外汇风险。
(在金融业严格实行分业经营的情况下,股价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对银行的直接影响较小,但是,对混业经营的限制一旦淡化或取消,则应该将这两种风险列入重点观察内容。
)在目前结售汇制和本币汇率比较稳定的条件下,我国金融机构的外汇风险相对较小,但是,随着资本账户的逐渐开放和汇率政策操作灵活性加大,这种风险会加大。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之一是应该慎防币种搭配不当和期限搭配不当(短期负债比率过高,短期借贷为长期融资)。
2.宏观审慎指标然而,对金融危机的防范,如果仅仅局限于对金融机构的监督,即便以最先进的方法,仍然难以奏效。
尽管巴塞尔委员会多年来在加强对银行监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近10年来多数西方国家还是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银行危机。
东南亚金融危机再次证明,仅靠对金融机构的审慎监管,不足以避免金融危机。
危机前夕,东南亚地区的金融机构业绩颇受赞扬,危机突袭,其速度之快、程度之深、范围之广,为何出人意料?原本似乎比较稳健的银行体系何以顷刻崩溃?实际上,危机前一年甚至更早,这些国家金融系统赖以运行的宏观经济环境已明显恶化,尤其是对外部门严重失衡。
外部环境一旦恶化(尤其是美元与日元汇率大幅动荡),使这种失衡恶化为危机。
墨西哥在1994年危机爆发之前,正因治理了通胀、削减了财政赤字、放松经济管制并即将迈入工业国家行列而倍受赞扬。
如果当初这些国家具有兼顾微观和宏观审慎指标的完整的金融部门稳定评估系统,危机也许可以避免,至少程度可以减轻,影响范围可以缩小。
如上所述,影响金融系统稳定的宏观因素很多,其影响程度也因经济结构、市场发达水平、监管能力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是,大致可归纳如下:经济增长率及波动幅度。